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1998年的西安华晶电子,曾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多晶硅与单晶硅研发生产企业。公司主营多晶硅锭、单晶硅棒、硅片及半导体研磨片,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制造,客户遍布国内外知名厂商。
在其辉煌时期,西安华晶电子屡获殊荣:
2004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2007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榜”; 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年陕西省突出贡献企业”,年销售额达6.04亿元; 2016年产能突破800MW,年销售额达12亿元; 截至2024年底,累计拥有65项技术专利,设有锦业、草堂两大生产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 半导体研磨片年产量超2200万片,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太阳能级硅片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风光难再续。
近年来,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大尺寸、薄片化、N型技术快速迭代,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硅片价格持续下探,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残酷出清阶段。
西安华晶电子未能及时完成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2024年11月,法院受理其破产清算申请;2025年1月,指定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为管理人;至2025年5月,确认债权达1.13亿元,涉及税务、担保、供应商等24家债权人。
最终,法院于2025年8月8日裁定宣告破产,清算程序终结,未清偿债权不再追偿。
西安华晶电子的落幕,不是孤例,而是当前光伏与半导体材料行业结构性变革的缩影。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产业曾迎来爆发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低门槛扩张、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如今,只有具备技术领先、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的头部企业才能存活,而大量中小厂商正被市场无情淘汰。
这场洗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整个产业链加速转型升级,推动从“拼产能”向“拼技术、拼效率”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