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空产业革新浪潮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已成为各国角逐的核心赛道。美国凭借航空技术与研发实力的深厚积淀,为eVTOL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众多科技企业与航空巨头纷纷入局。2025年8月,美国Archer Aviation公司的Midnight eVTOL飞行器完成关键突破——55英里载人飞行测试仅耗时31分钟,最高速度达126英里/小时,着陆时电池剩余电量仍保持30%,展现出成熟的技术性能。欧洲各国也依托航空制造与设计领域的传统优势,稳步推进eVTOL研发与场景应用,全球竞速格局已然形成。
中国则凭借完整产业链优势与政策扶持,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快速抢占先机。摩根士丹利预测数据显示,未来中国eVTOL市场规模将占据全球25%-30%的份额,到2035年,国内eVTOL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增长潜力显著。
2025 年 8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发的 2 吨级 eVTOL 机型 —— 峰飞航空凯瑞鸥,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任务。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彻底革新了远海物资补给的传统模式。长期以来,中国海油在南海海域的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主要依赖船运方式,单程耗时约 10 小时,难以应对紧急物资调度与应急保障的迫切需求;而若采用直升机运送,又面临单次飞行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相比之下,eVTOL 在远海物资运输场景中,展现出了传统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无独有偶,同年 8 月 21 日,四川省 “航投正菱双东简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完成备案流程,这一动作标志着四川省首只聚焦低空经济的产业基金正式进入实际运作阶段。该基金由成都东部新区、双流区与简阳市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达到 30 亿元,在投资方向上,将重点布局 eVTOL 整机制造领域。
从上述动态不难看出,eVTOL 已成为资本、企业与政府三方共同关注的热门赛道。那么,为何 eVTOL 能在低空经济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投资焦点呢?
首先,eVTOL 为我国在航空领域实现 “换道超车” 提供了绝佳契机。在全球航空产业格局中,eVTOL 技术的兴起几乎让世界各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打破了传统航空领域的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格局。目前,全球 eVTOL 产业已形成明确的三阶段发展共识:2024-2025 年为行业发展初期,核心任务是推进适航认证工作与货运场景试点应用;2026-2027 年将进入拓展阶段,重点搭建载人商用飞行网络;2028 年后,行业将逐步迈入普及期。据行业预测数据显示,到 2030 年,全球范围内投入运营的 eVTOL 数量有望突破 5 万架。
为何eVTOL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竞速热潮”?美国垂直飞行学会数据给出了部分答案:截至2024年底,全球eVTOL概念产品已超1000个,覆盖430多家设计机构,产业热度可见一斑。从技术本质来看,eVTOL以电力为核心动力源,采用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实现垂直起降,相较于传统航空器,它无需依赖跑道与机场,兼具安全性高、运营成本低、噪声污染小、零碳排放等革命性优势。这些特性使其不仅能成为高铁、地铁、出租车等地面交通的有效补充,未来甚至可能成为部分场景的替代方案。在民用领域,eVTOL商业化落地后,可广泛应用于旅游观光、城市通勤、消防救援、城市物流等多元场景;在军事领域,其潜力同样不可小觑——随着全球军事战略转型,各国对灵活作战装备需求迫切。据光明网信息,美国空军作战试验和创新中心早在5年前就启动“敏捷至上”项目,探索eVTOL在特种作战、伤员救援、物资运输等任务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直升机,eVTOL在狭小区域起降能力更强,执行任务时更具隐蔽性与灵活性。
更关键的是,eVTOL还解决了传统航空器的空域管理难题。正如行业专家田云所言,传统通航飞机与直升机的飞行高度常与军用航空器空域重叠,给高空空域协调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eVTOL主要活动于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与军用航空器飞行高度形成清晰区隔,既简化了空域协调流程,又从根本上避免了空域冲突。对于人口基数庞大、交通需求旺盛的中国而言,eVTOL更是成为全球交通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抓手,在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的多重驱动下,其战略价值持续凸显。
一、eVTOL融资:资本扎堆的“低空风口”
在低空经济赛道中,eVTOL之所以能成为资本与企业的“宠儿”,核心在于其相较其他赛道的独特优势:直升机与多旋翼小飞机能耗过高,大型商用飞机或军用战斗机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eVTOL研发周期较短、资金需求相对可控,成为资本布局的优选方向。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eVTOL市场保有量将突破10万架,其中超半数将投入商业化运营,巨大的市场潜力进一步推高了其投资价值。
从融资数据来看,eVTOL赛道热度持续攀升。赛迪智库统计显示,2024年低空经济行业共发生139起融资,总金额321亿元,其中eVTOL单一赛道融资额就达89.7亿元,同比激增310%,在27起融资案例中,64.7%集中于种子轮至A轮,早期投资占比显著。2025年以来,国内eVTOL企业更是迎来订单爆发期:7月16日,阿联酋企业Autocraft与时的科技在上海签署采购协议,以10亿美元订购350架时的科技自主研发的E20 eVTOL,刷新中国eVTOL领域单笔订单金额纪录;此前2月,峰飞航空也宣布获得汉阳投资发展集团12架大型eVTOL采购订单,合同总金额1.57亿元,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低空经济整体融资态势同样亮眼。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8日,本年度低空经济领域已发生160起投融资案例,较2024年全年的154起增加6起,总金额达115.94亿元,平均每起案例金额约0.72亿元。从融资阶段来看,天使轮融资40起(占比25%),Pre-A轮、A轮、A+轮融资共计53起(占比33.13%),“投早、投小”成为资本共识,不少企业获得多轮融资,融资规模持续攀升。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这种投资倾向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既能助力投资方抢占行业先机,也为获取超额投资回报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投融资案例未公开具体金额,实际流入低空经济领域的资金规模远超第三方平台统计数据。
当前,国内eVTOL产业已形成多元竞争格局:在整机研发领域,亿航智能、峰飞航空、时的科技、御风未来、沃兰特、览翌等企业崭露头角,成为创新主力军;商飞北研、航空研究院/602所、航天时代飞鹏、中航通飞等老牌航空航天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行业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小鹏、广汽等车企则依托大规模汽车量产经验,在eVTOL制造与供应链整合方面占据一席之地,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完善。
二、“打飞的”落地难:热潮之下的多重堵点
尽管政策层面将低空经济定义为“万亿级风口”,2025年更被业内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但产业发展仍面临“冷热不均”的困境:一方面,地方政府密集出台补贴政策、加速布局低空基建;另一方面,市场化资本保持观望态度,eVTOL规模化运营陷入“看得见天花板,摸不着时间表”的尴尬局面,商业化进程受多重因素制约。
(一)适航认证:商业化路上的“第一座大山”
适航认证是eVTOL进入市场的核心门槛,而当前我国eVTOL适航标准与认证体系尚未成熟,取证多采用“一事一议”“专项审定”的非标准化方式,导致取证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产品市场化推广。截至2025年8月,全国尚无任何一款eVTOL机型取得适航证,仅有少数企业进入型号合格审定阶段。即便如亿航智能的EH216-S已拿到四证,但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远未达到全面商用化的标准,适航认证的滞后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技术瓶颈:续航能力制约应用场景
在技术层面,续航能力不足是eVTOL面临的核心难题。目前多数eVTOL实际航时仅20分钟左右,航程受限严重,无法满足中长距离出行需求。要实现有效商业化应用,eVTOL需将续航时间提升至1小时以上、航程拓展至150公里左右,这对电池技术提出极高要求——当前主流纯电eVTOL机型续航仅200-400公里,而商业化运营需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电池技术的突破进度直接决定eVTOL的应用边界。
(三)基建缺位:配套设施跟不上“起飞节奏”
基础设施的不足进一步拉长了eVTOL落地周期。国内eVTOL起降点存在布局不合理、数量有限的问题,充电设施与通信网络配套更是稀缺,严重限制了运营范围与效率。作为低空经济试点先锋,深圳2024年仅建成10个起降点,覆盖半径不足10公里,无法支撑城市级航线网络;而全国451个通用机场多分布于偏远地区,与eVTOL以城市为核心的应用场景严重错配。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王瑞萍指出,城市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并非单一的起降场地,而是涵盖起降、充电、通信、调度等在内的完整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当前基建的碎片化难以支撑eVTOL规模化运营。
(四)公众认知与需求:市场接受度待提升
公众对eVTOL的认知与接受度也成为商业化阻碍。作为新兴事物,大众对eVTOL的安全性存在普遍疑虑,而航空事故的高关注度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担忧;同时,当前eVTOL相关服务价格居高不下,以空中观光为例,单次体验价格远超多数消费者承受能力,且体验内容单一,难以形成持续消费吸引力。更关键的是,与新能源产业相比,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如跨海物流、空中巡检、载人短途出行)实用性有限,市场需求端并不迫切,加之产业发展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导致市场化资本虽看好长期潜力,短期内仍以观望为主。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eVTOL市场化启动节点尚未明确,“载人飞行”与适航场景落地注定无法一蹴而就。这场低空领域的革新,既是技术与资本的较量,也是政策与市场的磨合,需要政府、企业、资本等各方保持耐心,共同跨越商业化路上的重重障碍,才能让“打飞的”从概念真正走向现实。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