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丨FlipFET技术,开启三维集成新时代

AI芯天下 2025-09-06 20:30
资讯配图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资讯配图



前言
2025年,随着三星3nm、台积电2nm芯片相继落地GAAFET技术,曾被寄予厚望的“全环绕栅极”技术正式从“下一代趋势”转变为“当前主流”。

当业界惯性将目光投向IMEC提出的CFET(互补场效应晶体管)时,北京大学黄如院士团队在VLSI 2025大会发布的FlipFET(倒装堆叠晶体管)技术,以“8层晶体管三维集成、逻辑密度提升3.2倍、功耗降低58%”的突破性成果

打破了技术演进的固有路径,不仅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核心方案,更让中国在先进逻辑器件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资讯配图

FinFET到GAA,为何必须突破三维集成?


半导体行业五十余年的发展,本质是“物理极限与性能需求”的持续博弈。每一代晶体管技术的退场,都源于无法突破的物理瓶颈。


2011年英特尔将FinFET商业化后,其“鳍片式立体结构”解决了平面MOSFET的漏电问题,成为16/14nm至5nm制程的绝对主流。


但进入5nm后,鳍片稳定性下降、栅极宽度受限、静电干扰加剧等问题集中爆发,厂商只能通过“局部优化”勉强支撑3nm制程,技术迭代陷入“边际效益递减”困境。


三星3nm、台积电2nm采用的GAAFET,以“全环绕栅极”增强电流控制能力,一定程度缓解了FinFET的瓶颈,但并未突破“平面集成”的本质逻辑。


当制程向1nm及以下推进,“在更小空间容纳更多晶体管”的核心需求,迫使行业必须从“平面微缩”转向“三维集成”,这也是CFET与FlipFET竞争的底层动因。


传统三维集成思路试图通过“垂直堆叠”提升密度,但面临“层间对齐精度要求极高、高温工艺限制材料选择、固定结构难以适配多场景”等问题,陷入“性能提升伴随成本指数级增长”的死循环。


FlipFET的价值,正在于找到兼顾三者的最优解。


资讯配图
为何曾被看好的技术难成主流?


IMEC于2018年提出的CFET,曾因“垂直堆叠n/p晶体管、共享栅极”的设计,被台积电、三星等巨头视为1nm以下制程的“标准答案”,但其固有缺陷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落地难题。


CFET需在同一晶圆上完成多层n型、p型晶体管的垂直堆叠,层间对齐精度要求控制在几纳米内。


一旦出现微小偏差,就会导致晶体管电阻激增、性能暴跌。


当前行业最先进的光刻技术,也难以稳定实现大规模量产所需的对齐精度,这意味着CFET的“良率成本比”极难平衡。


CFET的堆叠结构会形成多条漏电流路径,即便采用先进的绝缘材料,漏电流仍比平面结构高30%以上,直接导致芯片功耗上升。


对于追求“低功耗”的移动端、AI芯片而言,这一缺陷足以使其失去竞争力。


并且CFET的堆叠过程需要多次高温沉积、蚀刻工艺,而当前芯片制造中广泛应用的铜互连技术,在高温下易出现扩散、氧化问题。


若为适配CFET更换互连材料,不仅需重建整条产线,还将推高成本,违背半导体“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资讯配图

FlipFET的“颠覆性创新”


北京大学团队提出的FlipFET,并非对CFET的“局部改进”,而是通过“双面有源区+倒装+背靠背自对准”的全新设计,从根本上重构了三维集成的技术路径,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对四大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


FlipFET摒弃CFET的“同一晶圆垂直堆叠”思路,采用“双晶圆键合+翻转减薄”工艺


先在正面晶圆制造n型晶体管,再将背面晶圆键合后翻转、减薄,在背面制造p型晶体管。


通过“平面分布+双面布局”,既实现了n/p晶体管的高密度集成,又避免了垂直堆叠带来的漏电流与对齐难题。


FlipFET通过“自对准有源区”技术,让晶体管关键结构实现“自动对齐”,大幅降低对光刻精度的依赖;


同时引入“背面光刻校正”,可实时修正制造偏差,将关键对齐误差控制在10纳米以内(远低于CFET的5纳米要求),良率提升潜力显著。


FlipFET的制造全程采用低于400℃的低温工艺,完美兼容当前主流的铜互连技术,无需更换材料或重建产线。


这意味着厂商无需承担巨额升级成本,即可实现技术迭代,极大降低了商业化落地的门槛。


CFET“固定堆叠结构”不同,FlipFET支持“按需调整”既可以适配FinFET的鳍片结构,也能兼容下一代GAA纳米片;


既适用于追求高密度的AI芯片,也能满足低功耗的移动端芯片需求。这种“通用性”使其成为比CFET更具生命力的技术方案。


资讯配图

“实验室”走向“量产线”


尽管FlipFET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从实验室成果到大规模量产,仍需跨越三道关键门槛。


FlipFET的“双晶圆键合+翻转减薄”工艺,在实验室小面积硅片上已验证可行,但要实现12英寸晶圆的大规模生产,需解决“大面积键合无气泡”“减薄后晶圆不易破碎”等问题,这对设备精度与工艺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


由于晶圆背面的平整度、杂质含量与正面存在差异,背面制造的p型晶体管可能出现性能波动。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实现正反面器件性能的高度一致,是确保芯片整体可靠性的关键。


FlipFET的量产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配合设备厂商需开发专用的晶圆翻转、背面光刻设备


EDA厂商需开发针对双面器件的设计软件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FlipFET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


资讯配图
尾:


FinFET到GAA,再到FlipFET的突破性创新,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迭代始终遵循“突破物理极限、平衡性能与成本”的核心逻辑。


FlipFET以“双面集成”重构三维集成思路,不仅为1nm及以下制程提供了可行方案,更让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链完善,FlipFET有望成为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主流标准,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三维集成”的全新时代。


内容参考来源于:半导体产业纵横:中国FlipFET技术,颠覆芯片;晶扬电子:科技前沿 | 从FinFET到Flip FET:三维晶体管中国方案登场;突破性技术!英特尔18A工艺如何引领半导体新纪元?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END


推荐阅读: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IP
more
iPhone 17 Pro相机将迎史上最大升级
张一鸣拿下苹果大单!15年前他还买不起iPhone 4
超赞!HotChips 2025 论文全集已可下载!
【苹果】iPhone17系列内存配置曝光 四款新机只有标准版是8GB?
华为领军,围剿iPhone17!七大国产旗舰扎堆九月,谁能称王?
国行版iPhone AI,终于要发了!
iPhone 17 Pro 的灵动岛或将缩小尺寸 | 区势·数码
压力给到苹果!华为小米发布会前后夹击iPhone
iPhone17电池容量公布!国行比美版大缩水,Pro Max不到5000mAh…
一加哈苏影像合作结束;联发科否认被英伟达收购;苹果iPhone 17相机按钮曝光...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