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得主Yoshua Bengio,开始警惕AI有意识了

机器之心 2025-09-22 18:23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设计出具有意识(conscious)的 AI 系统是否可行?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就存在分歧。


一些人认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生物特性,这似乎排除了 AI 存在意识的可能性。另一些人则认为意识仅取决于算法对信息的操控,无论执行这些计算的系统是由神经元、芯片还是其他物理基底构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为计算功能主义(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图灵得主 Yoshua Bengio 的注意,他和学生 Eric Elmoznino 在权威科学期刊 Science 上发文《Illusions of AI consciousness》,并给出了一些观点。


本文没有执着于给出关于 AI 是否存在意识的明确答案;而是探讨了两个相关问题:



资讯配图



如果 AI 有了类似人类的权利,社会规则该怎么定义?


一个社会如果开始将 AI 系统视为具备意识的存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的社会可能倾向于赋予 AI 道德地位,甚至类似于人类的权利。无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社会制度与法律框架都将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而关于如何调整,也会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


例如,AI 系统不会像人类那样经历死亡。它们的软件和记忆可以被复制,从而无限期存续。而人类具有弱点以及有限的生命,这正是现代社会契约原则的基础。


此外,当一群 AI 共享信息、目标,并以协调方式行动时,我们可能很难再将 AI 看作一个独立个体;随着计算资源的增加,这样的 AI 群体可能无限扩张。


另一项风险是:如果法律体系开始承认 AI 拥有类似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的权利,人类就可能与这些 AI 权利发生直接冲突。比如,为了人类安全,社会可能有必要关闭某一类 AI 系统,但如果该类系统依法拥有生存权,那么即便法律允许,实际操作的空间也会极度受限。


如今 AI 研究的发展轨迹,似乎正在推动社会迈向这样一个未来,科学界与公众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会相信 AI 拥有意识。然而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尚未拥有足够的法律与伦理框架,来应对这些看似有意识的 AI。


但这种发展轨迹并非不可逆转。在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述问题之前,人类完全有能力避免陷入这些高风险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只打造那些作为工具的 AI 系统,而非具有主观意识的智能体。


计算功能主义与意识指标


我们前面提到了计算功能主义(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其对 AI 具有深远影响。随着该领域不断发展,AI 系统复现人类认知机制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可能实现意识所必需的那些功能。尽管科学未来有可能否定计算功能主义,并提出广受接受的替代理论,但在当前的科学语境中,该观点仍被视为合理,而 AI 意识的可能性也因此存在。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技术进展清楚地表明,意识状态具有可观察的神经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可以通过受试者自我报告。这为发展功能主义意识理论提供了依据。许多此类理论已获得大量实证支持,并可在 AI 判断中作为理论依据。


一项近期研究就采用了这一方法,为多个主流的功能主义意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对应的是一套计算属性:若某一理论为真,则这些属性是系统拥有意识的必要且共同充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具体明确,可以在现代 AI 系统中评估其有无。


这种方法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我们认可这些理论的合理性,那么对于满足更多指标的 AI 系统,我们就应有更高的信心认为其具有意识。


AI 潜力无限


尽管已有大量 AI 模型被开发出来,目前尚无系统能完全满足任何一种主流意识理论的全部标准。然而,研究也指出:从根本上看,构建一个满足这些标准的系统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实际上,当代 AI 所具备的工具极为丰富。有研究表明,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如注意力机制、递归结构、信息瓶颈、预测建模、世界建模、心智理论等计算组件,这些都被主流意识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是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 AI 的发展,有充分理由相信它会满足越来越多的意识指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理论认为,意识在智能体中发挥着关键的功能作用。像推理、规划、高效获取新知识、信心校准、抽象思维等能力,在多个理论中都与意识密切相关。


因此,AI 研究者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常常会从意识理论中获得启发。


容易问题与难题之间的鸿沟


如果 AI 系统满足主要理论中的功能性要求,很多人可能会相信它具有意识,但仍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尤其在哲学界,一些人区分了所谓的意识的容易问题与意识的难题:



这些怀疑,即解释鸿沟,主要来源于思想实验。但科学或许有潜力将其逐步解释清楚。


例如,注意力图式理论(Attention Schema Theory)认为:大脑会对自身的注意力机制构建一个内部模型,而这种内部模型就是我们所谓的主观意识。关键在于,这个内部模型中的信息不需要逻辑自洽,它更像是大脑为了自身运作而讲述的一个有用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充满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让我们产生了意识之谜的直觉。


对主观体验的功能主义解释?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主观体验既丰富又有意义,但却无法被描述,不像自然现象那样可被客观阐释(例如,我们可以解释什么是重力,但却很难说清红色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不可言说性让人觉得,意识体验无法用信息与功能来解释。


一种理论认为,这种丰富性与不可言说性,以及意识的私密性与短暂性,可被观察到的神经动力学特征所解释:



在这一解释框架中,意识的丰富性、短暂性、不可言说性都得到了解释:



科学会逐步消解意识难题?


这一理论是否能说服所有人,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越来越多这类解释正在被提出,并将不可避免地说服一部分人。


科学的发展历程也清晰地展现出这一趋势。随着人们对大脑与智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人将不再坚持意识之谜是不可化解的,而科学界也将更加愿意接受人工系统具有意识的可能性。


事实上,即使现在科学界尚无共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公众已经相信大语言模型可能具有意识,原因正是它们展现出了类人的智能体行为。


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原论文。


资讯配图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一觉醒来,我变身唐卡AI修复师
快讯|周鸿祎直播试吃机器人炒菜;优必选与富士康云智汇达成战略合作;OpenMind开源全球首个AI原生开源机器人系统发布
2000美元起,史上最贵苹果机!折叠iPhone外观爆料,两台Air拼在一起?
英伟达 GB10 与 DGX Spark 开启 AI 战略新阶段
英伟达RTX 50显卡被删除AI相关宣传
眼见为实:借助 NVIDIA AI Blueprint 快速构建 3D 世界
不止于薄:A19 Pro携手N1/W1/C1X,揭开iPhone Air的AI芯片野
演讲实录丨CAAI名誉理事长李德毅院士:百年之大变局——智创未来,未来已来
18岁女孩给老人做了一个AI机器人伴侣,上架就卖断货 | AI新大陆
腾讯用AI把美术管线重新做了一遍,混元3D Studio架构曝光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