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 激光雷达作为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核心传感器,是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和地理测绘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方案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矛盾:机械扫描式LiDAR精度高、探测距离远,但效率低下;而闪光式(Flash)LiDAR能瞬间成像、效率极高,却因能量分散导致精度和距离大打折扣。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一种全新的“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成果发表于国际光学期刊《光:科学与应用》。这项研究通过创新的“可调谐混合级联超表面”(THCMs)技术,成功将这机械扫描和Flash模式合二为一,打造出一款微型化、高适应性的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5-01999-4)该系统的核心在于一个精巧的光学器件——由两层不同功能的超表面级联而成,并集成在一个微型机械执行器上。超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组成的平面光学元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操控光的相位和偏振。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第一层超表面(MS I)基于“潘查拉特南-贝里相位”(PB相位),对光的偏振态极为敏感;第二层超表面(MS II)则基于“传播相位”,对偏振不敏感。通过简单地切换入射激光的偏振态(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即可在两种工作模式间无缝切换。在闪光照明模式下,系统如同一个高效的“广角手电筒”。当右旋圆偏振光入射时,两层超表面协同作用,将激光束均匀地扩散至±35°的广阔视场内,实现对整个场景的瞬时、单帧捕捉。这种模式牺牲了部分精度,但换来了无与伦比的检测效率和速度,非常适合用于对环境进行快速的初步扫描,识别出大致的物体轮廓和场景复杂度。而在光束阵列扫描模式下,系统则变身为一个精密的“扫描仪”。当左旋圆偏振光入射时,系统会投射出一个由多个高准直光束组成的阵列。此时,集成的微型形状记忆合金(SMA)执行器登场,它能精确地在平面内横向移动第二层超表面(MS II),移动范围仅为±100微米。这一微小的物理位移,却能驱动整个光束阵列在±35°的视场内进行连续、高精度的扫描。与传统的单点扫描相比,光束阵列扫描极大地提升了检测效率;同时,其角分辨率可动态调节,最低可达0.3°,深度误差小于1.02%,保证了卓越的探测精度。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其自适应的3D重建方案。系统并非简单地在两种模式间切换,而是让它们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智能的检测闭环。首先,系统会启动“Flash模式”,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对目标区域的粗略扫描,快速获取物体的边缘和大致形态。基于这个初步结果,系统会智能判断目标的复杂程度。对于简单的物体(如一个方块),系统会切换到“扫描模式”,并采用较大的步进(如50μm)进行低分辨率、高效率的扫描;而对于复杂的物体(如一尊大卫雕像),系统则会自动选择更精细的步进(如10μm),进行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点云构建。完成精细扫描后,系统又可切换回“闪光模式”,准备进行下一帧的快速环境感知。这种“先粗后精、按需分配”的策略,完美地平衡了效率与精度这对矛盾。该双模态激光雷达系统不仅在性能上实现了突破,其微型化和固态化的特性也极具应用前景。它摆脱了传统机械旋转部件,结构紧凑、抗冲击性强、寿命长。研究团队指出,未来通过集成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阵列等紧凑光源,有望进一步实现高度定制化、高性能的微型激光雷达。这项技术将为无人机导航、自动驾驶、机器人灵巧操作、消费电子乃至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交互,提供更强大、更灵活的“视觉”支持,加速智能社会的到来。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更多热点文章阅读卫星通信商业化拐点:T/R芯片集成化+GaN赋能,迈入小型化特斯拉AI芯片战略升级,“史诗级”芯片接棒Dojo不是HBM,端侧AI的超高带宽DRAM!这些厂商发力堆叠方案!上半年国产模拟芯片强势复苏,厂商营收暴涨超100%博通获OpenAI“百亿大单”,AI芯片业务收入大增点击关注 星标我们将我们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喜欢就奖励一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