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郑松毅
编辑 | 杨锦
作为阿里巴巴AI战略的“关键先生”,在2025云栖大会,阿里云智能集团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发布多项技术更新,实现通义大模型“七连发”。
阿里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全新亮相,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等,跻身全球前三。同时发布下一代基础模型架构Qwen-Next及系列模型,实现模型计算效率突破。此外,还有通义百聆、Qwen3-Omni等模型悉数登场。
云栖大会期间,周靖人对搜狐科技等媒体表示,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累计开放300+开源模型,覆盖全尺寸、全模态模型,开源模型下载量已经突破6亿。
周靖人于2015年从微软加入阿里巴巴,作为淘宝搜索体系的顶级技术大牛,在将淘宝推向顶峰后,又在达摩院带队做起前沿技术研究。
在他看来,全球AI已进入加速期,比拼的是迭代速度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憋大招”。阿里快节奏发布,是通义大模型体系化演进的表现。
有质疑声音认为,频繁迭代是否意味着缺乏底层创新?周靖人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每代模型能力的提升是可见的,包括今天发布的Qwen-Next,在架构上也做了大量创新。
2025 年,阿里巴巴将AI战略从“技术叙事”升级为“生死线”,马云亲自督战。
阿里巴巴在《2025财年致股东信》中指出,“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和变量都是以AI为核心的驱动力带来的变革。阿里有信心把以‘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率先亮出底牌。他透露,为了实现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在这片高压战场,作为阿里大模型研发一号位的周靖人,成了被马云着重连续点名的对象。有报道指出,马云频繁要求周靖人汇报 Qwen3 的开发进度,甚至强调这是阿里云乃至整个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
如今的阿里云,成为全球四朵超级AI云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在杭州萧山机场,随处可见字节、腾讯等云厂商的广告“卷”得厉害。其中,阿里云的标语最为直接,“AI云市场份额领先,超过第2-4名总和。”
周靖人告诉搜狐科技,“今天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几家在大模型和云计算方面都能够做到全栈自研、联合创新的云计算公司,这是独特的优势。”
他进一步解释道,“AI模型、智能体、以及基础设施,所有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模型的竞争,其实也是系统的竞争;今天云的竞争,也是模型的竞争,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GPT-5未达预期不代表整个行业发展碰壁,至今还未看到AI模型的发展上限。对阿里来说,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只是起点,实现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
以下为周靖人与搜狐科技等媒体对话精编:
媒体:今年阿里“七连发”模型,节奏为何这么猛?
周靖人:不光是我们,全球AI模型进展都在加速。特别是我们整个通义家族,一直在跟全球AI领域的领先者进行你追我赶。
AI今天已进入到加速期,重要的是看谁能够迭代,快速地创新,能够做出来。也就是说,无形之中大家都在加快今天模型迭代的效率。
另一方面,模型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演进是必然趋势,这和人类智能是相关的,从语言到视觉、听觉等。我们期待接下来在多模态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
媒体:短时间内快速迭代会导致模型缺乏创新吗?
周靖人:这不矛盾。大家可以看到,发布的每一代模型的能力有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做下一代模型的研发。包括今天讲到的通义千问Next,在架构上面做了大量的创新,也在积极的推动整个模型社区的创新迭代。
模型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憋大招的逻辑。今天需要的是加快模型迭代以及创新的速度。
媒体:快节奏训练模型、且覆盖这么全模型类别的难点是什么?
周靖人:拼创新速度的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系统的支持,首先要看有没有数据、相关算法实验、到最后实施的能力基础。这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工程,而不单是一个模型本身的创新。需要跟我们今天的系统、数据、分布式训练推理、包括训练的框架所密切结合。
这个也正好是今天讲到阿里云重要的一个优势。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全链路大模型和云计算融合的创新,才能支持今天各种各样模型的创新和突破。
媒体:看到AI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机场布满阿里云、火山云、华为云等各家的广告。阿里云有什么独特优势和打法?
周靖人:今天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几家在大模型和云计算方面都能够做到全栈自研、联合创新的云计算公司。我觉得这方面是我们独特的一个优势。
今天演讲的部分我提到了AI模型、智能体、以及AI基础设施,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相辅相成的。今天模型的竞争,也是系统的竞争;云的竞争,也是模型的竞争。
媒体:今年有一个新技术趋势是Agent Model,有厂商会把Agent能力做到Model里面,但现在看Qwen模型还是在为Agent提供引擎,是相互独立的。阿里对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周靖人:这其实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的模型服务本身也会具备Agent的能力。简单来讲,从模型发展的第一天,具备搜索功能,本身就已经是一个Agent。所以大模型和智能体没有非黑即白的逻辑。
我们今天说的智能体开发,是面向行业的开发,需要它对行业的知识有深度认知。而这一部分会集成,今天讲到的百炼会提供一些核心的Agent能力,这些Agent能力在通义千问、在万相里面也会集成进去。也就是说底层的模型会越来越强大,也会集成相关的工具。
媒体:现在训练模型的AI科学家既年轻又活跃,想知道您会怎样管理这群聪明的大脑?怎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周靖人:整个通义实验室相对比较开放,鼓励大家去做创新。今天大家在整个技术路径的演进,包括接下来突破的方向,整个行业越来越有共识。但是有共识并不代表它就能够实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更有效地把工作按照优先级做规划,把工作推动起来。我们其实是齐头并进的逻辑,各家公司的大致的方向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不过可能没有像我们这么开放。
媒体:今天“吴妈”在会上提到阿里一个激进的路线——迈向超级人工智能(ASI)。但其实在GPT-5发布后,大家普遍对AI发展比较沮丧,阿里如果想达成这一目标,关键要素是什么?
周靖人:我觉得这两个不在一个维度,可能大家对GPT-5的发布期待比较大,(未达预期)并不代表整个行业(受阻)。我们看到整个行业各家模型能力提升的速度没有任何减缓,不管是工具使用、还是复杂的深度推理等,各家模型都有长足的进步。
至于要达成ASI,中间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包括在模型训练的方式、模型创新的模式、模型的结构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还是要模型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跟世界交互收集反馈。这其中有架构上的挑战,有系统方面的挑战,也有算法上面的挑战。
媒体:今年阿里在开设最大规模的校招,如果要做ASI,想知道阿里对新进入的年轻人在培养思路上有什么变化?
周靖人:阿里会提供最好的环境。这个时代的创新,一方面人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的土壤、创新的环境。这几方面的融合是人才做出更好成绩的重要基础。
我们有很好的模型发展,刚才讲到全栈与云计算的一系列联合,不管是系统侧还是模型侧,还是应用侧等,都有很好的土壤。
AI时代的人才需要是多面手,覆盖的不单单是算法方面,对工程、对应用也需要有敏感的思路和思考。
运营编辑|李阳
实习运营|史涵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