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万版Optimus?能连干八小时的国产人形机器人来了

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09-11 15:57

高工人形机器人

资讯配图
开普勒硬刚特斯拉
「人形机器人频道」
即刻进入——
文 | Levi.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作为本轮人形浪潮的旗手,特斯拉始终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风向标。


9月初,特斯拉公布《宏图计划IV》中宣称将公司的发展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将为人类完成“特别单调与危险的工作和任务”。


马斯克更放话称:“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其未来薪酬方案也与 Optimus 交付量紧密相关——其中一项考核目标便是10年交付 100 万台 Optimus 机器人。同时,特斯拉高调亮出金色外观的新一代机器人Optimus V2.5,有消息透露售价在20-50万美元之间,引发全球热议。


短短几天里,特斯拉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愿景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迫使无数玩家加紧对标。


然而,并非所有玩家都需要盯着特斯拉的背影。开普勒机器人,或许是少数有信心与特斯拉对标的存在。




硬钢特斯拉,国内首个混合架构抗扰动拟人步态


在最新公开的视频中,开普勒K2大黄蜂完成了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展示:它不再依赖笨拙的弯膝行走,而是学会了像人类一样直着膝盖走路。大黄蜂在平整的沥青路上大步前进,又接连挑战凹凸不平的砖石路、柔软的塑胶跑道,甚至是草地等复杂地形。



更难得的是,在零样本、无保护的全开放测试环境下,它还能在踢踹与推搡的干扰中稳住身体,继续前行。这是国内首个混合架构人形机器人实现抗扰动拟人步态的公开实录,也是开普勒向行业抛出的最有力的技术信号。


或许有人会问:拟人步态并非首次出现,开普勒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答案在于架构选择,开普勒选择了正确但更难的一条路。


K2大黄蜂采用了与特斯拉Optimus相同的“行星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的串并联混合路线。直线执行器承担“肌肉”的作用,提供主要推力;旋转执行器负责动作微调和姿态切换。两者配合,才能实现自然流畅的直膝步态。


资讯配图


这一方案的优势显而易见:能效利用率更高,续航性能远超同类;任务执行更为稳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面对复杂地形和外部干扰时,机器人依然能保持拟人的行走表现。


数据显示,K2大黄蜂的行星滚柱丝杠能量转化效率高达81.3%,在其他机器人实际搬运超过5公斤物体时续航往往仅维持1–2小时的情况下,它能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


负载方面,双臂可稳定搬运30公斤,单个执行器甚至能拉起200公斤摩托车;腰部和灵巧手部分则使用一体化精旋动力旋转执行器,定位精度达到0.01度,能完成毫米级的精细操作。这意味着,K2大黄蜂不仅能在展厅里走得漂亮,更能在工厂车间真正干得动。


但这条路线也是行业公认的难关。混合架构大幅增加了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的复杂度。控制器发出的角度和力矩指令必须实时转化为直线电机的位移与推力,再反馈回系统进行二次校正,链路冗长而精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延迟或误差就可能导致失衡。


更棘手的是“仿真—现实鸿沟”:虚拟环境无法完全模拟摩擦、形变和地面接触力分布,真实场景中的噪声和延迟则会进一步放大误差,使得控制策略在实机中频频失效。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厂商选择直驱方案,以牺牲自然度和能效换取工程可控性。


资讯配图


开普勒却坚持了这条“最难的路”。他们不仅自研自产了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还深入研究丝杠力学,将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结合直线电机的力矩控制,确保各关节在高负载和复杂动作下依然保持稳定。这让K2大黄蜂在复杂地形和外部干扰中依旧能够直膝前行,展示出真正的拟人化步态。据悉,这一路线除了被特斯拉采用之外,也已得到小鹏等国际前沿团队验证。


更重要的是,开普勒的K2大黄蜂不是实验室里的原型机,而是已经走向市场的量产产品。首批基础版定价约24.8万元/台,目前有多家头部汽车企业和物流企业已启动批量采购,预计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百台。


开普勒方面透露,在工业场景中,单台K2大黄蜂的投入产出比十分可观,企业购买后大约1.5–1.8年即可收回成本


因此,K2大黄蜂的硬件突破,不仅是一场技术表演,更是一条现实落地的产业路径。它向行业发出了明确信号:如果人形机器人要走向真正的实用化,混合架构很可能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双数据飞轮驱动的大脑:让人形机器人能干活


如果说硬件赋予了K2大黄蜂强健的“身体”,那么具身大模型就是它真正能够思考、理解和执行的“大脑”。“走得稳、扛得动”只是让机器人具备劳动能力的前提,而开普勒更进一步,试图打造一个完整的智能闭环:从语义理解,到动作推理,再到精准执行。


开普勒的核心路线是分层模型VLA+在语义识别层,机器人能够解析人类自然语言指令,并将其拆解为可执行的动作;在VLA层,系统则负责跨模态处理视觉、语言与动作信号,进行因果推理与轨迹规划。


两者结合,让K2大黄蜂具备了“听懂指令—理解环境—执行动作”的全链路能力。换句话说,当有人说“把桌上的零食递过去”时,它不仅能理解语义,还能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步态和操作方式,自然地完成任务。


资讯配图


在应用层面,K2大黄蜂已经展现出多任务的能力。


在对话交互任务中,它能通过多模态理解精准捕捉人类意图,实现自然的人机交流;在抓取操作任务中,它会先完成语义解析与环境分析,再精准执行动作;在更复杂的综合任务中,它甚至能构建环境模型,将复杂指令拆解为多个步骤逐一完成。


这意味着,K2大黄蜂不仅能在展厅导览,也能真正进入工厂执行分拣和搬运,甚至替代人类进入危险环境作业。展示视频里,K2大黄蜂在分发物品时的反应速度与动作流畅度,已经让人联想起特斯拉Optimus的同类演示。



在大模型训练的核心难点“数据”上,开普勒采用了“双数据飞轮”的模式


仿真数据提供大规模基础场景,让机器人快速积累通用感知与语言理解能力;真机数据则来自大量实际操作,让机器人直接学习人类的动作逻辑和环境反馈,从而有效弥合“仿真—现实鸿沟”。


双飞轮的结合,让K2大黄蜂不仅减少了对大规模样本的需求,还能在陌生任务上实现快速迁移与泛化——换句话说,它能更快学会新任务,并持续提高成功率。


这一思路的价值在于,开普勒不是停留在技术口号上,而是已经率先交出了一份可公开验证的成果:在复杂环境下实现抗扰动直膝步态,并通过语义驱动的动作执行展示大模型的落地能力。K2大黄蜂因此不再只是“Optimus的平替”,而是国内少数真正把大模型能力跑通、并准备在产业场景中规模化落地的人形机器人。


从战略上看,这也解释了开普勒为何坚持以工业场景作为首要落地方向。他们的判断很直接:人形机器人最终必须承担起单调、危险却不可或缺的劳动。在这些场景里,投入产出比才是决定性的考量。而依托混合架构的硬件与双飞轮驱动的大模型,K2大黄蜂或许已经夺得先机。




结语


2026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跑得快、走得稳已不是行业真正的考题,取而代之的是能否进入工厂、写进财务报表、跑通ROI。这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检验,更是对供应链与落地能力的全面考查。


开普勒押注的是工业制造场景。汽车零部件装配、电子设备制造等环节长期存在人手紧缺、劳动强度高、出错率高的问题,人形机器人正好能接手这些重复、单调甚至危险的工序。今年7月,开普勒用一场八小时工厂直播,展示了K2大黄蜂在物料搬运、零件装配等环节的连续无故障运行,进一步验证了其面向制造业的落地逻辑


与此同时,K2大黄蜂把单机价格压到约24.8万元,这个价格相比Optimus V2.5传言的“20-50万美元”低了10倍,其回本周期缩短至1.5–1.8年,已经吸引多家重磅客户批量采购。订单背后说明,它不再只是舞台上的“展示品”,而是可以直接提升产线竞争力的生产工具。


与特斯拉Optimus相比,开普勒的K2大黄蜂同样走在混合架构的路线之上,但少了宏大叙事,多了现实算账。在特斯拉描绘宏图篇章时,开普勒已经把机器人放进了车间,执行物流搬运、冲压上料、智能分拣等工序。


可以预见,2026年,谁能率先在产业场景中形成稳定交付,谁就将改写人形机器人的商业价值版图。


结论正在产线上诞生,而不是聚光灯下。

END



资讯配图
REVIEW
往期回顾



一月两轮!造出“能刷手机”灵巧手的清华系团队又拿融资了!


“国之重器”现身阅兵场,这台机器狼真能打仗


10亿!美团与阿里云双加注具身智能创企


优必选获2.5亿订单刷新人形纪录;宇树四季度冲刺IPO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more
【智造】钱江机器人拿下鸿路钢构1888台特定机型焊接机器人本体订单
【报名入口】共赴产业盛宴!2025 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产业峰会即将开启!
2025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10位机器人与AI研究相关学者入选
数说北京丨人形机器人 硬科技藏着软温度
明日启幕!2025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峰会
突破性开源具身模型EO-1问世:统一感知与行动,机器人拥有“多模态大脑”
小米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投资关节技术企业「国华智能」|早起看早期
【机器人】“金色传说”!特斯拉全新人形机器人Optimus第三代曝光?仿生手部引热议
【机器人】中国军队“黑科技”曝光!历史首次国产“机器狼”亮相阅兵场
Science子刊最新idea:注意力机制+RL,实现腿足机器人精确控制,100%障碍穿越成功率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