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

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09-26 09:00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1

 

高工人形机器人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2
电子皮肤到了“百元级”时代?

「人形机器人频道」

即刻进入——

文 | Levi.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3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4

 

今年,电子皮肤赛道正迎来高光时刻。

 

柔性触觉传感器企业「矩侨工业」今日宣布完成连续两轮Pre-A+与Pre-A++轮融资,累计金额达数千万元,投资方包括华创资本、复星锐正、天鹰资本,多维资本担任长期独家战略财务顾问。据悉,本轮投资人将依托各自的产业生态,在具身智能、智慧康养等核心场景为矩侨提供全方位协同支持。

 

自2023年底成立以来,矩侨融资节奏迅猛,已完成五轮融资。上一轮发生在今年5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慧丰投资、教育科技集团战略方、青岛和信,资金主要用于柔性触觉器件的研发迭代与量产交付体系建设。

 

随着本轮融资的落地,矩侨也逐步从技术验证走向批量部署,成为电子皮肤领域少数具备稳定交付与跨行业落地能力的实战型公司。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5

 

如今,触觉感知被视为具身大模型不可或缺的关键模态,触觉传感器正成为具身智能企业必须补齐的底层技术。在这条前沿但尚未定型的赛道上,不同路线与不同玩家正快速涌现,试图率先跑通工程闭环,占据技术高地。矩侨所选择的路径,是否可能率先成为未来的主流答案?

 

答案,也许要从它的团队和技术说起。

 

 

 

从产线走来的“英伦系”团队

 

在具身智能浪潮尚未全面袭来之前,触觉感知还是一个既前沿又冷门的技术方向,长期停留在高校实验室与基础科研体系中。

 

也因此,在当下这波电子皮肤创业潮中,许多玩家都拥有典型的“学院派”背景,他们大多来自美国或中国的顶尖高校,具备深厚的科研积淀。

 

相比之下,矩侨工业的出身路径显得尤为独特,更像是“产业派”与“英伦系”的联合突围代表。

 

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景淇并非出身科研院所,而是在一线产业场景中长期深耕。他本科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选择归国投身产业化。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6

 

早在2015年,张景淇在参与与贝尔实验室合作的足底监测袜项目时,就注意到当时市面上主流的薄膜类触觉传感器普遍存在寿命短、稳定性差、无法批量生产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转向纤维型触觉传感技术,围绕材料配方、结构布局和信号采集路径进行攻坚,并逐步积累了多项底层核心技术与专利。

 

随后,张景淇在小米生态链公司棉捷科技担任CTO,主导开发多款基于柔性纤维材料的可穿戴产品与智能家居产品,并推动其实现了从实验室概念走向批量交付的落地转化。

 

这段经历也推动日后矩侨工业产品商业化体系的快速成熟。即便在担任CEO之后,张景淇仍主导核心传感架构的技术迭代,当前主要聚焦于纤维压阻传感器的技术升级。

 

除了丰富的产品化与量产经验,矩侨的创始团队也配备了强科研背景的技术专家。

 

公司CTO吴昊凯锋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者,拥有英国约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涉及磁学、生物信息与多尺度系统建模。他曾独立搭建染色质成像平台,组建磁生物学研究小组。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7

公司CTO吴昊凯锋

 

在矩侨工业中,吴昊凯锋主导搭建矩侨Lab研究平台,推动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制,探索“从应用场景出发”的柔性感知方案联合开发。

 

公司首席科学家徐永兵教授,则是柔性电子与纳米物理领域的国际级学者。据悉,徐永兵现任英国约克大学纳米首席终身教授、南京大学-约克大学联合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他曾担任英国国家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英国科技部十年规划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徐永兵教授的研究方向涵盖自旋纳米电子学、磁性纳米材料与纳米制造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已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

 

由张景淇的产品化经验,以及吴昊凯锋与徐永兵教授提供的科研支撑,矩侨工业搭建起了其产品体系背后的核心技术底座。

 

这支由英国约克大学背景汇聚而成的“英伦系”团队,在成立不到两年内,已成功推动矩侨迅速切入人形机器人、智能座舱、医疗康养等多个实际应用场景。

 

那么,矩侨所选择的核心路径——以织物为载体重构触觉系统,又具体体现出怎样的技术优势?

 

 

 

电子皮肤冲入量产交付时代

 

据张景淇称,矩侨工业的产品出发点,并非从人形机器人起步,而是在2015年一次足底监测袜项目中,他注意到,市面上主流的薄膜类触觉传感器,即便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演示demo,进入真实工况就面临一致性差、涂层易脱落、无法适应人体复杂曲面结构等问题,让产品始终停留在“能演示但不能部署”的阶段。

 

面对这种demo能力与部署距离的落差,矩侨从材料结构入手,选择了将整个传感架构“纤维化”的路径。其主打的第四代柔性压阻传感器,以织物为基础,将导电层、感知层与基材三层结构集成为一体,在本体形态上就摆脱了贴附式的技术逻辑。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8

 

其底层优势在于天然具备高柔性、高顺应性和高集成度,可实现大曲率区域的弯折、揉搓与死折操作,最小折叠半径小于0.2mm,能够适配人形机器人手部、肩肘、足底等高动态部位。

 

然而,结构优势只是第一步,工程可靠性才是电子皮肤能否进入整机产品的关键评判标准。矩侨的传感器还具备优异的耐久性与鲁棒性表现。

 

其核心织物结构在动态工况下具备应变不敏感的电学响应特性(电阻漂移 <5%),可通过3MPa高压冲击测试超过十万次,在酸碱、冷热、干湿等极端环境中依然保持性能稳定。在实际部署中,还通过了车规级Z-fold折叠测试,抗疲劳能力与长期一致性大幅优于同类产品。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9

搭载在灵巧手上的电子皮肤

 

相比之下,薄膜类触觉传感器在面对反复抓取或尖锐物体时,涂层易损、结构易裂,信号飘移严重,难以承受人形机器人长期运动下的真实工况。这也解释了为何矩侨的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从demo走向实际交付。

 

而相比之下,薄膜类传感器在遭遇尖锐物体或反复抓取时,涂层容易脱落,电阻值漂移严重,难以满足工程化使用需求。

 

2025年9月,矩侨宣布其第1000套人形机器人织物电子皮肤正式下线,工厂已建成20万片级别的车规级年产能,标志着柔性电子皮肤首次迈入大规模、工程化的量产阶段。

 

在材料工艺上,公司采用改进型喷丝头与标准化染整路径,单张皮肤可在20㎡范围内一体成型,良率稳定在95%以上。

 

成本方面,相较传统薄膜类方案下降80%,具备“百元级全身覆盖”的规模化部署可能。

 

“作为可量产的大面积柔性具身电子皮肤,矩侨人形产品上市不到半年内,已吸引近百家海内外客户下订与复购。”张景淇在采访中表示。

 

目前,矩侨的织物电子皮肤已广泛集成至人形机器人三类核心部位:上身、手部与足底。手部采用可穿戴式手套形态或内嵌式皮肤形态,从指尖点状触觉到全掌面状感知,单手覆盖162个传感点,支持全掌多点触觉、动作捕捉与遥操作,最小识别精度达0.01N,最小点间距可达1.5mm,具备动态滑动反馈与多维抓握信息回传能力。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10

 

上身区域则以衣物形态包覆肩背胸腹,最高支持512个触觉点布置,实时采集碰撞、压力、支撑力等高动态信号,压力量程覆盖0.01–350N/cm²。足底部分采用超薄嵌入式模组,厚度仅2.33mm,左右脚各嵌入120个触觉点,支持动态平衡监测与建模,最大承压能力达350N/cm²,并可与鞋垫结构集成。

 

为了进一步服务大模型训练与仿真调试,矩侨还通过SDK接口支持与NVIDIA Isaac Sim等仿真平台集成,形成从“数据生成—训练反馈—真实部署”闭环,提升触觉数据在具身智能训练链条中的可调用性、可验证性与可泛化性。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11

 

矩侨工业最新发布了“轻量化+高效率+低成本+强泛化性”的全新数采解决方案,其超柔性大面积皮肤与仿生神经网络结构创新方案,为具身智能训练提供了多维度、高质量的触觉数据语料。

 

目前,已有数十家人形机器人与灵巧手企业将矩侨触觉方案集成入模型训练,同时已与国内及北美头部动作捕捉企业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重塑具身智能感知与交互新范式。

 

矩侨工业的野心,大概是不只提供传感器本体,而是打通从材料-结构-封装-SDK-数据采集全流程链路,让电子皮肤不仅“能贴上去”,更能“用起来” 。

 

据透露,矩侨也在探索多模态感知能力的提升方向。2.0电子皮肤产品将集成多维力感知、温湿度检测等多模态感知,并通过创新的多股纤维结构与自修复算法,实现超越车规级的耐久性与鲁棒性。

 

除人形机器人外,矩侨的技术路线也正在进入智能座舱与康养场景。其织物传感器已获某头部新能源车企定点,预计明年率先搭载于新一代智能座舱平台,量产规模有望达数十万片。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12

 

在电子皮肤这个长期被低估、技术门槛极高的赛道上,矩侨不是第一个进入的,但它至少完成了行业里最难的一步:从材料结构出发,做出了一套在其他场景被验证,同时可以被本体厂真正调起来、交付下去的触觉感知系统。

 

这或许只是触觉传感赛道的开始,但起码电子皮肤终于从“可演示”,跨进了“可争夺”。

 

 

 

结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触觉感知几乎只存在于学术讨论中。直到今年,随着具身智能的爆火,电子皮肤才从实验室的边缘被推到产业的中心。短短数月内,资本入场、创业公司激增,各类技术路线迅速涌现,触觉成为具身本体厂绕不开的话题。

 

但这波“从冷到热”的快速升温,也暴露出诸多结构性问题未解:视触觉、压阻、霍尔效应等不同技术路线并行,什么样的数据才有价值、需要多少精度,甚至触觉数据是否必要,本体企业都尚未形成共识,仍在摸石头过河。

 

对本体玩家而言,电子皮肤必须是首先能够正常运作的零部件。它要能真实参与到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中,在非理想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输出数据。至于是否追求“极致精度”或“多模态数据”?未必是最急迫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前这条赛道真正要解决的,不是“做得多高端”,而是“用得了”,以及“用得起”。

 

END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图13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电子皮肤
more
南科大教授把电子皮肤成本干掉90%,三个月连融两轮
斯坦福博士后创办,柔性电子皮肤公司获数千万融资,已拿下多家上市公司、头部车企订单|早起看早期
第2000只灵巧手电子皮肤量产下线,200万片车规级产能达产,中国人形机器人皮肤供应链再升级
又一家深圳机器人企业押注“电子皮肤”赛道!CTO拥有南开&国大(NUS)双博士背景!
下线1000套,这家为宇树定制电子皮肤的黑马又融资了
快讯|京东重磅宣布:投入超100亿元;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研制成功;全球首个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发布等
矩侨工业连续完成Pre-A+&Pre-A++轮融资 织物具身电子皮肤量产突破
Science Robotics 明胶基水凝胶 “电子皮肤” ,能识触摸、测环境,还能模仿人手感知世界
央视聚焦“武汉造”黑科技!华威科第2000只灵巧手电子皮肤下线交付、200万片车规级产能达产,开启人形机器人“触觉”量产时代
斯坦福博士后创业,给机器人做“电子皮肤”|涌现新项目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