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志强表示,国产机器人零部件已实现“从无到有、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阶段性突破。例如,在汽车非核心装配、一般工业搬运等场景,国产伺服、减速器等已广泛替代进口,且凭借两大优势占据市场:一是场景贴近性,国内零部件企业能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二是成本优势,国产同类零部件价格比进口件更具竞争力,且无关税、长途物流等附加成本,显著降低下游企业采购压力。

孙志强认为,零部件企业应与整机厂、下游场景企业形成“专注分工+协同攻坚”的生态:一方面,零部件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避免跨界做整机分散资源;另一方面,整机厂需与零部件企业深度协同,如瑞松与国产传感器厂商合作时,将机器视觉算法数据开放给供应商,帮助其优化传感器的动态响应性能。
对于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合金材料等“卡脖子”零部件,孙志强提出需依托产业链联盟整合资源——如联合高校、上游材料企业共同研发。目前瑞松科技已联合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研团队攻关半导体封装用高精度传感器,为实现国产化替代,填补高端场景零部件空白贡献力量。
孙志强表示,零部件的国产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应用中迭代、在协同中突破”。随着高端制造需求激增,只要聚焦场景痛点、深化产业链协同,国产零部件终将在极端工况稳定性、长期可靠性等领域追上国际顶尖水平,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大到强”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瑞松科技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159 0176 798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