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重视与推进,目前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热度高涨,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处于技术突破、政策破冰与商业验证的关键期,但行业成熟度与商业闭环不足,主机厂受技术成熟、适航认证、商业闭环的 “三重时间焦虑” 困扰;运营商则受困于商业模式、空域政策及安全信任问题。政策模糊、技术路线分裂、需求爆发节奏不明的共性焦虑,使得低空经济行业成熟度或商业闭环似乎有些“动力”不足,让尚未入局者“犹豫不决”。
对于已经入局eVTOL/飞行汽车产业链的主机厂、供应链、运营商等参与者,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漩涡”,焦虑贯穿技术、时间、商业、政策等维度。
eVTOL/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运营商是行业“终端触手”,但盈利逻辑、空域资源、运营成本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直接关乎其生死,空中出租车、物流、景区观光等场景的盈利性需要逐一验证。
总体上eVTOL行业目前是“前景广阔,但挑战犹存” 。
技术可行性已得到初步验证,巨头入场和资本加持推动了快速发展。
适航认证是当前最关键的里程碑,谁能率先获证并实现安全运营,谁就能占据市场先机。
中国企业在全球处于第一梯队,尤其在适航审批进度和商业化落地上具有一定优势。
真正的规模化普及仍需克服基础设施、空管、社会接受度等系统性挑战,这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202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为eVTOL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等场景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当前eVTOL行业没有适合低空旅游与航空运动的机型,使得这些场景的运营商很难形成实质盈利的商业模式,初期“烧钱补贴”难持续。而且作为新兴交通工具,eVTOL的安全性要求极高。整体低空项目商业模式、底层运营场景的财务模型、监管的行业指导政策、安全性要求,需要一个合适的机型来匹配场景。低空经济的推广,需要各应用场景的逐步落地推广,需要合适的机型能支持运营商在具体应用场景形成盈利闭环。

中国eVTOL行业正处在爆发前夜。其发展状态可概括为:
优势:政策支持力度全球最大、适航审定进度全球领先、应用场景需求明确、产业链配套齐全(得益于强大的无人机和电动汽车产业)。
机遇: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开启、城市交通拥堵提供巨大需求、技术迭代加速。
风险:技术安全的长尾风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以及最终能否形成盈利的商业模式。
eVTOL市场规模预测:

预计中国将出现多个eVTOL商业化示范城市,形成可复制的运营模式。到2030年,eVTOL有望在中国的主要城市群成为区域性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eVTOL市场和应用创新中心。
总体而言,eVTOL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正在快速照进现实的下一代交通革命。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