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5年,国家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低空经济司”,标志着产业进入“顶层设计+政策落地”双轮驱动阶段。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出租车,从低空旅游到城市治理,低空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01 市场前景:万亿赛道加速起飞
据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5059.5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8000亿元,2026年将直接破万亿至10644.6亿元,2030年剑指2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超30%。
这一增长曲线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似,但成长期节奏可能更快。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是以1000米以下空域(可延伸至3000米)作为物理载体,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等新型航空器为核心工具,融合“制造—运营—服务—基建”全链条的新质生产力。

02 区域竞速:谁是中国低空第一城?
各地方政府纷纷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
广东依托“数据赋能+全产业链”优势,构建低空数据底座、可信数据空间,并探索“空中巴士”通勤;浙江计划到2027年建成150个无人机起降场,大力发展无人机物流网络;河北则打造北斗融合应用场景,建设100个示范项目,石家庄规划到2030年低空经济营收达150亿。
云南发挥高原特色,提供高原无人机免费测试,并发放2000万低空消费券;江苏无锡、苏州率先出台低空经济促进条例,省级条例将在2026年审议,探索制度破冰。
中国科学院《2025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显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四川位列第一梯队,山东、安徽等9省位列第二梯队。

03 基础设施:地面支撑决定天空产业
“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地面的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才是场景完善的关键。
中国铁塔拥有210余万个站址、近100万座机房和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为打造低空飞行器起降场全国一张网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设施保障。
安徽铁塔已在全省建设无人机机巢超200座,覆盖消防、环保、公安等10多个行业。公司计划2025年底实现全省16个地市重点区域全覆盖。
通信网络是低空经济的关键支撑。中国联通在全国部署近200个低空试验基站,开展低空网络覆盖、低空组网、通导监等技术验证。
现网已实现300米以下的全面网络覆盖,无人机业务专网信号覆盖最高可达3000米。

04 应用场景:从物流配送到空中观光
低空经济正以“先载货后载人、先远郊后城区”的节奏有序拓展。
在物流领域,深圳丰翼科技2024年通过无人机完成23万架次飞行,运输货物超427万件,跨城配送效率较传统陆路提升90%。
美团无人机累计开通53条航线,配送订单量突破45万单,有效缓解了城市末端物流压力。
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未来核心,正成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的关键解决方案。亿航智能EH216-S已获全球首张eVTOL运营许可证。
时的科技研发的电动倾转旋翼载人飞行器(eVTOL),采用创新单动力系统与6螺旋翼设计,实现200公里超长续航,人均每公里票价3-4元,和出租车差不多。

05 技术突破:从电池到飞控的创新
技术突破为低空经济注入持续动力。电池方面,航空级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285Wh/kg,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企业正研发500Wh/kg级固态电池。
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已装机4吨级电动飞机。
电推进系统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功率密度达5kW/kg,是传统内燃机的5倍,确保垂直起降阶段的动力稳定。
飞控系统通过三余度设计实现高安全性,国内新兴企业如边界智控、狮尾智能已推出符合适航标准的产品,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eVTOL机身占比超70%,有效实现轻量化,中复神鹰、光威复材等企业的材料已通过适航验证,为飞行器制造提供支撑。
06 风险挑战:安全与商业化并存
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安全监管滞后,省级立法覆盖率不足30%,跨区域协同机制缺位。
民用航空局修订《事件信息填报和处理规范》,严控无人机安全风险。
空域管理方面,军民空域协调机制待完善,亟需动态划设航线。北京将全域划为管制空域,违规最高罚1万元。
eVTOL等载人场景仍处于试点阶段,适航标准、空域协调待突破。技术风险也不容忽视,eVTOL适航认证、电池安全性等技术瓶颈需突破。
商业化瓶颈方面,物流配送成本高、文旅消费受众有限,需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资本市场上,2024年行业融资139起、金额321亿元,其中eVTOL单赛道89.7亿元,同比增310%。

07 未来趋势:2025-2027年的关键窗口
2025-2027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各省市低空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密集落地,2027年或成产业化拐点。
“低空+”融合正在加速,与AI大模型、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深度融合。城市空中交通(UAM)正在崛起,广州、珠海探索市内通勤航线,eVTOL适航认证或于2026年取得突破。
数据成为核心资产,广东、安徽等地布局低空数据底座,数据交易、安全标准将催生新商业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指出,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地面的各种各样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场景完善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的要点,而不一定是飞行器本身。
深圳计划到2026年底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现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
安徽铁塔计划2025年底实现全省16个地市重点区域全覆盖,推动智慧杆塔与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设备深度集成。
中国联通数智应用首席专家杨海明博士表示,未来3-5年,在低空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空天地一体网络、通感一体网络,以及智能化组网是未来方向。
天空的大门已经打开,谁能在这片蓝海中抢占先机,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社会资本入场时机已至:低空经济从“制造端”向“运营端”迁移的战略机遇
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提振方案,这三大场景将爆发(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