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梯田上,无人机载着百公斤稻谷轻盈起飞;深山果园里,“空中挑夫”将丰收的果实轻松运出;偏远山村中,无人机送来急需的药品和物资……这一切不再是未来图景,而是正在中国乡村发生的现实。

水卜龙村委会大新寨村,无人机在吊运稻谷。李思 摄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古老梯田上,一架无人机搭载着约120公斤稻谷平稳起飞,不到3分钟便将新粮从田间精准运至路边。
这一“空中秋收”的场景,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在中国农业领域实现深度落地。
从人背马驮到云端物流,低空经济正在以其技术集成、空间应用和模式创新优势,打破传统农业的二维平面发展模式,引领农业生产向三维空间拓展。本文将为您解析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五大路径。
路径一:智能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八五二农场,31岁的种植户李先锋操作无人机,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一个架次140斤防病健身营养液的喷洒任务。
“人工一天施肥10亩地就不错了,500亩地你得干到啥时候?而且,无人机作业一亩地成本才2块5,人工得10多块钱。”李先锋指着无人机介绍。
无人机农业作业以作业速度快、抓得住农时、雾化均匀、成本低廉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让生产更加高效、精准。
今年,从播种、施肥到喷洒农药,李先锋的500亩水稻每亩地平均节省30元成本,年底还能增产15%,一年不知不觉又多收了几万块。

路径二:低空物流,破解农村运输难题
山区地形复杂,运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在淳安县威坪镇合富村的高山山核桃林里,无人机飞手紧盯遥控器屏幕,手指轻拨操控杆,无人机便精准悬停在农户身旁,稳稳勾住装满山核桃的布袋。
“采山核桃对我们农村人来说,真是件吃力的事。”合富村村民方三如坦言,“年轻人没干过这农活,吃不消;我们老年人年纪大了,更是力不从心。现在有了无人机运输,可算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据测算,无人机单日可运输山核桃超1万斤,相当于10名壮劳力的日运输量,不仅让人力成本降低40%,还能避免人工背运导致的果实挤压损耗。
在闽清县雄江镇,首条山区无人机“空中暖心路”开通试运行,以“党建+低空物流”为核心的服务链路,为山区空心村破解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路径三:全域监测,实现精准农业管理
低空经济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更带来了农业管理模式的革命。在北大荒集团八五五农场的广袤农田里,无人机以0.01米的定位精度低空掠过,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实时捕捉作物生长态势。
这些无人机不再只是简单的喷洒工具,而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天眼”。它们携带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监测作物健康状态、叶绿素含量、病虫害情况,甚至能精确计算植株数量。
获取的光谱信息传输至平台后,计算生成水稻生长数字模型,并通过不同颜色在数字管理平台上呈现:红色区域表明肥力较弱,蓝色表示土壤肥力充足。
这种精准监测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支持,让他们能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有针对性地调整田管方案,对局部肥力不足的地块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实现智慧施肥。

路径四:应急服务,增强乡村安全保障
无人机在乡村应急服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闽清县雄江镇的“空中暖心路”项目中,建立了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为偏远山村提供紧急物资运输和应急服务。
在淳安山核桃采收期间,无人机在承担山核桃吊运任务的同时,还化身“空中补给员”,将农户急需的西瓜、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以及热气腾腾的中饭、清凉解暑的冷饮准时送到林间。
让坚守采收一线的农户在酷暑中感受到阵阵清凉。
莆田市木兰集团探索“低空+海岛物流与养殖”模式,7分钟完成“南日岛鳌屿-东岱码头”生鲜配送,5分钟完成20亩虾池投喂,综合运营成本直降60%,为“低空+海洋经济”注入全新动力。
路径五:产教融合,培育乡村低空人才
低空经济在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北大荒通航公司积极落实北大荒集团《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2025年4月,公司取得了民航局颁发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资质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资质(CAAC资质),顺利开展无人机飞手培训业务。
作为企业牵头单位,通航公司与东北农大、哈工程、农垦职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无人机“产学研用推”深度融合。
浙江省计划到2027年,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达1万台以上,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6500万亩次以上,无人机乡村巡查巡检村域覆盖率30%以上。
展望未来:低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低空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低空经济产业存在“上游强、中游弱、下游热”结构性矛盾,上游大疆等企业占全球70%市场,中游空域与基建标准待明确,下游应用活跃。
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围绕精准导航、自主避障、智能调度等关键领域,着力克服农用低空装备功能单一、系统集成度低等短板制约。
加快多光谱成像、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等高性能传感设备的研发应用,提升农业在植保、播种、监测等环节的精准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
政策层面,需要完善配套政策,聚焦空域使用、设备准入、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加快出台配套政策与操作细则,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
明晰职责分工,加强跨部门交流协作,构建职责分明、运转顺畅的治理体系。
结语
当无人机掠过千年梯田,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从“人背马驮”到“云端物流”,中国的乡村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低空经济必将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大放异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来源参考:
《古老梯田迎来新农具》,农民日报
《当低空经济遇见现代农业北大荒重构“空天农业”变革纪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推进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安徽日报
《闽清开通首条山区无人机“空中暖心路” “飞”出乡村振兴新高度》,福州新闻网
《2025西部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绘就区域低空经济战略蓝图,新华网
《莆田市木兰集团竞逐“陆海空”新赛道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极》,福建省人民政府国资委
《淳安:无人机变身“空中挑夫” 高山“致富果”轻松出山》,浙江省林业局
《浙江加速推动农村低空经济“起飞”》,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与路径研究报告》,搜狐网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