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间,低空经济正从零散的试点项目向系统化平台运营跃迁,这场悄然发生的商业模式革命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从各地孤立的试点项目到跨区域协同运营平台,从企业单打独斗到产业链一体化整合,低空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从项目制到平台化的深刻演进。

01 项目制时代:零散试点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低空经济的起步阶段,项目制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切入方式。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政策元年”,2025年则转向“规模化应用年”。
在早期探索中,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特定场景进行技术验证和模式探索。如沃飞长空用直升机完成成都—乐山的“成渝低空文旅走廊”航线验证飞行,亿航智能在广州、合肥等地开展低空旅游试点。

这些项目多为封闭场景或有限区域内的试验,具有明确边界和短期目标。
项目制模式在低空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它降低了初期投资风险,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培育了市场需求,为更大范围的推广积累了经验。文旅行业成为eVTOL低空载人飞行发展的第一切入阶段,借助游览观光方式推动公众加深对eVTOL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随着产业发展深入,项目制局限性日益凸显。低空经济涵盖飞行应用、低空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等多个领域,单一项目难以支撑完整产业链。
各地“孤岛式”试点造成资源重复投入,空域管理规则碎片化,设备兼容性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有行业报告指出,当前低空经济呈现“哑铃型”结构,上游制造产值占比70%,下游消费仅占15%,中游适航与运行标准缺失成为“断点”。
02 平台化转型:构建低空经济新生态
面对项目制模式的瓶颈,平台化运营成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025年以来,多地加速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与标准统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低空飞行综合监管服务平台于6月25日上线测试运行,标志广西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正式进入体系化、规范化、智能化新阶段。该平台创新采用 “1+N”服务管理模式,即由1个自治区级平台统管全区低空飞行时空动态数据,N个地市级平台作为子系统。
湖北省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同样于5月启动建设,致力于打造“一平台管全省、一张网联全域”的低空服务体系。该平台向上对接国家及区域系统,向下整合地市数据资源,横向通过军地民协同系统联通,打造“承上启下、横向协同”的信息交互核心节点。
厦门市湖里区低空赋能平台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构建满足低空飞行服务、低空安全保障、低空应用验证和场景测试需求的低空数字化平台。项目建成后,可为从事低空运营活动的企业用户提供飞行路径规划、飞行地图服务、飞行安全预警等基础服务。
平台化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规模经济、网络效应和数据价值。通过统一接口标准和服务规范,平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共建。
03 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
平台化转型不仅改变技术架构,更催生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创新。这些创新正沿着三个关键路径展开: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起降场、通信网络、能源补给等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化模式通过“共建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江门市在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加快台山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大型垂直起降设施布局、完善无人机机库和机巢布局等。
数据驱动服务升级。低空飞行平台汇聚了大量空域、气象、飞行轨迹数据,为增值服务开发奠定基础。广西的平台通过对无人机用户飞行活动航线进行不间断收集与整理,对航线飞行的空中风险和地面风险进行量化计算,逐步构建合规可信的无人机低空航线网络。
金融科技赋能产融结合。低空经济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创新金融工具支持。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单位组成金融专区,展示低空金融和科技金融服务。
上海低空公司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低空金融服务研究社”,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金融创新平台。
04 未来趋势:从“平台化”到“生态化”
低空经济平台化并非终点,而是通向更高级生态化模式的阶梯。未来五年,随着技术成熟和制度创新,低空经济将呈现三大趋势:
差异化发展路径。各地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不同,低空经济发展将呈现区域特色。江门市规划构建“三核三区一走廊多节点”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包括低空整机智造测试核、低空先行应用展示核、“机场+”融合发展核等。

长三角地区宣布成立“华东(含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整合上海金山无人机制造基地、杭州低空物流试验区等7大产业聚集区。
三级标准体系构建。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将按国家、行业和地方构建三级框架:国家层面制定空域分类管理等基础安全规则,行业层面形成产品与运营标准,地方则根据实际场景细化实施细则。这种平衡统一规范与地方特色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将成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大规模应用示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从2025-2030年,政府采购与旅游观光将驱动技术认证与初期应用;2030-2035年,随着制造成本下降和客运需求释放,城市空中交通网络逐步成型。
平台化商业模式正推动低空经济从“量变”到“质变”。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我国低空经济总规模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一宏伟愿景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台化生态的成熟度。
未来已来。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有超过1100款eVTOL机型正在同步开发。美国银行预测,到2045年全球将有25万台eVTOL投入运营,带动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从当前的30亿美元激增至2100亿美元。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中,中国低空经济企业正在探索一条从项目制到平台化的独特路径。无论是广西的“1+N”服务模式,还是湖北的“一平台管全省”理念,都体现着中国特色低空经济治理智慧。
平台化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当低空飞行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从孤立场景走向互联互通,我们终将迎来一个真正立体、智能、绿色的三维交通新时代。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和数据,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低空经济产业链博览会
考证指南: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全流程解析,低空经济从业者必看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
社会资本入场时机已至:低空经济从“制造端”向“运营端”迁移的战略机遇
从产业培育到消费拉动!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提振方案,这三大场景将爆发(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