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成为生产力?2025云栖大会将给出答案 | 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 2025-09-11 17:42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9月24日至26日,杭州云栖小镇。


2025年,全球AI产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


就在两三年前,行业还在为“百模大战”的喧嚣而狂热。而如今,正如「甲子光年」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所见,大模型展台变得低调务实。现场所有参与者,都在努力讲述同一个故事:AI如何落地。


这场转变背后,是整个行业从理想回归现实的必然。


对于技术供应商,跑通商业化是生存底线;对于企业客户,关心的永远不是模型参数,而是它能否真正降本增效。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横亘着几道难题:算力成本、技术架构、产业生态、人机协作关系。这些都考验着AI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


这些产业级难题,无疑需要一个产业级的答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云栖大会将于9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云栖小镇召开。


大会期间,来自50余个国家的2000多位演讲嘉宾将齐聚杭州,围绕Agentic AI与Physical AI等前沿话题展开对话。云栖前瞻、云栖技术、无法计算的价值三大主论坛,汇聚海内外顶尖科技力量,深入探讨AI、云计算与产业应用的前沿方向,发布云与Al核心技术及全新重磅产品。


110多场聚合话题,围绕构建AI驱动的技术基座、开拓AI应用场景的无限边界、重塑AI时代的生产力与协作三大主题方向,全方位呈现云和AI如何驱动业务增长、产业升级。


今年是云栖大会走过的第17年。作为长期见证中国云计算与智能化发展的舞台,云栖大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场,更常常折射出科技产业叙事的变化。


2025云栖大会以“云智一体·碳硅共生”为主题,将从基础设施、大模型到Agent和具身智能,全景呈现AI的技术演进与产业落地。


而这一主题,就试图告诉每一位即将前来的参会者,今天的AI,究竟已经到了什么阶段,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能够为企业业务带来哪些价值,如何推动产业发展?




1.新范式:云智一体,碳硅共生

资讯配图


先看“云智一体”。


2025年的今天,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千行百业,从汽车、生物医药到企业软件和游戏,一场由AI计算驱动的产业变革已经到来。


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下,任何试图单打独斗的企业都面临着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 成本:无论是大模型训练还是应用推理,巨大的算力消耗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 技术:从底层的芯片、框架到上层的AI平台,全栈技术链条极其复杂,依赖稀缺的跨领域人才。


  • 生态:AI的真正落地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但现实却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产业联动。


面对这些共同的挑战,“云智一体”正从一个技术理念,迅速演变为行业共识下的“最优解”。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将复杂且昂贵的AI能力,像“电力”一样封装起来。云就像一张覆盖广泛的智能电网,而AI则是核心发电站,将算力、算法和平台能力以公共服务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各行各业。企业无需再自建庞杂的基础设施,只需“按需取用”,即可获得定制化的规模能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他们看到,由GPU驱动的AI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呼唤一个性能更强、规模更大、更适应AI需求的基础设施。


本次云栖大会的计算馆,阿里云将集中展示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技术能力。


展区按照预训练、后训练、推理和智能体四大场景设计,观众可以了解到阿里云在超大规模集群、分布式训练、异构资源管理、推理加速等方面的软件能力,也能首次接触到面向推理和智能体需求的新一代硬件。


更重要的是,“云智一体”不仅是一种技术架构,更是一个产业答案。


展区还汇聚了29家软硬件生态企业共同参展,覆盖芯片、硬件、运营商、数据服务和行业应用等环节,NVIDIA、英特尔、AMD、联想、中兴通讯、思科、MongoDB、施耐德电气、中国移动国际、中国联通国际、中国电信国际等企业将带来面向AI需求的最新产品,完整呈现AI时代云计算产业链的最新进展。


这种“软硬融合、生态协同”的图景,不仅是今年云栖大会最核心的看点,也为“如何将AI从技术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价值”这一时代命题,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再看“碳硅共生”。


去年,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预言:“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今天,这一预言正在加速兑现,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当AI不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工具,它将如何与人类共存?


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是“碳硅共生”。


过去,AI的角色是“工具”——它是客服、是代码助手、是自动化软件。但随着其自主规划、执行与学习能力的进化,AI正从听令的“工具”向协同的“伙伴”转变。


这便是“碳硅共生”的内核:一个全新的协作范式。在这个范式中,“碳基”的人类智能负责战略、创造与决策,而“硅基”的人工智能则承担繁重的计算、执行与优化。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价值。


这种全新的伙伴关系,正通过两条清晰的路径走进现实:


Agent嵌入业务流:AI开始通过Agent,深度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成为能够自主处理任务的“数字员工”。


具身智能进入物理场:机器人真正拥有了大脑和身体,能够在物理世界中感知、决策和作业。


今年的云栖大会将集中展示“碳硅共生”如何落地生根。


大会通过多展区、多论坛联动,描绘Agentic AI的全景:

人工智能+馆聚焦智能体全链路开发


AI Coding展区展示开发者工作方式的变化


前沿应用馆汇聚西门子、顺丰、东方航空、MiniMax等企业


云市场“超级市集”集中展示50款热门AI产品


各展区也将沉浸式还原真实应用场景:

乐聚机器人演示电力巡检与工业分拣


中国一汽、比亚迪、理想、小鹏展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成果


智能硬件板块聚焦AI眼镜、AI PC等新型交互入口


“AI硬件好东西大赏”以TedTalk形式呈现多款前沿产品


全景的展示,带来全新的感受。这种碳基与硅基的协同的新范式,将在云栖大会上展现给每一位观众。




2.新动能:驱动变革的三股力量

资讯配图


在 AI 落地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聚焦于技术与算力,却容易忽视另一个现实:创新并非只靠单点突破,而是需要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来承载


如果说 “云智一体” 解决了算力与技术的基础难题,“碳硅共生” 回答了人机关系的深层问题,那么,要让AI真正进入产业,还必须有新的动能把这些基础能力推向更广阔的场景。


关于这股动能的力量来源,阿里云给出的答案是:生态化、全球化、年轻感


第一股力:生态化


人工智能的演进是一场“协作的科学”。模型参数可以无止境地增长,但如果缺乏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开放的生态,再强的技术也可能成为“孤岛上的巨人”。


过去两年,闭源巨头曾经主导了话语权,但高昂的 API 成本与封闭的接口,让许多企业在落地时望而却步。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共识逐渐形成:开源,才能让 AI 真正普惠化、规模化。


在这一点上,阿里云的动作颇具代表性。


从2023年至今,通义千问系列已开源超过300款模型,其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4万,超越Llama成为全球最活跃的AI开源模型之一。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开源社区,魔搭(ModelScope)已汇聚了1600万开发者和7万个模型。


从模型开源到社区共建,从开发工具到算力支持,阿里云正以全方位开放姿态降低AI创新门槛。


这股开源的浪潮,也将在本届云栖大会上迎来新的节点。


本次大会将持续发布Qwen3系列与Wan系列模型,展现从文本到多模态的全尺寸开源能力,并正式推出魔搭社区国际版与魔搭社区大科学计划。观众可现场体验阿里云百炼、无影AgentBay等智能体开发与应用场景。


第二股力:全球化 


AI 的价值并不在于实验室中的benchmark,而在于复杂多元的真实场景验证。从金融、教育到体育赛事,AI云正在成为全球企业通用的数字基座。


全球化因此成为另一股核心动能。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技术的出海,更意味着跨市场的互鉴与协作。


今年的云栖大会本身就是一个缩影。届时,来自超过50个国家的2000余位嘉宾将汇聚一堂,进行一次全球视野的碰撞。


这种碰撞是双向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渣打银行、SAP、S&P Global等跨国企业,探讨在中国这个复杂市场中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路径。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听安克创新、比亚迪、星星充电等中国出海先锋,分享他们借助AI云服务征战全球的实战经验。


第三股力:年轻感


很多传统企业在应用 AI 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新技术装进旧的逻辑框架里,这固然有价值,但很容易陷入“旧瓶装新酒”的路径依赖。


真正的变革,需要有人敢于打破范式。


这一群体,正是Z 世代的创业者和开发者


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反而更愿意把 AI 当作原生语境,去构思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物种。


今年的云栖大会显然捕捉到了这股力量。在为年轻人搭建的舞台上,我们能看到许多新鲜探索。


近20家新锐创业公司、50多位AI新世代年轻面孔将集中亮相。Startups专区汇聚的创始人大多在30岁以下,他们带来的具身智能和AI原生应用,将是观察未来趋势的绝佳窗口。


而前沿应用馆首推的企业级“AI超级交易所”,则试图通过“展示+诊断+路演+撮合”的闭环,为技术供需双方建立全新的连接机制。


这种年轻感,也体现在云栖大会的每一个角落。


从Z世代创造力图鉴,到AI音乐节,再到具身智能运动会,无一不在传递一种开放、跨界、敢于试错的创新气质。


开源与生态化,让创新不再被困于孤岛;全球化,为 AI 提供多元场景与规模验证;年轻感,则打破旧有框架,孕育全新物种。


这正是今年云栖大会想传达的理念:AI 的未来,不仅在于更强大的模型和算力,还在于它能否成为一个协作的、全球的、年轻的生态。




3.最前线:“Agent-First”的落地实践

资讯配图


2025年,AI Agent成为最受关注的关键词。它们被寄予厚望:不再只是辅助功能,而是潜在的数字员工和智能伙伴,能够深入业务流程,创造新的价值闭环。


「甲子光年」在此前发布的《中国AI Agent行业研究报告(二)》中明确指出,到2026年,认知型Agent将覆盖70%的企业复杂决策场景,重新定义生产力革命。


云栖大会期间,阿里云×甲子光年联合策划 「Agent-First:千行百业的智能引擎」分论坛。将带来一线“硬核”落地秀:






从数据到案例,从生活场景到思想交锋,“Agent-First”正在成为行业共识。衡量一家企业的AI战略是否真正领先,不在于模型有多大,而在于它是否把 Agent置于核心位置。


9月的杭州,云栖小镇将再次成为全球科技的聚焦点。


今年云栖大会不只是一次展会,而是一个观察产业转折的窗口。


无论是产业领袖寻找新答案,还是创业者捕捉新机会,亦或是开发者探寻新舞台,都能在这里看到 AI 从“炫技”到“生产力”的跃迁。


2025年的智能蝶变,始于云栖。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2025阿里云·云栖大会


资讯配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2025阿里云·云栖大会




END.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央企怎么做超级智能体?对谈中电信天翼AI:自研模型为底座,自主规划是必须,能适应千行百业才行
AI会不会颠覆生产关系?从一个小案例说起...
芯报丨英伟达力挺!Reflection AI拟融资10亿美元,估值狂飙至55亿美元
王坚院士外滩演讲全文:开源不只是开放代码,把AI送入太空人类才能走出地球
当AI集群突破万卡:铜线已死,光进芯片
【苹果】iPhone Air eSIM仅联通支持?移动/电信回应
宇树官宣IPO后王兴兴首发声:最后悔以前没学AI
2025人工智能年度评选启动!3大维度5类奖项,正在寻找AI+时代领航者
翁荔、陈丹琦纷纷转推,120亿美元估值“0产品”AI独角兽首篇博客:克服LLM推理中的不确定性
AI竞争进入下半场,先进存力更要开放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