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展望 | 脑机接口 · 跨界碰撞:临床、技术与转化

脑机接口社区 2025-09-08 09:22






资讯配图








本文为专家对话 “脑机接口 · 跨界碰撞:临床、技术与转化” 的重点概要。对话邀请到上海东方英才领军人才、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研究员,以及阶梯医疗创始人李雪博士。三位专家分别代表“医、研、产”不同领域,围绕脑机接口的发展脉络、技术突破、临床应用与转化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促进行业融合与创新,带来“产学研医用,跨界新思辨”。




报告嘉宾


资讯配图

吴劲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科研),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

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人才。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生物样本库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专业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胶质瘤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脑网络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常务委员等社会兼职;ASNO科学委员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科技界别),Brain Rresearch 副编辑 (Asso. Editor)。


聚焦精准神经外科与脑肿瘤临床转化研究30年,擅长综合脑功能影像、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清醒手术、术中脑功能定位等多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新技术,实施脑功能区(运动、语言和视觉等)脑胶质瘤手术,是国内脑肿瘤外科领军人物之一,降低脑功能区手术致残率逾90%,领导团队建成亚洲最大的神经肿瘤“医、教、研”中心之一。

下滑动查看






资讯配图

王守岩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健康老龄化智慧医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0-1994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1994-2000年生理学专业硕士与博士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留校任教,2002-200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生理系和功能神经外科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2012年为南安普顿大学任讲师,2012-2017年任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用电子技术研究室主任,2017年进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神经信息处理与建模研究,推动前沿神经技术转化应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基础与转化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调控分会主任委员,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执行负责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类脑智能创新基地(国际合作)执行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

向下滑动查看











资讯配图

李雪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创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

个人简介: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0年毕业于莱斯大学获博士学位,2021年作为海外人才引进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模式神经界面组组长,并创办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上海市“求索杰出青年”,上海市“浦江人才”,“浦东十大杰出青年”,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科创新青年30人青年科学家等称号。工作主要聚焦脑机接口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及产业转化,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满足医疗器械标准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产品,并顺利开启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阶梯医疗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家、中国第一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主导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电极与系统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推动了神经电生理领域重要科研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项目、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已发表13篇论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共申请发明专利49件 (其中美国14件,欧洲1件),已转化发明专利1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

向下滑动查看



1


脑机接口的核心挑战:

解码神经信号

吴劲松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抛出一个解码神经信号的关键问题:“电极植入哪里?如何保证长期稳定?”他强调,不同功能重建(如运动、语言、视觉)必须精准定位特定脑区,而多模态影像导航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外科医生是视觉动物,”他坦言,“没有影像,我们寸步难行。”

李雪博士立即接过话题,从技术角度给出回应:“吴老师的问题正是我们产业界攻坚的方向。”她指出,传统电极如“犹他阵列”因机械不匹配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信号衰减。而她团队开发的超柔性电极成功做到细胞尺寸(厚度仅为发丝1%)则显著降低了这一风险。“我们通过钨针导引植入,避开血管,急性的免疫反应在2-4周内就会消退,长期信号稳定性大幅提升。”

王守岩教授则从系统层面补充:“这不只是电极问题,更是解码算法与神经机制的结合问题。”他比喻道:“既要知其然——信号怎么来,也要知其所以然——大脑怎么工作。”他呼吁临床算法工程师与神经科学家、医生深度合作:“只有理解神经环路的工作原理,解码才能更精准。”



2


多模态影像融合: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

神经影像在脑机接口领域有什么价值?李雪博士分享了一个突破性案例:在MRI环境中同步记录电生理信号。“我们的柔性电极几乎不产生伪影,这使得癫痫病灶定位更精准——一根电极+影像导航,就能找到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病灶。”

王守岩教授深受启发,立即补充影像技术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领域的三大价值:“一是手术导航,二是机制研究,三是网络调控靶点定位。”他以抑郁症为例:“只刺激一个脑区可能无效,需多靶点协同刺激。影像能帮我们找到这些‘网络节点’。”他直言中国在此领域仍落后国际,也呼吁各界在该领域加强投入。

吴劲松教授认同这一观点:“影像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理解大脑的‘眼睛’。”他提醒产业界:“医生需要的是可靠、直观、可解释的工具,而不是黑箱技术。”



3


产学研转化:

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共创”

王守岩教授坦诚分享失败经历:“成果转化中,经验都是从我踩的无数坑中积累的。”他意识到每个项目单打独斗行不通,于是积极推动建立脑机接口科创转化平台,汇聚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共同赋能项目。“我们要谦逊——走出实验室,在转化创业中我们都是小学生。”

李雪博士深有共鸣:“从科学家到企业创始人,第一件事就是产业团队给我‘上课’。”她对比研究与产业的不同:“研究追求颠覆式创新,产业追求成熟技术的高效整合。”她以阶梯医疗4年研发历程为例:“许多技术早已发表,但组合成产品需跨领域协作——系统设计、临床反馈、质量控制缺一不可。”

吴劲松教授从临床需求端强调:医生不要被动接受技术,而应主动参与设计。”他赞赏李雪团队的合作模式:“我们每周开会,从电极设计到手术流程共同打磨——这才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真正落地。”



4


未来愿景:

伦理、使命与跨学科协同

吴劲松教授率先提出伦理警示:“技术必须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他呼吁加强伦理监管,确保脑机接口造福人类而非成为工具。

王守岩教授则强调“合作共生”的理念:青年研究者要主动跨界,吸收医学、工程、数据科学的知识——你的树根越广,树冠越高。”他发起的“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公众号”正是为了构建知识共享与合作生态。

李雪博士最后升华主题,分享她对工作的三重理解:Job(工作)→ Career(事业)→ Calling(使命)。脑机接口是少数能将患者健康、国家需求与个人价值完美统一的事业。”她引用了一句名言:“Put yourself into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投身于比自己更宏大的事业)——这就是我的使命。”


这场对话展现了对脑机接口领域从技术攻关、临床应用到产业转化创新链条的思考。三位专家背景不同,从多个角度围绕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合作生态三大核心交流碰撞。我们相信,脑机接口领域,临床、产业和科研之间联系会愈发紧密,携手促进中国脑机接口的蓬勃发展。


资讯配图

编辑整理

王嘉璐

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在读博士


资讯配图

文章审核

修嘉

复旦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在读博士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AI星球

获取更多脑机接口+AI等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资讯配图


加群交流、商业合作请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接口 脑机
more
国产首款,侵入式脑机接口III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Science Advances | 光/声非侵入脑机接口实现自由活动神经血管耦合成像
第四届智慧医疗与康复大会暨第七届脑机接口论坛会议第二轮通知
Nature子刊 | AI-脑机接口重大突破,让瘫痪患者准确率提升4倍
前沿 | AI辅助系统增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帮助瘫痪患者精准控制机械臂
百家争鸣|情感与情绪脑机接口(BCI)之辨:在线情感BCI何时真正落地并造福患者?
脑机接口治疗便秘,让一个中风的餐厅老板重新找回日常生活能力| CyborgIN 39
会议通知 | 2025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全会议程(更新数据与基础软件组议程)
护航肢残少年逐梦,脑机科技点燃希望之光
文献速递 |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实现个体手指水平的实时机械手控制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