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简史》(原名《与机器人共舞》)由美国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马尔科夫所著,以时间为脉络,串联起人工智能(AI)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技术演进背后的理念碰撞、关键突破与伦理困境,同时探讨了在 AI 浪潮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全书首先回溯了人工智能的起源与早期探索。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上 “人工智能” 概念正式提出,此后约翰・麦卡锡与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形成了两大核心理念阵营:麦卡锡主张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合模拟人类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朝着 “取代人类” 的方向发展,其主导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启了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早期研究;恩格尔巴特则坚信计算机应 “增强人类能力”,他发明计算机鼠标、构想超文本链接,其团队开发的 NLS 系统为个人计算和互联网奠定基础,比尔・杜瓦尔从参与麦卡锡阵营的 Shakey 机器人项目,转而加入恩格尔巴特团队,成为首个游走于 “机器替代” 与 “人类增强” 领域的研究者,也预示了两大阵营长期对峙又相互影响的格局。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经历了多轮起伏。20 世纪 60-70 年代,Shakey 机器人作为首个可完全自动化运转的机器人,虽存在动作迟缓、频繁死机等问题,却为后来的路径规划、语音控制技术奠定基础,其采用的 A * 算法至今仍在汽车导航等领域广泛应用;同期,麻省理工学院马文・明斯基等学者对人工智能充满乐观预期,但技术瓶颈很快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 “人工智能的冬天” 来临,专家系统商业化遇挫,多家 AI 公司因技术无法兑现承诺、市场需求未达预期而崩溃,谢尔顿・布雷纳创办的 Syntelligence 公司、杰瑞・卡普兰参与的 Teknowledge 公司均受此影响,不少研究者转而投向智能增强(IA)领域,卡普兰后来参与开发的 Lotus Agenda 软件,成为早期智能增强工具的代表。
进入 21 世纪,人工智能迎来野蛮生长。计算能力的指数级提升、大数据的积累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突破,推动 AI 技术强势回归。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谷歌在塞巴斯蒂安・特龙带领下推出无人驾驶汽车,从参与 DARPA 挑战赛的 “斯坦利” 车,到后来完全去除传统控制组件的实验电动车,不断探索 “将人类排除在驾驶之外” 的可能性,同时收购 DeepMind、波士顿动力等顶尖 AI 与机器人公司,构建庞大的机器人帝国;苹果 Siri、微软 Cortana 等智能助手融入日常生活,改变人机交互方式;Mobileye 则以更务实的路径推进自动驾驶,通过单眼相机与巧妙算法实现车辆环境感知,与谷歌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在技术狂飙的背后,全书始终围绕 “人机关系” 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度思考。诺伯特・维纳作为控制论创始人,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预警自动化可能带来的失业危机与伦理风险,提醒人类警惕 “机器脱离掌控”;雷・库兹韦尔等 “奇点论” 者预言 2045 年机器智能将超越人类,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等学者则指出,自动化主要替代程式化工作,经济仍会创造新岗位,只是劳动力结构会发生 “两极化” 变化。此外,AI 与 IA 的理念分歧持续影响技术设计:特里・威诺格拉德从早期研究 AI 的 SHRDLU 系统,转向倡导 “以人为本” 的计算,强调技术应服务人类而非替代人类;罗德尼・布鲁克斯推出的巴克斯特机器人,以 “与人类协作” 为设计核心,允许非技术工人简单编程,重新定义工厂中机器与人类的分工模式。
书中还聚焦多个关键技术里程碑与代表性人物:DARPA 挑战赛推动自动驾驶与救援机器人技术跨越式发展,从 2004 年首届赛事的惨淡收场,到后来成为检验 AI 与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平台;汉斯・莫拉维克始终坚信计算能力提升将突破 AI 瓶颈,其 “莫拉维克悖论” 揭示 “对人类简单的感知、移动能力,对机器却极具挑战”;安迪・鲁宾从推动安卓系统普及,到主导谷歌机器人部门,致力于让机器人走进物流、护理等领域;加里・布拉德斯基等机器视觉专家则为 AI 赋予 “看见世界” 的能力,助力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技术升级。
最后,全书回归对人类自身的审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在 AI 浪潮下,人类需从生理、安全、社交等基础需求,到尊重、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求出发,重新定位自身价值。无论是飞利浦 “熄灯工厂” 中机器人与人类质检员的协作,还是救援机器人在核事故、自然灾害中辅助人类开展危险作业,都预示着 “人机共生” 或许是未来的最优解。而如何在技术发展中坚守人性底线、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技术滥用,成为每个时代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也为读者理解 AI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AI加油站52”获取下载地址。
【AI加油站】第八部:《模式识别(第四版)-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