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婉宜
编辑 | 周伟鹏
要说新能源车车主最怕啥?无非是电池突然起火,人还逃不出去。
最近网上热传一个应对电池起火的“天才”方案——电池弹射!
当电池热失控的时候,系统会“嘭”地把电池弹出车身,像弹安全气囊似的,能飞出去3到6米远。
这方案看着好像有点用,却遭到不少人质疑:难道隔壁的车和路人就得听天由命?大伙儿在评论区调侃:
“知道为什么仰望要跳起来了吗?”
“路人:‘左舷发现鱼雷。’”
“本来是自己20W的破车全损,结果变成隔壁2000W的豪车全损!”
“隔壁的油罐车:‘你不要过来啊!’”


一秒弹射,保护车主
9月19日的视频显示,现场演示的汽车车身贴有“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标识,宣传面板上则印着“何以奔腾、唯有奔腾”的标语。
据介绍,该技术以汽车安全气囊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作为弹出动力,整个过程约1秒完成,弹出路径设计为斜向下45度,目的是在保护车主的同时,减少对周边车辆的冲击。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一旦热失控,危险程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就拿三元锂电池来说,它热失控的起始温度仅150-250℃,热失控后会释放氧气,燃烧温度可达509℃,最大温升速率近400℃/分钟,从冒烟到爆炸仅需1秒。
这种高温不仅能熔化金属,几分钟就能把车烧得只剩车架,还会释放氟化氢、氰化氢等有毒气体。

把自燃的电池弹射出去,车主是安全了,但隔壁车道的车和路人,就要哭了。
即便在空旷区域,弹射出去的电池也可能对绿化带、电线杆等公共设施造成不小影响。
对车主而言,高速行驶时电池弹出后,底盘留下的空洞会破坏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若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车辆失控。
而且保险赔付在这个方面几乎是空白,比如第三者责任险中,电池弹射属于主动行为,可能被保险公司以“故意制造危险”为由拒赔,若造成重大损失,受害者或面临索赔无门的情况。

人车混行区域禁止激活
针对大家的质疑,一名该项目的经历者很快作出澄清。

他解释,电池弹射功能并不是任何情况都能触发,激活条件会严格把控,只有综合判定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环境,弹射机制才可能启动。
像城市密集区、工厂、村庄这类人车混行的区域,该功能会被绝对禁止激活。
项目方同时承认,早期信息传播时未讲清这一点,确实造成了公众误解,并对此致歉。
不过,关于车辆识别周边环境的技术细节、弹射机制的具体限制条件等,他并未多透露,只表示,该项目前还处于初期测试探索阶段,离真正产品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还提到,测试用的车辆都是团队自行采购,与任何车企都无关联。
此外,这段电池弹射的网传视频称,该技术由“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开发,但均胜电子已明确否认,“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
而作为技术演示方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并无工商备案信息,其隶属于麦特集团,目前该集团尚未作出正式回应。

电池弹射技术更像个应急补丁
那么,电池弹射技术到底适不适合汽车行业?
2026年7月将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规定,动力电池热失控后必须“不起火、不爆炸”。
而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核心,就是从电池本体防控热失控,目前一些头部企业已经从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入手,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将磷酸铁锂颗粒制成纳米级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再在极耳处添加高温陶瓷涂层,能够扛住1000℃高温;在针刺试验中,电池表面温度才30-60℃。
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则采用构建微米级自适应网状结构,电解质稳定性大幅提升,即便受撞击也不易起火,热失控临界温度突破400℃。
对比之下,电池弹射技术更像个应急补丁,只是通过转移风险暂时规避损失,真要大面积应用并不现实。
虽说电池弹射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但安全技术创新绝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
这也是继“车祸后连人带座椅弹射出驾驶舱”、“无人机寻找车位并占位”之后,又一让人回味无穷的创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