
过去一年,AI 智能眼镜已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巨头已经或准备一脚踏进来。但在这样拥挤的战场上,一家创业公司却成了最亮眼的存在,不仅率先拿出了一款带摄像头、带显示的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还突破了困扰整个行业的量产难题。这就是稍早前上线的 Rokid Glasses。
9 月 5 日,Rokid 官方宣布 Rokid Glasses 全渠道 5 天售空 40000 台,甚至 9 月产能也已全部排满,即日起在电商平台下单的订单将于 10 月 15 日发货,已加急备货。同时 Rokid 也宣布,消费者可于 9 月 15 日起咨询在当地线下门店进行购买。
并不意外,从今年 CES 到 WAIC,从余杭大会的提词到全球首发「看一下支付」, 一次次的火爆出圈都在扩大大众对 Rokid Glasses 的认识,也不断推高声势。而回归产品,Rokid 十年里一步步在 AR 光学、AI 交互技术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则是创造 Rokid Glasses 这款产品的根本。

当然,Rokid 的故事多少有些反常,它既不是现金流无忧的互联网巨头,也不是供应链掌控力极强的手机厂商,而只是一家充满「小而美」气质的创业公司。的确很难想象,在巨头环伺的百镜大战中,Rokid 要如何突破重围,走出一条正确的路。

最轻的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
最快卖给所有人
9 月 1 日,Rokid Glasses 刚一开售,很多消费者就发现页面显示售罄,后续再度开放,发货时间也在肉眼可见地往后推——这种「刷新一次就得等更久」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过去 iPhone 或者其他热门产品刚发布时的抢购潮。事实上,这也早有迹象。
早在今年年中,Rokid 就官宣拿到了超过 25 万部的 Rokid Glasses 订单,而上周末的预约用户更是提前创造了单日销量破万台的成绩。同时在海外,Rokid Glasses 登陆 Kickstarter 众筹平台后,金额更是迅速突破 100 万美元。这些数字都直观地说明,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用户群体,消费者对一副真正全功能的 AI 智能眼镜有着压抑已久的期待。
Rokid Glasses 的关键就在于「完整」的产品形态,造就了在产品定位上的与众不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AI 眼镜要么只有语音和拍摄功能,要么只有语音和显示功能,而 Rokid Glasses 却把显示和摄像头整合在一起,成为一副真正的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并且高度集成在不到 50 克的眼镜里。相应的,它既能抬眼就看字幕、翻译和导航提示,也能随时调用摄像头识别或记录信息。
这种「能语音、能拍、能显示」的组合,无疑更加逼近消费者心目中智能眼镜的理想形态。

不过这也对量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在眼镜里塞下光波导显示模组、传感器、摄像头和电池等大量元器件,本身就是对整个行业的「最难考题」,更何况是如此轻量化的 Rokid Glasses。不论是对智能眼镜行业还是 Rokid 来说,如何跨过这一道槛,可能比产品设计本身更考验实力。
更关键的变化是,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厂商「超级共识」。而在此之前,Rokid 已经先一步迈出了「登月第一步」,与蓝思科技合作为 Rokid Glasses 量身定制生产线,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到模组开发、组装工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okid 没有参考范本,但还是给整个产业摸索出来的一份「量产范本」也是未来智能眼镜大规模交付的必经之路。

从尝鲜到日常,
离不开 Rokid 的用心打磨
产品定位是一方面,但脱离细节和体验没有任何意义。
Rokid Glasses 之所以能卖爆,背后并不仅仅是 AI 的加持以及「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的定位,更在于 Rokid 从功能到细节的持续打磨,让这副眼镜得以真正进入了日常使用的舒适区。一言以蔽之,对于用户来说,Rokid Glasses 不只是能用、可用,更是一副能久戴、好用的智能眼镜。
长期佩戴智能眼镜的用户,最常吐槽的往往是鼻梁负担和镜腿夹耳的痛感。Rokid 在这一点上不仅将眼镜重量控制在 50g 以内,还采用了更贴合耳朵的镜腿曲线以及更舒适的空气鼻托,再加上分布式的受力方案,让长时间佩戴真正成为现实。
而想要长时间使用也离不开「续航」这个痛点,行业内都想了很多办法,但 Rokid Glasses 策略不仅有佩戴的可充电眼镜盒,还自研充电胶囊配件。尤其是移动场景下,无需摘下眼镜就能直接将充电胶囊吸附(磁吸)在镜腿相当于一个随身的「备用电池仓」,解决了用户最直接的「电量焦虑」。
关键是这种方式让续航补给变得简单、自然。
类似的思路不仅是在硬件上,也体现在软件。关注 Rokid Glasses 的朋友大概都知道,Rokid 一直在迭代智能提词的体验,从早期需要配合智能戒指翻页,再到如今通过算法优化让字幕随演讲自然滚动,还支持了蓝牙配件的操作,都在大幅减少演讲或会议场景下的干扰。

新增的双向对话翻译,更是将跨语言对话升级为实时双向的自然沟通,对话双方可以分别通过眼镜和手机屏幕看到实时翻译,进一步打破跨语言生活和工作中的「巴别塔」。
更遑论是智能眼镜带来的「头上长摄像头」,在此前雷科技的多款主流 AI 智能眼镜横评中,我们就认为 Rokid Glasses 与 Ray-Ban Meta 拍出照片和视频无疑成像素质更佳,同属当前第一梯队。
在背后,Rokid Glasses 拉开画质差异化的关键则在于对影像算法的打磨。这是需要厂商用心的,毕竟对于用户来说,这些都是随时要用的刚需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能眼镜的日常体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Rokid Glasses 在支付体验上的突破。今年 6 月,Rokid Glasses 联合支付宝全球首发了智能眼镜的「看一下支付」,用户在眼镜里完成支付,不再需要掏出手机。同时 Rokid 与支付宝合作下的多层风控和语音确认,既保证了安全性,也让支付体验真正成为日常场景的关键价值。

相比之下,很多厂商的 AI 眼镜还停留在「聊天」,Rokid 则率先把移动支付这样的高频行为嵌入到眼镜里,让它从尝鲜的玩具变成了日常的工具。
而这些从佩戴、续航到功能体验的改进,毫无疑问让智能眼镜不再只是「酷炫」,更多是实打实地好用。无论是演讲时的提词,出门时的支付,还是日常的记录和沟通,Rokid 都在尽力让眼镜承载更多的场景,减少用户对手机的依赖。
归根到底,这种基于用户需求持续打磨的哲学,既符合 Rokid 一贯「小而美」的气质,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最大底气。同时证明了一点:在巨头尚未找到平衡点之前,一家创业公司也可以通过耐心与匠心,让一副智能眼镜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Rokid 突围百镜大战 ,
「小而美」赢下全球用户心智
回头看过去一年的「百镜大战」,规模和烈度都是空前的。阿里、百度、小米甚至酝酿中的字节跳动,巨头们还有更多跨界选手都在纷纷涌入智能眼镜的战场,原因很简单,所有厂商都意识到智能眼镜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个人计算入口。
不过现实是,大部分智能眼镜产品还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要么只存在于 PPT 和展会样机里,要么完成度有限、缺乏稳定体验。而即便勉强上市,也因为产品定义落后、场景支撑不足而很快销声匿迹。消费者看似有了很多选择,但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留下来的产品屈指可数。
今天来说,Rokid Glasses 可能是极少数做到的产品,并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在迅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用户心智。Ben’s Gadget Reviews、Tyriel Wood、MRTV……很多海外知名科技博主到手体验都给出很好的评价,核心关键词都是:轻巧、全能与实用。

正如 Ben 所言,Rokid Glasses 就是目前最轻的全功能 AI 智能眼镜。相比「看不见」的 AI 音频眼镜和拍摄眼镜,Rokid Glasses 的显示和摄像头让体验更直观,也更贴近日常场景。而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也已经能看到不同 Rokid Glasses 用户分享的日常使用——从演讲提词、双向翻译,到骑行导航、抬眼支付,都在把这副眼镜的价值一点点展示给所有人。
事实证明,Rokid Glasses 已经走出了「尝鲜玩具」的窠臼,逐渐成为全球消费者眼中智能眼镜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用现实成绩打破「巨头必然论」。
此前不少看法认为,这场百镜大战将由阿里、百度、字节、小米、华为这样的巨头终结,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资金、人才和生态。但今天,Rokid Glasses 的成功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产品定义和设计上先人一步,在最困难的量产环节率先破题,在最贴近用户的场景上精心打磨,一家「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同样能跑在最前面。
坚持「小而美」,并不是自我设限,而是一种聚焦战略。Rokid 专注在人机交互与 AR +AI 技术,持续优化佩戴、续航、显示和交互体验,不急于铺设过多不成熟的场景,而是把每一个细节磨到能真正进入用户生活。这种理念让它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也让人更加相信:
智能眼镜真的能走进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