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5日,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女士应邀前往广州出席《财富》世界500强峰会,在“从需求到欲求:‘种草’Z世代和α世代消费者”的环节,她与《财富》中国执行主编章劢闻先生,以及嘉宾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智家研发平台总经理舒海先生共同畅谈中国的消费趋势迁移,消费者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与改变,以及企业如何用人工智能创造价值。

图片来源:《财富》世界500强峰会
消费趋势的迁移
通盘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在趋势上存在迁移和迭代。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虽然也看到了修复和回暖的现象,但发展并不均匀。像“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确实迎来了很高的增长,但快消品领域,消费者依旧谨慎。所以,目前用来描述消费趋势的词语更多还是“分化、细分、局部繁荣和快速迭代”。
消费趋势的迁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下沉市场需求更旺盛,并且出现了反向影响。以前是头部市场影响中端和低端市场,现在则是下沉市场的一些需求和现象反馈到了一二线城市。
形成“中间洼地”。银发族和年轻人的消费信心强过中年群体的消费者。
生存和生活的分化。消费者对生存必需的基础品类精打细算,却愿为提升生活品质、满足情绪价值的品类豪爽买单。从火爆出圈的Labubu潮玩、电影《哪吒2》,到一票难求的演唱会与体育盛事,都印证了这一趋势;而旅游、户外等能带来体验感的赛道,市场需求也还是比较旺盛的。
渠道变化挑战传统消费旅程
消费渠道迎来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于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旅程。我们称传统的消费旅程是AIPL,也就是先对产品有认知(Awareness),然后感兴趣(Interest),接着去购买(Purchase),最终可能产生复购和忠诚度(Loyalty)。但现在的话,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其实是把前几个步骤合并了,在直观地认知了产品的功能和价格后,消费者有可能突然被激发兴趣、一键下单,完成消费闭环。在很多平台上,消费者是冲动消费,本身没有计划的前提下完成了购买,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复购率低、产品退单率上升等。
所以,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做实、产生盈利,对消费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归根到底,这其实是流量和质量、价格和价值的平衡。如果企业想要破圈拉新,那么这些平台会是不错的渠道,但最终的转化率、复购率和忠诚度还是要靠产品和品牌自身的积累和建设。最终衡量消费品价值的是溢价和复购,而非而以价换量卷出来的虚假增量。
人工智能助企业创造价值
对企业而言,AI这个话题从热度转为价值的帷幕才刚刚拉开。我们近期的调研显示,75%的企业CEO和高管都表示AI是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但只有25%能在现阶段看到真正的价值。我们认为企业的AI进程可分为三步——应用、重塑、创新:
应用是最常见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AI来做些基础工作,比如整理会议纪要、草拟电子邮件和文件等等。
重塑对降本增效的作用更明显,但要做到重塑,企业需要聚焦具体的部门,比如营销、R&D、生产或客服等,端到端将AI融入业务流程。举例来说,以前营销部门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分析最优的产品露出和IP结合场景,但现在利用AI,两三天就能完成分析,降本增效的力度显著。
最后才到创新,换言之,就是企业使用AI创造新产品、新模式。
我们对企业应用AI的建议首先是要聚焦,不要“撒胡椒粉”,找准一两个流程下功夫,真正实现大幅度的降本增效;第二,AI进程要业务主导而不是技术主导;第三是“10-20-70”法则,企业将10%的精力放在算法上,20%放在数据和科技上,70%则是放在员工身上,重塑关键的组织、决策、流程和职能。
如需联络,请致信GCMKT@bcg.com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BCG视频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数智港
快来关注我们吧

声明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在信息栏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