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实现AI云六连冠

雷科技 2025-09-18 21:22
资讯配图

今天,AI已经从一个技术热词,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叙事。

不可否认,AI是生产力的跃迁工具,是社会关系的新引擎。在眼下,理所当然汇聚了二级市场最多的注意力。

近期,甲骨文公布财报后股价暴涨 36%,81 岁的拉里·埃里森一度超过马斯克,坐上世界首富宝座。

资讯配图

国内云厂商这边,百度股价同样在AI云需求的前景推动下,连日上涨。过去近半个月内,百度股价已从90美元左右上涨至约140美元。

资讯配图

IDC发布的《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再次位居市场第一,并已经连续六年、累计十次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冠军。

大洋两岸,中美资本市场发生的强烈共振,也许指向同一个事实:AI云,已经成为科技周期的核心关键词。

在中国市场,百度智能云正在扮演与甲骨文类似的角色——既是大模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者、AI云红利的承接者,同时还是国民级AI应用的创造者。

属于AI云的蝴蝶效应,正在发生……

资讯配图

01. AI新经济周期:云唱主角

过去五年,AI技术层的每一次爆发,都带动了上游基础设施的重估。

从最初的GPU芯片短缺,到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如今进入了属于“AI云”的基础设施新周期。

“这不是ROI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很多投资人已经反复在各种场合表达这一逻辑。

“百度提前下重注的AI全栈布局、云基础,现在到收获的季节了。”身边一位基金合伙人朋友如是说。

甲骨文财报显示,它们仅在一个季度就新增了超过 3000 亿美元的未交付合同,总储备订单突破 4500 亿美元。

而据后来披露,签下大单的核心客户是 OpenAI。要知道,能一次性开出几千亿美元算力支票的客户,几乎只有大模型公司。

换句话说,甲骨文的市值狂飙,本质上是「AI云订单的爆发」。

在北美市场,OpenAI、Anthropic、Meta、Google、亚马逊、微软,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在以资本开支(Capex)的方式加码云计算。

亚马逊今年上半年资本开支已达 572 亿美元,占运营现金流的 115%,这几乎是“押上未来”的态度。

投资人会担心ROI吗?当然会,但他们更担心“错过下一个时代”。

一旦没有属于自己的大模型、算力池和应用生态,就有可能被边缘化。

百度智能云在中国市场,所面对的逻辑有相通性,只不过它在本土客户、政策环境、以及自研技术上的优势更为突出。

资讯配图

02. 百度智能云:中国版甲骨文

如果说甲骨文的护城河在于订单和GPU资源,那么百度智能云的底气则在于全栈自研。

依托百舸AI计算平台,百度成功点亮了国内首个自研万卡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三万卡集群。

资讯配图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百度智能云具备了全栈自控的算力能力,不依赖英伟达等外部算力芯片,也能承接起国内各行各业大模型的训练推理需求。

更关键的是,百度智能云从算力、模型到应用的AI布局,使得这套基础设施不只是硬件堆砌,而是和模型、应用高度耦合。

一定不是单纯卖算力,是把算力和大模型生态绑定在一起,形成全链条服务。

比如车企,如果要做无人驾驶模型,百度智能云既能提供算力集群,也能提供大模型API。

再比如有银行客户,要做风控和反欺诈——百度智能云可以在模型层和应用层同时给予支持。

这种一体化的能力,远比单纯卖GPU更具粘性、想象力更广阔。

资讯配图

03. 百度全栈AI,进入兑现期

不同于一些同行只在单一环节深耕,百度智能云选择体系化布局,从算力、模型再到应用,搭建起完整的链条,通过这种纵深式布局形成长期的竞争护城河。

按照这一逻辑,算力与模型是最底层的“造血”基础,应用则直接面向市场和用户,推动商业闭环的实现。

三者的结合让百度智能云的整体业务具备更强韧性,也能在内部形成互相协同的强大循环。

资讯配图

就比如说,算力与模型的积累,增强了百度智能云的AI原生属性,同时也持续为创新应用提供支持。

在算力方面,百度智能云依托百舸AI计算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性能、性价比更优的算力保障。

昆仑芯被认为是首批专门为大模型训练而设计的国产芯片之一。

今年,百度已成功点亮自研三万卡集群,能够同时支撑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完整训练,并让上千家企业并行开展百亿参数级别的精调任务。

在此之上,百舸AI计算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

资讯配图

它具备高效、稳定、极速的特点,能够向上适配包括DeepSeek在内的多类主流模型,保证运行稳定;同时向下兼容一众国产芯片,实现“一云多芯”,最大化释放算力潜能。

凭借这一软硬件一体化体系,百度智能云不仅为企业级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提供了可靠保障,也进一步巩固了全栈AI战略的底层支撑力。

资讯配图

04. 云智一体,客户用脚投票

2015年,百度智能云成立,就将“智能”作为定位。

从第一天做云开始,百度智能云就不是把AI当成一个外挂,而是视为重构云计算的核心。

2019年提出“云智一体”时,百度智能云就已经在算力、模型、应用三个层面同步打通,让云与智融合。

到了2025年,百度智能云进一步升级为“云智一体、智能优先”的新一代AI云基础设施,其特别之处不在于某个单点的领先,而在于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双向驱动:

算力为模型提供底座,模型反过来推动算力架构持续优化,应用则在实践中不断把新的需求反馈到前两层。

这种闭环能力,使百度智能云成为少数能够在全链路上实现自主可控的玩家。

资讯配图

“云智一体”优势,恰恰在于它是一种架构逻辑的再造:

算力不再只是硬件,模型不再只是算法,应用也不再只是软件,而是三者协同演进的有机体。

依靠这一点,百度智能云不仅能高效支撑集团内部的搜索、网盘等核心业务,也能在不同行业的浪潮里迅速响应、服务客户,把 AI 真正变成可落地的生产力。

这些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定位不是营销概念,是战略定力,更拿到了事实结果——

资讯配图

2025 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实现了中标数量和金额的“双第一”:48 个项目、5.1 亿元合同,全面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行业分布。

超过 65% 的央企大模型项目选择百度智能云,80% 的系统重要性银行、150 家以上的保险和基金公司在百度智能云上落地,95% 的主流车企、TOP10 手机厂商、半数以上的头部游戏厂商,都是百度智能云的客户。

这些客户群体的长期订单,意味着百度智能云已经占据了“长期确定性”的心智。

这和甲骨文手里的 4500 亿美元储备订单,本质上是一回事:长期绑定的云投入,才是价值。

资讯配图

05. 国际视角下的AI云叙事

从硅谷到中关村,资本和产业的底层逻辑,越来越有相似性。

a16z 的 Chris Dixon 提到,技术浪潮往往是成对甚至三重出现的,今天的 AI、Crypto、新硬件就是如此。

红杉的观点则更直白:AI 驱动算力需求,云提供可扩展平台,硬件和机器人改造物理交互。

这三条线互相独立,却又交织成闭环。

资讯配图

OpenAI的ChatGPT不断扩展搜索、广告、电商边界,让Google、Meta、亚马逊都心生警惕,于是三家公司不得不持续加大 GPU 投入,以捍卫自己在广告、电商、云计算的核心业务。

Meta在2022年底花100亿美元为Instagram买GPU,次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40分钟提升到55分钟,广告收入水涨船高。资本市场也响应积极。

而微软Copilot、Anthropic Claude、Stability AI、Runway等产品,也都把背后的算力需求转化为Azure、GCP、AWS的长期收入。

资讯配图

在这样的国际对照下,百度智能云所代表的“中国甲骨文”叙事不只是空泛类比,是现实的写真。

中国市场的差异在于,百度有自研芯片、有国产大模型的深度生态、有央企和金融机构的强绑定,这些都是美国厂商没有的“独家资源”。

资讯配图

06. 属于百度智能云的Timing,来了!

资本市场不是慈善家,它永远追逐长期确定性。

百度近期的股价飙升,大概率只是长期趋势的一个开始。二级市场各种维度测算、拆分计算、国内外对标,百度的市值显然都被低估。

而最近的信号表明,市场已经看到了百度这一新周期里“AI 云”的赢家,并予以更多认可和期待。

资讯配图

从连续六年 AI 云市场份额第一,到点亮自研国产万卡级集群;从中标数量和金额的“双第一”,到央企、金融、车企的深度绑定;再到资本市场的强烈共振……

所有信号都在汇聚成一个事实:属于百度智能云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AI投资的军备竞赛,本质上是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游戏。

甲骨文押注美国市场,百度智能云承载中国市场,它们的故事都还只是开始。

而更全栈的百度智能云,也许能把“云+智能”的故事,讲得更长远、更扎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百度
more
刚刚,斯坦福用AI设计出新病毒并成功存活!Evo 2大模型在线创造生命,代码已开源
能预测人一生健康趋势的AI模型问世
【AI】一夜刷屏!27岁姚顺雨离职OpenAI,清华姚班天才转型做产品经理?
芯报丨AI芯片初创公司Groq融资7.5亿美元,估值69亿美元
体验完 Meta 最新的 AI 眼镜,我想把买 iPhone 17 的预算留给它
华为曝AI芯片大招,搭载自研HBM!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赢麻了
【报告】Agent专题四:西南证券-AI专题·Agent:智能体基建厚积薄发,商业化应用曙光乍现(附PDF下载)
《WAIC UP!》嘉宾|微软前首席战略官Craig Mundie:AI会成为全球合作的桥梁,还是孤立动荡的导火索?
我试戴了 Meta AI 带屏眼镜:第一次觉得 AI 眼镜有戏了
通感交织拓展AIoT智能边界,一体化融合加速万物智联演进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