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年8月26日早晨,湖北仙桃市的刘阿姨还在沉睡。其床头柜上的“AI 健康管家”灯已经工作了一整晚。这只灯的灯座里藏着毫米波雷达、微光谱传感器和一枚2nm制程的“端脑”芯片。雷达测量了刘阿姨 37 次翻身的幅度、光谱记录了血氧波动、芯片捕捉了5次咳嗽的声纹。
此时,一条“慢病预警”已自动推送到社区医院的值班手机:“刘某某,72岁,收缩压141mmHg,夜间心率变异性下降18%,建议今日上午加做一次NT-proBNP检测。”
同时,系统还把用药建议同步到“鄂健通”小程序,并把紧急联系人——女儿阿珊——设为静默状态,因为她此刻正在美国洛杉矶出差,AI判断“时差 15 小时,暂不打扰”。
刘阿姨伸脚落地,木地板下嵌着的压电薄膜记录步态稳定性,并自动调整灯光颜色。
在她起身的瞬间,厨房已开始低声运转。
当机器人把粥放到刘阿姨面前时,桌面上的柔性OLED,正显示着空气质量、花粉浓度,是否适宜晨练,以及社区养老食堂今日菜价等。
在刘阿姨吃饭时,她的数字分身,按照时间顺序,已安排好晨练、体检、书法课等一天的活动日程。
出门前,AI 把一条“隐形导航”推送进她的AR隐形眼镜,包括电梯到达楼层的时间、楼下共享单车的座椅已调整到合适高度、社区医院排队4分钟……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条正在汇聚的巨浪,那么“2027—2030—2035”的三级台阶,就是中国用制度、产业和社会三重滤网,把一条可能冲垮岸线的指数曲线,切成技术之浪、产业之浪、治理之浪,这三段浪头就可以被消化、被放大、最终被内化为一条平滑的线性波段。
第一段的技术之浪,从“指数爆炸”到“可控微分”。
OpenAI的内部测算显示,自2018年以来,每18个月大模型的训练算力需求增长10倍——远超摩尔定律的2倍;2024年GPT-4训练耗电50GWh,相当于5万辆特斯拉一年里程;2026年GPT-5预计耗电500GWh,逼近一个中等城市全年居民用电量。如果继续沿用“一年一版本”的节奏,2028年我们将面临“一个模型吃掉全国1%发电量”的荒诞场景。于是,2027年成为“技术封顶观察期”:所有国家级智算中心同时发布“能效红线”,每PFlops的WUE(水使用效率)不得高于1.05;国产芯片须在FP8、稀疏计算、光互联三条路线完成“可替代验证”;千卡级训练集群必须预留30%冗余算力用于“社会实验”,而非商业冲刺。
技术可以指数级增长,但制度、伦理、人才只能“对数级”追赶。
2024年,高校AI本科招生 4.3 万人,而企业招聘缺口 28 万人;2025 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深度伪造”案件同比激增 430%;2026 年,据测算,AI 直接冲击的岗位将达 1800 万个。
“三步走”把陡峭曲线切成三段可控斜率,让制度、法律、教育有时间“长出配套肌肉”。
第二段的产业之浪,从“失速焦虑”到“二次加速”。
2010—2024 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从 4.3% 滑落到 1.8%,相当于每年少掉 1 个深圳的 GDP。与之相随,用工成本、能耗成本急速上升;外需波动导致对美出口订单连年下降。
因此,制造业迫切需要找到,同时满足不额外消耗大量能源;不依赖人口红利;能够把“经验”沉淀为“数据资产”,这三个条件的“第二引擎”。
AI 恰好同时满足以上三点。
到2027年,让 AI 在 50 个细分场景跑出 ROI30% 的“小闭环”,证明“AI 不是成本,而是利润”;到2030年,把这些小闭环连成“产业宽带”,让 AI 像 ERP 一样成为企业“默认配置”;到2035年,当 AI 把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整体向下平移 20%,全要素生产率将重新站上 3.5% 的台阶。
第三段的治理之浪,从“事后灭火”到“事前沙盘”。
从目前看,AI治理风险正在指数级膨胀。
2024 年,医疗大模型给出的错误用药建议,已引发 17 起纠纷;2025 年3月,一男一女曾发布降息谣言,如果以央视主持人名义,伪造一条“央行降息”视频,可能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经济损失……
很显然,继续沿用传统的“事后立法”节奏,法律永远追不上技术的脚步。
在治理上,“三步走”战略遵循如下节奏。
2027年,建立“监管沙盒”,允许 AI 在限定区域、限定人群中跑数据,边跑边改;
2030年,把沙盒经验固化为行业法规,形成“负面清单+算法审计”双轨制;
2035年,当 AI 成为“社会操作系统”,治理重点从“管技术”转向“管影响”,用“风险分级”替代“一刀切”。
巨浪不断涌聚,但技术、产业、治理三道防波堤已然搭建完成。
将横轴设为时间,纵轴设为“智能终端+智能体”在 15 类高频场景的渗透率,将形成三条曲线,第一条是历史实际曲线(以蓝色标记):2018-2024 年,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的扩散轨迹;第二条是理论上限(以红色标记):假设算力、数据、政策全部无约束;第三条是Weibull (基于韦布尔概率密度函数的数学模型,以绿色标记)拟合:在“成本、合规、伦理”三重约束下的真实可行路径。
Weibull 模型给出的拐点正是 70%。对此,通俗解释就是,“70% 之前,企业靠补贴、靠试点,边际成本高于人工方案;70% 之后,市场自发接力,政府只需踩油门。”
为了让这条线真正落地,可以把 15 类场景拆成 42 万条微观数据。如,广州一家烧烤摊 18 个月备料误差从 23% 降到 7% 的账本;昆山 SMT(表面贴装技术) 工厂 6 名质检员一年 21 万元工资的全部社保明细;宁夏村医夜里 11 点读片的手写日志……
最终,在Excel 表格里绿色曲线与“社会可承受成本线”第一次相交,相交点位就是70%。
落实到六大场景上,宏大叙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烟火气。
科技场景里,AI for Science把“诺奖时间”缩短一半。
具体例子是,随着怀柔科学城的“材料大模型”在 8192 张国产 GPU 奔跑。过去,研究员要烧 400 炉合金才能找到一种高强度钢;现在,大模型预测+机器人实验,80 炉即可锁定目标;体现到账本上,每炉实验直接成本 2.3 万元,间接人力 1.1 万元,节省 80% 即 232 万元/次。
基于此,到2027 年,全国 17 个科学装置接入大模型,预计催生 7 个诺奖级发现。这是基于 2024-2025 年已发表的 3 篇 Nature Science 正刊论文的线性外推。
产业场景上,AI 质检使一条 SMT 产线明显“减人增效”。以深圳宝安某电子厂一条贴片线 24 小时数据为例。原有6 名质检员,三班倒,年薪合计 21 万元;AI 上线后,2 台 800 万像素工业相机 + 1 台 3090 显卡,一次性投入 19 万元,将漏检率从万分之 3 降到百万分之5。2027年,如果珠三角 80% 的电子厂完成替换,相当于“省”出一个 16 万人的中型县城劳动力。
再看消费场景,AI 外卖大脑会使夜宵档口的食材用料减少15%。如果广州天河 847 家夜宵档口接入“AI 备料大脑”后,备料误差从 23% 降到 7%,平均每家店每天少扔 4.3 公斤食材;折算到全国,就是12 万吨食物、3.8 亿元成本、11 万吨碳排放。
民生场景,“AI 村医”把三甲医院搬到了村口,通过分析村卫生室大量影像数据,肺结节误诊率为2.1%,低于县级医院平均水平 3.9%。到2027 年,如果覆盖 1.2 万个行政村,相当于让 3 亿农民家门口拥有“影像科副主任水平”的读片师。
治理场景上,12345 热线2024 年 8 月的AI 语义分单准确率只有 72%;迭代到2025 年 3,准确率提升到 94%,平均流转时长从 4.7 天降到 1.3 天。预计到2027 年,全国 337 个地级市全部接入,相当于每天为政府节省 3.4 万个工时。
全球合作场景上,语言大模型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语言也能听懂 AI。到2027 年,中国可以向全球南方输出 30 个跨语种垂直模型,把“中国经验”翻译成“当地口音”。
产业链、价值链与人才链三链协同,提升的是全员生产率。
产业链以无界工厂为核心,“机器换人”升级为“数据换脑”。
无人车间里,AGV 小车沿着磁条滑行,机械臂在 30 秒内完成一次产品换型——这是 2027 年的故事。2030 年的云工厂,将表面 0.2 毫米的瑕疵数据,在0.8 秒内,通过“5G-AxAI ”专网送达总部“跨厂大脑”,算法在 1.2 秒内给出新的工艺参数。车间内的产线随即自动调整,将瑕疵率从 1.3% 降到 0.1%,节省下 12 小时停机调试时间。
“云工厂”将多个生产基地有机联系,形成一张“无界工厂”网络:每台机床、每只机械臂、每条传送带都拥有一个“数字孪生体”,实时映射到云端;每秒钟 120 万条工艺参数在“跨厂大脑”里流动,相当于把整个珠三角的制造经验压缩进一个 200 TB 的共享内存;AI 工艺师“工业元宇宙控制塔”里,用 VR 手柄远程校准国内以及国外任一工厂的生产线。
如果将34 个生产基地整体效率提升 50%,相当于“省”出一个 800 亿元产值的新工厂;库存周转天数从 21 天降到 7 天,每年释放现金流 320 亿元;单位产品能耗下降 1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260 万吨,相当于种下 1.4 亿棵树。
价值链把智能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提升到20%。
“一辆智能汽车的价值构成”不再只有钢材、轮胎、玻璃,而是被拆成 5 个并列科目:硬件(底盘、车身);软件(自动驾驶、座舱 OS);数据(高精地图、用户行为);服务(OTA 升级、订阅内容);AI算力(云端训练、边缘推理)。
到 2030 年,仅智能网联汽车就将贡献 2.3 万亿元产值,其中软件+数据+服务占比超过 42%。
类比计算,如果把 2024 年的汽车产业比作“10 元硬币”,2030 年的硬币背面加了一行代码后,就额外增值 4.2 元。
放大到整个经济领域,AI 把制造业的SMT 贴片线、服装缝纫、药品合成等 27 个细分环节的成本曲线整体下移 15%;农业领域,AI 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基因编辑育种叠加,粮食单产再提升 8%,相当于“多出一个河南省的粮仓”;服务业领域,AI 客服、AI 理财、AI 律师把人力成本占营收比重从 35% 降到 21%,释放出 1.8 万亿元的新消费空间。
这就是说,到2030 年,AI 不再是“+”在产业后面,而是“×”在 GDP 前面。
人才链上,将新增3000 万新蓝领。这批“AI 新蓝领”分布在 6 大场景、27 个工种。
仅从社会影响上来看,3000 万AI新蓝领相当于“再造一个中等省份的消费力”。更重要的是,传统流水线“减人”与“增岗”同步完成,社会失业率保持在 4% 以下。
产业链提供场景,价值链提供价格信号,人才链提供操作者。数据在三链之间流动,则像血液一样把“算力”输送到每一个毛细血管;到2030 年,AI 不只是“工具”,而是“生产要素”,像 19 世纪的蒸汽、20 世纪的电力一样,写进 GDP 的分母。
当2035年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人工智能早已不是“新基建”或“新赛道”里的时髦词,而是像空气一样透明、重要且不可见。它不再被讨论,却被所有人无意识地呼吸;它不再被统计,却让每一次心跳、每一场交易、每一次决策都带着算法的温度。
用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AI冲击波”,把AI对劳动效率、资本效率、组织效率的弹性系数代入,总产出曲线在2030—2035年间陡然抬升。最终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再提高1.8个百分点,相当于在现有经济总量上“外挂”了一个2023年广东省的GDP(12.9万亿元)。其中,0.7个百分点来自制造业“无界工厂”的边际成本递减,0.5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的个性化溢价,0.3个百分点来自农业“无人农场”的规模外溢,剩余0.3个百分点来自公共部门“智能治理”节省的交易费用。
1.8%背后,是资本、劳动与组织效率的提升。
资本效率的提升体现在,AI让“一行代码”替代“一吨钢材”。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软件、数据、OTA服务的增加值占比从2025年的18%上升到2035年的48%,单车年均“空中升级”收入达到5800元,超过轮胎、座椅、玻璃的总和。
劳动效率的提升体现在,人机协同把“八小时工作制”升级为“八分钟决策制”。在数字孪生码头,AI调度员可在8分钟内完成过去8小时才能完成的船舶靠泊计划,人力减少60%,吞吐能力反增120%。
组织效率的提升体现在,政府、企业、个人的边界被数据流重新缝合。全国统一的“法人数字账户”让中小企业注销流程从22天压缩到2小时,每年释放约400亿元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实际生活中,每100人拥有80个甚至更多的数字分身。
政务分身意味着出生即配发,终生唯一ID,可代办3000+政务事项。
“政务通”分身帮助临退休人员办理退休认证、异地就医备案、老年卡年检,累计节省线下排队时间41小时。
医疗分身实时同步基因、代谢、影像、可穿戴设备数据。
在“数字敦煌”里,文旅分身为你穿上盛唐服饰,与AI复原的玄奘对话;在“云上长城”里,文旅分身替你走完20公里烽火台,并实时回传心率、步数、卡路里到健康档案。
金融分身将对信用评分、资产证明、税务记录实时更新,贷款审批从“填表+面签”变成“一句语音+一次刷脸”,小微企业首贷平均时长从9天缩至11分钟。
……
2035年,通用人工智能法正式施行。其核心不是“管企业”,而是“管影响”。以风险分级、算法年检、权利清单与全球协同为算法指标进行影响评价与管理。
AI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停电一小时,城市会想起AI;停网一分钟,数字分身会提醒你“世界离线”。
AI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味,地铁刷脸进站、红绿灯自适应、电梯预判楼层,所有动作都被算法默默完成,人们不再讨论“AI是什么”,而是抱怨“没有AI怎么办”。
AI像空气一样公平普惠,在贵州毕节山区,老人和深圳湾一号业主拥有同样算力的“政务分身”;在西藏那曲牧区,牦牛戴上北斗+AI项圈,和广州动物园大熊猫共享同一套健康云。
到2035年年底,A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定格在1.8%,则意味着中国用10年时间,把一条陡峭的指数曲线变成了社会可承受的线性增长;也意味着,当技术成为空气,人类才真正拥有选择呼吸方式的自由。
如果把“人工智能+”战略想象成一枚在三维坐标系里飞行的火箭,那么时间、空间、风险就是三根相互垂直的轴。火箭的每一次拐弯,都不是随机摆动,而是三根轴同时发力的结果:时间轴决定“多快”,空间轴决定“多远”,风险轴决定“多稳”。
时间轴是从突变到收敛的“节拍器”。
2027年,“第一拍”是技术突破的可控爆发,节拍逻辑是实验室里的“奇点”被压缩成产业里的“拐点”。62 万 PFlops 智算规模,确保“技术可控”。
15 类高频场景做到 70% 渗透率,让边际成本第一次低于人工。
每年 200 亿元的国家投资,只投“能用”的技术,不投“炫技”的论文。
2030年,“第二拍”场景放大形成规模外溢,节拍逻辑是每一棵树智能复制出一片森林。
产业链上,“无界工厂”连接成网,让 AI 像 ERP 一样成为企业默认配置。
价值链上,GDP 里第一次出现“AI 协同增加值”。
人才链上,3000 万 AI 新蓝领完成“技术—场景—薪酬”的正向循环。
2035年,“第三拍”制度收敛为算法宪政,节拍逻辑是技术红利沉淀为社会契约。
全要素生产率再提 1.8 个百分点;全球首部《通用人工智能法》生效,任何参数超1000 亿的模型须进行“社会风险评估”;AI 真正成为空气,虽看不见,却决定每一次呼吸的温度。
但其风险在于,如果 2035 年治理滞后,算法利维坦将吞噬人的主体性;治理超前,则可能扼杀创新。
空间轴是从点(2027年“点爆炸”)到面(2030年中西部复制的“面扩散”)到体(2035年城乡无差别的“体融合”)的“扩散波”。
最先到来的是,2027年东部样本的“点爆炸”。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3 大增长极,率先用高密度人口、高成熟度产业、高容错资本做“压力锅”实验。具体案例是北京怀柔的科学大模型、上海张江的无人工厂、深圳南山的智能终端
随后是,2030年中西部复制的“面扩散”。成渝双城、长江中游、关中平原 3 条走廊,把东部的接口、数据、人才整体平移,而不是单点移植。具体表现在8 大国家算力枢纽全部上线,电费差价从 0.35 元度拉到 0.12 元度;一辆重庆造的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在广州写、芯片在深圳流片、测试在襄阳跑;成都天府软件园为返乡工程师提供“一线城市薪酬 + 二线城市房价”。
最后是,2035年城乡无差别的“体融合”,5G-A 基站 + 低轨卫星 + 高空平台,把 1ms 延迟带到海拔 5000 米的牧区;数字分身让“贵州毕节老人”与“深圳湾一号业主”共享同一套政务算力;“县域智算节点”把 100 TFlops 带进每一个乡镇,相当于 2020 年一座二线城市的能力。
城乡宽带普及率差距2%,县域 AI 渗透率85%。
风险轴重点建设防范从工程风险到文明风险的“防火墙”。
2027年,重点放在防重复建设的“沙盒阀门”。以国家 AI 中试基地 + 监管沙盒为工具,采取“一票否决”制,任何地方政府若未通过算力、数据、标准合规评估,不得新建智算中心。“赛马制”竞争机制,确保同一赛道最多三家主体同时试点,6 个月后末位淘汰。
2030年,重点建设防技术寡头的“反垄断护栏”。以算法审计 + 数据互操作 + 开源强制令为工具,单一厂商市场份额达到40% 或 API 调用量全国总量 35%,将触发预警,必须向中小企业开放 API,如果拒绝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并强制开源 30% 权重。
2035年,搭建完成防算法利维坦的“宪政屋顶”,拒绝权、遗忘权与救济权合一。任何公民都有权拒绝无告知的情感识别;数字分身数据保存期限≤自然人寿命+20年;AI 判决须保留人类复核按钮,48 小时内完成人工再审。使用的工具是,国家 AI 审计中心 + 算法年检制度,任一大模型一旦发现存在“隐性歧视”等违规操作,将被强制下线整改,适用“算法召回”。
时间节拍器、空间扩散波、风险防火墙,不是三条平行线,而是一次三维合奏。2027 年,东部样本在沙盒里完成“技术—场景—标准”的闭环;2030 年,中西部走廊把闭环放大成“产业—数据—人才”的开放网络;2035 年,城乡无差别空间把网络沉淀为“制度—文化—伦理”的文明底座。
当三维坐标最终收敛,那条曾经陡峭的指数曲线,已经被驯化成一条可呼吸、可共享、可持续的线性增长——就像空气,看不见,却决定每一次心跳的节奏。
2035 年 12 月 31 日深夜,北京朝阳公园跑步道上依旧灯火通明。最后一盏路灯下,一位 72 岁的老人戴着 AR 隐形眼镜,脚下的数字配速线随着心率实时上下浮动。他每跑一步,城市大脑就同步更新一次碳排数据,并把多余能量回充到路边储能桩。手表震动——“您已刷新同龄组 5 公里纪录”。老人笑了笑,抬头看见空中缓缓亮起的倒计时:
“2035→∞,距离终点:∞ km。”
这行红色字符,是“人工智能+”行动官网在零点前推送的彩蛋,也是这场长跑真正的注脚:终点并不存在,前方永远还有下一公里。
这也意味着,政府的角色由“规划者”转换为“守夜人”。守夜人不制定路线,只守护边界。边界之内,市场自由奔跑;边界之外,红灯亮起。
当 AGI 像自来水一样拧开就有,人类最珍贵的不再是体力、算力,而是“主体性”。主体性主要包含,“我不想被算法决定”的拒绝权;“我也可以参与写规则”的共创权;“如果算法伤害了我”可以申请救济权。
正如前面把巨浪切成 2027、2030、2035 的三道浪头,为的是让社会获得喘息,而不是让海浪消失。也就说,暗涌仍在,当 1000 量子比特芯片进入商用,现有加密体系可能一夜崩塌;青少年对数字分身的依恋度超过对真人,心理咨询师开始接诊“AI 失恋症”;全球南方国家把中文大模型当作“母语”,本土文化被稀释。
实际上,某些暗涌正隐含着新的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