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远:为中国汽车工业立传,为奋斗者画像 |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

盖世汽车社区 2025-09-20 07:00
资讯配图


为中国汽车工业立传,为奋斗者画像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付于武同志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的《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到突破的奋斗史。


认识于武数十年,我始终钦佩他对汽车事业的赤诚与执着。从投身汽车行业的青年时光,到见证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研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关键节点的突破,他的每一步都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只有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对技术攻关的细致复盘,以及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深切期许,字里行间满是“把心交给汽车”的热忱。


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今天,这部自述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能让年轻一代从业者读懂中国汽车工业的“来时路”,汲取前辈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也能为行业研究者提供鲜活的实践参考,看清产业发展的逻辑与脉络。


于武用八十年的人生与汽车为伴,用一部自述为行业立传。这部书,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汽车、热爱中国制造业的人士细细品读。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2023年7月,我与于武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70年活动现场



以下内容节选自《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


央视二台“对话”


2004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央电视台二台(简称央视二台)《对话》栏目的录制,那是一段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的经历。从中午12点进入演播厅,直到傍晚6点才结束,整整6个小时的录制,成为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次对话。


《对话》栏目一直以尖锐风格著称。那次,他们邀请了张小虞同我一起参加,小虞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我代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讨论的主题是汽车自主创新问题。


但在接到邀请后,张小虞告诉我:“那天我有事,你去吧。”就这样,我成了当天唯一代表汽车产业的嘉宾。可就是这次经历让我“深感后悔”。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参加过类似的电视讨论节目,对其中的情况也不了解,更是不曾预料到讨论会如此失控。


那期对话的企业嘉宾是竺延风,一汽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也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中最年轻的掌舵者。现场除了竺延风和几位部委老领导,几乎全是媒体。大家误以为我们彼此认识,实际上,只有我和竺延风较为熟悉。


节目录制的前半段时间一切顺利,问题或许尖锐,但一切都还在可控范围内。竺延风当时应对也很得体,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只是站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角度,逐一解答大家的问题。


直到话题转向自主创新与合资合作上,现场的气氛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两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竺延风一句“中国轿车自主开发,要耐住寂寞二十年”,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这次《对话》中,他再一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事实上,我高度认同竺延风的观点,也在现场表达了我的看法:“合资合作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如今,业内外都在谈要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差距,要从与国外的合作、引进技术中积累。积累的过程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可能不到二十年,也可能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有我们自己的品牌。到那时候,我们就能够成为生产强国。这是个急不得的事情。”


然而,我的回答也不能让大家满意。在他们眼中,我和竺延风观点一致,不断向我们施压。显然,他们只想听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声音,否则,就会开始抨击。


一位老领导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二十年来的合资成果,但正如每个人都要上学一样,我们难道要永远当学生吗?大家都有一种说法,红旗是一汽的亲儿子,而一汽-大众捷达品牌则被看作是用来赚钱的干儿子。为什么亲儿子总是长不大?”


另一位科技部的老司长也站出来质问:“还要二十年?我们等得起吗?我们输得起吗?”


“我们的合资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自主品牌却始终停滞不前。如果我们现在抓不住机会,再过五年或十年,我们就更没有机会了。”另一位嘉宾进一步阐述道:“无论是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应该回过头来研究一下,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产业战略当中,如何能让自主品牌成长得更快一些,让整个产业体系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发展得更快。”


难得的是,无论嘉宾们如何抨击,竺延风依然坚定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他继续回应:“我国汽车工业要超越发达国家,从情感上来讲,我也非常理解。作为汽车制造业中的参与者,我比大家更着急,这也是我们的动力所在。但是,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国汽车产业确实还很弱小,我们需要合资合作,我们需要坚持改革开放。”


这次央视二台的对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耐住寂寞二十年”所强调的是长期主义,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必然过程。这是汽车产业背后必须经历的一个规律性问题。要做好一个产业,二十年绝不是一个短暂的周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作为一名企业家,必须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


花都“何龙之争”


在竺延风那句“耐住寂寞二十年”引发的风波尚未平息时,“何龙之争”无疑是将自主创新的话题推向舆论的新高潮。这场争论发生于2005年8月22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花都汽车论坛上。


那届论坛的主题恰好就是“创新与全球化战略”。我们邀请了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以及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村克己、韩国自动车工业学会会长李斗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朽木昭文,共同探讨如何实现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以及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全球化战略。


原本由我主持的论坛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何部长和龙部长也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茶歇间隙,龙部长找到我,表示希望接替我的论坛主持工作。我当即就说:“这太好了!”长时间主持不仅耗费精力,还要对每位发言者的观点做出点评,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他主动要求,我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没想到,就是这么一让,出了事。


龙永图部长在上半场已经做了报告,所以在主持的时候就多说了几句来表达他的观点。他说道:“我认为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汽车产业注定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今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叫大众也好,或者是尼桑、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那么它叫什么名字就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


他进一步强调:“要加大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和世界最优秀的汽车制造商合作。只要用中国工人,在当地交税,它就是本土的企业。”


龙部长的话音一落,何部长立即站起身,反驳了他的观点。他说,“龙永图部长的观点我不太赞成。他所讲的观点与保护知识产权的潮流是不相符合的。知识产权代表在知识上的控制权,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


何部长补充道:“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这个观念,并且一直为这个事呼吁。”


刹那间,会场氛围剑拔弩张。这场争论随即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那年花都论坛上的一大热点。龙部长成为继竺延风之后又一个被舆论声讨的对象。在此后的很多场合,他不得不为自己辩解。


一年后,又是一届花都汽车论坛,龙部长再次出席。会前一晚的餐桌上,龙部长提起了那场争论。他非常委屈:“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汽车,没有人比我更热爱汽车,说我不爱国?”对他而言,这是天大的误会。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龙永图是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首席专家。他为了保护中国汽车产业,甚至牺牲了其他领域的一些利益。他也从来没有说过“不赞成我们中国的汽车要搞自主品牌”,对于外界的恶意解读,他非常激动,很难释怀。


站在今天,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当时龙部长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但确实,在当时的局势下,二十年的合资合作并未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自主车企。何部长又是自主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者,在他看来,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自主创新。就这样,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


时过境迁,何部长在后续的采访中放软了态度,也逐渐接纳龙部长的部分观点。近几年,我们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汽车合资股比限制也在放开,特斯拉更是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龙部长的观点。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工业
more
【通知公告】2025四川省工业文创产品设计赛事作品征集开始了!
【智造】图解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芯片、智能驾驶产业链|热点聚焦
【邀请函】icotek易科智连邀您共聚IAS工业自动化展
【“企业之家”在身边】拓市场、助融资,巴中经信系统多措并举提升工业企业服务质效
西门子,为何是工业唯一的全能选手?
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智能包装·开启未来 第32届中国国际包装工业展览会(Sino-Pack)四展联动打通全产业链
意法半导体重启阿格拉特工厂工业计划
2025年中国工业X射线源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