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5-09-26 20:57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图1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行动之一。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挥“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三大核心功能,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近期,实验室基于“风乌”气象预报大模型成功孵化出第一家企业——相风科技。该公司的“AI+气象”服务产品已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落地提供有益探索。

 

原文刊载于《解放日报》2025年9月17日头版,本文略有调整。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图2

在徐汇滨江,有两座科技地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前者是我国国际级人工智能新型科研机构,开展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后者是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也是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当它们接力孵化企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立的第一家企业相风科技入驻“模速空间”,并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家公司在实验室研发的“风乌”气象预报大模型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AI+气象”服务产品,已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创业团队与实验室科研团队紧密合作,要把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相风科技首席执行官张伟说。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六大重点行动领域,其中排在前面的两项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前者帮助我们‘捅破天’,后者帮助我们‘扎深根’,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最不可替代的硬核优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对人工智能赋能科技与产业作出解读。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图3

 

创业者发现“AI+气象”商机

随着大模型的兴起,众多行业迎来了变革,气象行业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底,“人工智能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一年的4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心气象台等机构发布了“风乌”大模型。它只需30秒,即可助力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的核心大气变量预报结果,在效率上大幅优于传统的数值预报模型。

2024年3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完成技术迭代,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机构发布了“风乌GHR”大模型。其预报分辨率提升至10公里级,有效预报时间延长至11.25天,均创造了气象行业的世界纪录。

在实际应用场景,“风乌”也有诸多出色表现:去年9月,上海遭遇75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风乌”大模型比当时最好的传统物理气象模型提前3天实现精准预测;今年8月,香港天文台应用“风乌GHR”大模型提前一周预测出多场“黑雨”,为有效应对天气灾害提供助力。

深度了解“风乌”后,作为一名人工智能领域连续创业者的张伟发现了“AI+气象”蕴含的商机。“过去,气象数值预测需要超算集群,成本非常高。”张伟向记者谈及他的理解,“有了AI大模型后,一块GPU卡就能完成未来10天的气象预测,算力成本是原来的1/2000。”这意味着,一家初创公司依托“风乌”大模型,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开发出一系列商业气象产品,为新能源、航运、农业、低空经济、海洋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

这场以AI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气象产业格局,推动气象服务向更高频率、更高精度和更广应用场景扩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图4

 

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科研机构,实验室的定位之一是通过“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三大核心功能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去年以来,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系统性方案和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实验室内部打通了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路径,完成了概念验证(包括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验证)全过程。成果转化企业采用实验室与创业团队合作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科学家有精力继续探索科技前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既兼顾了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的利益,又能实现科研成果最大程度转化为产业价值。”以相风科技为例,“风乌”的科研团队将作为公司的顾问,提供趋势研判、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支持;日常的销售、开发、运营则由创业团队完成。

“科研是实验室的立身之本,而人才是科研突破之源。”,该负责人介绍,实验室在探索“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开创了多样化的人才机制。例如,。据悉,实验室不仅提供“学术之梯”“科研之梯”鼓励研究人员承担重大任务、在挑战中持续成长,还特别设置“产业之梯”,帮助科研人员转化前沿成果,在产业中验证实际价值。

可以预见,随着科研成果不断产出,这家新型科研机构未来将孵化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打通从“0—1”原始创新到“1—N”迭代拓展的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用AI赋能千行百业图5

 

接力孵化让AI赋能千行百业

获得算丰信息数千万元投资后,相风科技入选了“模速空间”第5期项目。目前,这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已集聚约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出开放数据、测试评估、算力调度、融资服务、综合服务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产业创新生态优势。

让张伟感动的是,在相风科技创立阶段,“模速空间”在公司注册等方面提供了全流程代办服务。随后,他享受到了上海人才引进政策,并与创业伙伴一起享受到了人才安居政策。

这家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相风科技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在算力方面,为公司对接算力供应商,并指导公司申请算力补贴;在应用场景方面,为公司对接了核电等有“AI+气象”需求的潜在场景;在市场推广方面,为公司提供在市级和区级活动上亮相的机会。“我们每周都会参加模速空间的活动,包括政策宣讲、项目路演,这里的资源和信息太丰富了!”张伟感慨道。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下,相风科技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其提供的AI气象数据服务在电力行业受到高度认可。在国家电网举办的功率预测比赛中,该服务被成功采用。目前,“风乌”大模型产品正逐步落地国家电网和中国南方电网的部分省级电力公司,助力用户提升光伏、风电功率预测准确率,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相风科技还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达成合作,推进“风乌”在用户侧做本地化部署,未来有望精准预测长江中上游流域降水量。同时,在电力交易领域,多家市场化创业公司通过采购“风乌”相关服务,实现了交易能力与效率双提升。

据了解,除了“AI+气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与多家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正在孵化“AI+清洁能源”“AI+汽车设计”“AI+体育”等一批产业化项目,旨在实现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各行业领先技术融合,充分发挥“AI+”的赋能作用。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人工智能
more
国产技术加速AI落地!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发布“北京方案”
AI应用,创新赋能!第四届GMIF2025创新峰会圆满落幕
成果鉴定丨“光学遥感数据的精准解译理论与方法”通过CAAI科技成果鉴定
透视阿里云产品生态团队:AI 落地的「关键通道」
更先进的AI,就应该发生在“今天” | 甲子光年
脑机接口AI算法技术
标志卓信亮相上海工博会,AI驱动软件创新引关注
国产AI芯片设计强,制造卡壳:中芯产能紧、三星台积电代工难
创智&交大发现AI能动性新规律,  78样本胜GPT5实现软件+科研自动化
OpenAI全新功能ChatGPT Pulse, 难道是微信公众号的终极进化?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