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

AI芯天下 2025-09-24 20:30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1

·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等行业

欢迎各位客官关注、转发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2



前言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圈,没有了[为梦想窒息]的豪言壮语,只剩下一个最朴素的目标——盈利。

十年时间,从补贴依赖的[襁褓期]到资本退潮后的[断奶期],[蔚小理零米]这些新势力终于达成共识:国家补贴、资本输血都是暂时的,能自己造血才是活下去的唯一通行证。

如今半年过去,有人稳稳站在水位线上,有人在水下奋力划水,还有人在加减法的博弈中寻找平衡。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3

理想的[稳健]藏雷,零跑的[黑马]逻辑


如果把盈利比作[水位线],目前能稳稳站在上面的,只有理想和零跑两家。


理想的2025年第二季度,它交出了11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这是其连续第11个季度盈利,现金储备更是高达498亿元,家底厚实得让同行羡慕。


但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却藏着不少隐忧。


首先是营收的首次下滑,二季度理想营收302亿元,同比下降4.5%,这是其上市以来中期营收首次负增长。


更关键的是基本盘承压,L系列作为理想的核心销量来源,7月销量2.9万辆,8月跌至2.3万辆,9月即便算上i8的8000辆预期,L系销量也仅能维持在2.3万-2.7万辆。


更让市场担忧的是理想的价格失守,2023年一季度,理想均车单价还能维持在34.86万元,到2025年二季度已降至25.36万元,降幅高达25.36%,是五家新势力中最高的。


为了保销量,理想不得不通过降价换取市场,但这又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下降7.2%,营销费用下降3.5%,费用收缩的背后,是增长动力的不足。


接下来的9月,对理想来说是生死关,纯电车型i6即将上市,这是它在纯电转型路上的关键一棋。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4

零跑在2024年四季度,零跑首次实现季度盈利;2025年二季度,它又以1.6亿元净利润站稳脚跟,上半年更是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0.33亿元,同比从亏损22.1亿元实现惊天逆转。


零跑的盈利逻辑,其实和理想很像,甚至被业内称为[小理想],靠爆款车型+[套娃]设计,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


零跑C平台车型的零件通用率高达78%,比理想L系列的70%还高;再加上C10、B01等爆款车型的持续走量,上半年交付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直接拿下新势力销冠。


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下来了,上半年综合毛利率飙升至14.1%,较去年同期的1.1%提升了13%。


零跑副总裁李腾飞甚至放话,今年全年净利润目标上调至5亿-10亿元,销量目标冲58万-65万辆,明年更是要挑战100万辆。


零跑的路径很清晰,用[高配低价]打开市场,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再用研发投入巩固技术壁垒。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5
小米做加法,小鹏控平衡,蔚来猛节流


理想和零跑已经上岸,剩下的小米、小鹏、蔚来则还在水位线下奋力冲刺。


小米靠[加法]快速起量,小鹏在[加加减减]中找平衡,蔚来则靠[减法]猛砍成本。


小米的[加法],加的是营收和投入。2025年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达到206亿元,是2024年同期62亿元的3倍多;


均车单价25.34万元,毛利率26.4%,成为五家新势力中唯一单价和毛利率双升的企业。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高端车型冲量,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却仍有不少用户买单;


YU7作为首款SUV车型,三分钟大定20万辆,即便排期接近11个月,也没挡住用户的热情。


销量起来后,小米没有停下投入的脚步。二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1.2%,营销费用增长31.9%。


这种[卖得好就投得多]的策略,让它陷入了高增长但仍亏损的状态,二季度亏损3亿元,较上季度收窄40%。


但从单车经济模型来看,小米离盈利已经很近了:目前单车净亏损约6000元,只要交付量继续提升,摊薄单车费用,或者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三季度盈利并非空谈。


雷军的信心,还来自小米的生态优势,6亿MIUI用户的转化、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协同、线下门店的快速扩张,目前已覆盖244个城市,这些都是传统新势力不具备的优势。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6

小鹏的策略,则是[加法中有减法]。加法加在[技术和营收]上,二季度营收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创历史新高;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0.4%,自研的[图灵]AI芯片已经量产上车,下半年还要推出鲲鹏体系的增程车型,智能化标签越来越清晰。


减法则减在渠道冗余上,二季度门店数从690家减至677家,但覆盖城市却增加21个至244个,相当于关低效店、开高效店,渠道效率显著提升。


这种[精准加减]的效果很明显,二季度亏损4.8亿元,环比收窄27%,综合毛利率17.3%,连续8个季度上升。


何小鹏的底气很足,[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不是挑战,我们要进入一车双能的大产品周期]。


所谓[一车双能],就是纯电与增程并行,高端与走量兼顾。


全新P7主攻高端市场,X9瞄准40万元级MPV市场,MONA M03则继续负责走量,这种产品矩阵既能提升毛利率,又能巩固市场份额。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7

相比小米和小鹏的[稳中有进],蔚来的[减法]则显得更为激进。


为了实现四季度盈利,蔚来几乎把[降本增效]做到了极致。


乐道与蔚来销售渠道合并,精简人员,销管费用环比下降9.9%;研发费用环比改善近6%,下半年还要继续削减;


这些减法的效果,在二季度有所体现,营收190.1亿元,环比增长57.9%;净亏损49.9亿元,较上季度的67.5亿元收窄26%;综合毛利率回升至10.0%,是近三个季度新高。


但蔚来的问题依然突出,均车单价降至22.39万元,靠低价车型冲量导致利润空间有限;换电这个[核心资产],目前还没到盈利临界点。


李斌把宝押在了产能和车型上,10月乐道L90产能可达1.5万辆,12月ES8产能提升至1.5万辆,加上萤火虫的6000辆,月总产能将达5.6万辆,为月交付5万辆奠定基础。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8

利润被谁分走了?三家车企赚不过一家电池厂


当新势力们为了[千万级盈利]拼得头破血流时,整个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却让人有些无奈。


2025年上半年,20家主流上市车企合计净利润474.5亿元,其中比亚迪一家就占了155.11亿元,相当于日赚8500万元,占比33%。


而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三家最赚钱的民营车企,上半年利润总和311.4亿元,竟然只比宁德时代一家的304.9亿元多一点。


2025年1-6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力度平均达2.3万元,降幅12%,不少车企为了保份额,甚至[亏本卖车]。


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8%,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5%的平均水平,处于历史次低位。


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车企就陷入了[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


你降1万,我降2万;你送保养,我送充电卡。这种竞争看似让消费者受益,实则伤害了整个行业。车企利润被压缩,研发投入受限,最终导致产品力提升放缓。


中汽协不得不发文倡议[反对无序价格战],工信部也明确表示[价格战没有赢家],甚至推动车企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试图缓解行业的恶性竞争。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9

没有技术壁垒的规模,都是伪命题


2025年的盈利冲刺,只是新能源行业的[中场休息]。真正的决胜点,在于接下来的1-2年。


当价格战退潮,当补贴彻底退出,能活下来的企业,必须具备三大能力:规模效应、技术壁垒、全球化布局。


①规模门槛: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理想上半年交付20.39万辆,零跑22.17万辆,小米15.72万辆,小鹏19.72万辆,这些接近或超过30万年度目标的企业,都在向盈利逼近;


而那些年销量不足10万辆的车企,要么已经退出市场,要么在亏损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规模的意义,不仅在于摊薄成本,更在于掌握供应链议价权。


比如零跑,随着销量突破20万辆,电池采购成本较去年下降了15%;小米凭借SU7的热销,能拿到更优惠的芯片、电机采购价。


②技术壁垒:L3级智驾被公认为下一个技术爆发点,因为它意味着[接管身份从人到车]的质变。


小鹏在这方面走得很靠前,[图灵]AI芯片的量产上车,让它在智驾领域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蔚来的[SkyOS·天枢]操作系统,也为其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理想则发布了[理想星环OS],试图在AI领域抢占先机。


这些技术投入,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成本,但长期来看,却是构建品牌溢价、摆脱价格战的关键。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10

③全球化布局: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借助其工厂和渠道进军欧洲;


小鹏向大众输出技术,既赚技术服务费,又能借助大众的全球网络拓展市场;


这些案例说明,全球化不仅是销量的补充,更是利润的新来源,海外市场的毛利率,通常比国内高5%-10%。


但全球化也不是[简单出口],而是需要本地化研发、生产、营销。


比如吉利,之前因为[把国内产品简单改造后出口]吃了亏,现在开始针对不同区域定制车型;


长城在海外建立工厂,试图降低关税成本。这些调整,虽然短期内投入大,但却是中国车企成为[全球巨头]的必经之路。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11
尾:


2025年过半,新能源车企的盈利之战,理想和零跑上岸,但前者面临转型压力,后者需要巩固优势;小米、小鹏、蔚来在水下冲刺,距离上岸只有一步之遥,但每一步都不能踏错。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


过去十年,新势力靠补贴、资本、差异化产品活了下来;未来十年,它们需要靠效率、技术、全球化才能活得更好。


盈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意味着企业有能力投入研发,有能力提升产品力,有能力应对行业周期的波动。


谁能在规模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谁能在技术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优解,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淘汰赛中占据主动。


2025年的盈利线,只是这场漫长战争中的一道[关卡],而真正的决胜局,才刚刚开始。


部分资料参考:豹变:《蔚小理零米「血战」盈利线》,中国汽车报:《造车新势力盈利潮来了,今年集体“上岸”?》,一见Auto:《车市大洗牌:比亚迪日赚8500万,蔚来巨亏117亿,零跑扭亏、小鹏冲盈利》,智能车参考:《中国最赚钱的三大车企加一起,利润勉强追上宁德时代》,凤凰网汽车:《新势力半年考:盈利赛道分野,“蔚小理零”秩序重构》,功夫汽车:《小米、蔚来、小鹏都在喊今年“转正”,你信吗?》,中国新闻周刊:《每天亏6000万,怎么办?》,Myautotime:《道路千万条,新势力的路只有三条》


本公众号所刊发稿件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回复,我们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END


推荐阅读: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14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18948782064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图15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能源
more
车百数据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终端销量月报(2025年8月)
重磅,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成立!
给高速发展的新能源重卡泼点冷水 | 评论
深度丨国内新能源五大选手,为盈利“上岸”玩起“加减法”
2025新能源汽车“天府行”品牌推广活动(宜宾站)暨宜宾市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启动
《优秀首都工程师》系列报道|刘朝辉: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先锋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中国新能源汽车里程碑:销量破4000万辆,连续十年领跑全球
汽车早餐 | 成都前8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283.3%;英国8月汽车产量创近70年新低
在线会议|浩亭能源转型日 2025(亚太版)即将开启,挖掘行业新风向!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