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5 日,第四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芜湖盛大召开。会上,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与路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度剖析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区域路径,为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关键参考。

一、现状:政策利好中下游,产业呈 “上游强、下游热、中游缺” 格局
1. 政策密集出台,聚焦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
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政策红利期:从 2010 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启动,到 2021 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环境持续优化。2025 年 1-5 月,全国更是出台近 108 份相关政策,33% 聚焦应用场景、27% 指向低空基础设施,中下游成为政策关注核心。
2. 产业结构不均衡,资本扎堆 eVTOL
当前产业呈现 “上游强、下游热、中游缺失” 特点:
- 上游领跑
以大疆为代表的企业占据全球超 70% 市场份额,技术与产能优势显著;
- 下游活跃
顺丰、美团等企业积极探索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
- 中游滞后
受空域管理、航道划分等因素制约,基础设施环节发展薄弱。
资本端则持续加码飞行器制造领域:2024 年 - 2025 年 5 月,我国低空经济投融资事件中,eVTOL 及无人机制造占比达 50% ,沃兰特航空、零重力、小鹏汇天等企业斩获 18 起亿元级融资,占该领域亿元级融资总量的 33%。
二、四大核心判断:2030 年进入爆发期,下游将成价值主力

1. 2030 年迎万亿级市场爆发
《报告》指出,低空经济目前处于导入期中间阶段,2027 年左右政策逐步退出、转向市场化发展,预计 2030 年跨越产业鸿沟,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突破万亿级。
2. 对 GDP 贡献率将达 2.8%
参考权威预测,乐观估计 2026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可达 1.06 万亿元,对应同年 GDP(预计 136.36 万亿元)的近 1%,对 GDP 增长贡献率将达 2.8%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 长期价值向下游转移
当前上游(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产值占比超 70%,呈 “上游驱动” 特征;未来随着中游配套完善、下游应用丰富,产业结构将重构:上游占比降至 25%-30%,中游基础设施占比升至 10%,下游应用与监管占比达 60%-65%,成为价值核心。
4. 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成型
各区域将依托资源禀赋形成特色路径:
- 东北 - 西南
聚焦农业场景,依托全国 23% 的东北耕地、29.35% 的西南林地,拓展无人机农林植保;
- 华北 - 西北
主攻能源巡检,凭借 20% 的全国油气管道、25% 的高压输电线路(集中于新疆、河北等省),发展低空巡检服务;
- 华东 - 中南
领跑载人出行,依托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密度与文旅资源(西湖、黄山等),缓解通勤压力、拓展空中观光。
三、区域评估:东部领跑,中部分培育,西部蓄力

《报告》构建 “环境 - 能力 - 应用” 三维评估体系,结果显示:
- 第一梯队
广东、江苏、北京,五大指标(发展环境、资金、创新、基础、应用)均衡,综合实力突出;
- 华东地区
政策支持强、eVTOL 产业领先,资金与创新优势显著;
- 中南地区
广东 “一超多强”,产业链配套完善,其他省份各具特色;
- 华北 - 西南
北京、四川分别带动周边,龙头效应明显;
- 东北 - 西北
东北依托航空制造基础探索农业 / 冰雪旅游场景,西北凭借广阔空域拓展应用。
四、典型地区路径:深圳、北京、江苏各有打法
- 深圳
以初创企业为根基,升级基础设施,推动无人机多场景规模化爆发;
- 北京
依托科创资源,构建全产业链企业集聚格局,向上游高端制造升级;
- 江苏
以政校企协同为核心,建立无人机运行管理体系,从试飞基地迈向多领域规模化应用,主攻中游平台建设与数字化管理。
五、展望与挑战:机遇与难题并存
低空经济作为重塑经济格局的核心力量,未来可期,但仍需突破多重挑战:eVTOL 续航、电池安全等技术瓶颈待解,消费端需求不足,可持续商业模式需探索。
《报告》期待为政府优化政策、企业找准方向提供参考,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完善,低空经济将开启全新篇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