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部
人形机器人领域,又迎来重量级玩家。
近日,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透露,Meta已将人形机器人研发提升至与AR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并计划投入数十亿美元。
博斯沃思认为,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并非硬件,而是软件。当前机器人在执行精细力度任务时,常因缺乏足够的感知与控制能力而失败。
为破解这一瓶颈,Meta计划借鉴安卓的开放平台模式,打造一套可授权的软件系统,让任何符合标准的机器人硬件都能搭载,从而推动行业形成统一的生态规范,甚至成为未来的行业标准。
同时,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AI实验室将与机器人团队紧密合作,试图构建一个“世界模型”,以模拟现实中的物理规律,为机器人提供空间感知与精细操作能力。
01
挖人、投资、合作
Meta的野心不止一点点
其实,今年年初,Meta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就已露出端倪。
2月15日,据彭博社报道,Meta正加大在机器人方向的投入,计划自研人形机器人硬件,并在旗下 Reality Labs 的硬件部门组建了新的机器人研发团队。
该团队由前通用汽车自动驾驶部门 Cruise 的 CEO Marc Whitten 负责,他计划在一年内招聘约百名工程师。消息人士透露,团队中已经有包括 MIT 教授金相培在内的资深科学家加盟。
如果说年初的消息还只是“试水”,那么接下来的动作则更像是“豪赌”。进入下半年,Meta开启了一轮密集的人才争夺战,几乎横扫了苹果、特斯拉等巨头的机器人核心团队。
9月,苹果机器人首席人工智能研究员、浙大校友张健加入 Meta;仅过一周,特斯拉 Optimus AI 团队负责人Ashish Kumar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布跳槽,加盟 Meta 出任研究科学家。
与此同时,Meta并未局限在“自建团队”。多位知情人士透露,Meta正在与宇树科技、Figure AI 等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保持接触,探讨在硬件、制造层面的合作。
初期应用也有迹可循:Meta希望人形机器人先在家庭场景落地,尝试解决叠衣物、收拾餐具、端水等细碎但高频的家务任务。
不过,Meta的算盘远不止“造机器人”。更核心的野心是在产业底层构建一个开放生态:向机器人公司提供 AI 算法、传感器、软件系统,并推动自家 Llama 大模型,成为机器人研发的基础平台。换句话说,Meta想在机器人行业里,扮演类似安卓之于智能手机、高通之于芯片的角色。
有趣的是,虽然这是Meta首次明确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但其 AI 研究部门 FAIR 在过去几个月已陆续发布多篇机器人相关研究论文。结合Meta在 AI 基础模型、AR/VR 设备数据采集上的沉淀,这些技术积累或许能在机器人领域形成加速效应。
当然,Meta也意识到潜在风险。公司内部已经着手研发机器人安全工具,以解决执行器夹手、电力中断等隐患。
短期来看,Meta大概率不会推出自有品牌的人形机器人,但未来是否会自建产品线,知情人士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
02
从Meta到英伟达
美股“七巨头”均已布局人形机器人
美股“七巨头”是指七家在美国股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科技公司,包含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如今,这七家公司均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布局。

谷歌是其中最早涉足的玩家。早在2013年底,谷歌便曾一口气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其中包括Meka Robotics、Schaft和波士顿动力等人形机器人开发商。虽然后来因战略调整陆续出售或解散部分资产,但Alphabet并未放弃这一赛道,而是通过DeepMind转向AI驱动的机器人研究。
过去几年,DeepMind 持续与硬件公司合作,推动数据集建设与算法迭代。2024年底,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Apptronik宣布与DeepMind建立合作,将Apollo机器人与AI深度结合。今年2月,谷歌还直接参与了 Apptronik 的3.5亿美元A轮融资,助推其商业化落地。
图:Apptronik人形机器人Apollo
与谷歌相比,苹果的路径显得更为低调。2024年,在放弃电动车计划后,苹果将目光转向家庭机器人,被外界视为下一个可能的“重大项目”。虽然分析师普遍认为苹果要到2028年甚至更晚才可能实现量产,但结合其智能家居生态布局,这一方向仍被寄予厚望。
微软的切入点则是以“技术+投资”双轨并行。其研究院推出的MoCapAct技术,利用Azure云算力结合动作捕捉数据,提升机器人模仿与运动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微软与加拿大公司 Sanctuary AI 展开合作,尝试通过大型行为模型(LBMs)训练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并在云端完成数据到应用的闭环。资本端,微软也毫不手软,在2024年2月参与了 Figure AI 的6.75亿美元巨额融资。
亚马逊的逻辑则更为直接:立足于庞大的仓储物流场景。2023年下半年,亚马逊已在仓库中部署了 Agility Robotics 的Digit,执行搬运空箱等任务,成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商业化的典型案例。对于亚马逊而言,人形机器人不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可能是未来物流自动化体系的关键节点。
图:Agility Robotics 公司的Digit 机器人
如果说前四家的探索仍在“验证与合作”阶段,那么英伟达和特斯拉无疑是更为激进的两极。
英伟达凭借在AI训练与仿真平台上的优势,试图成为机器人产业链的“新基建”。其Isaac平台已经成为行业通用的开发和仿真环境,而2025年推出的Isaac GR00T N1更是全球首个面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开放基础模型,将视觉、语言与动作决策整合,用于训练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换句话说,英伟达希望复刻在AI大模型时代的“基础设施地位”,成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标配。
特斯拉则把人形机器人视为公司未来的价值中枢。马斯克直言,Optimus未来或将贡献特斯拉80%的价值。其路线是把自动驾驶经验迁移到机器人上:利用摄像头采集人类操作数据,再通过模仿学习训练机器人完成家务与工厂任务。这一“视觉驱动”方法与其自动驾驶FSD的逻辑高度一致,但也因此备受质疑。

至此,美股“七巨头”已全员入局。有人下注硬件,有人深耕软件,有人把自己定位为生态基石。无论路径如何分化,可以肯定的是:当七大科技巨头同时发力,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产业级竞赛,已经无可避免地拉开了帷幕。
03
从京东到美团
中国互联网大厂“疯抢”人形机器人
在中国,互联网大厂们也已纷纷下场,掀起一场本土化的“疯抢”。(延伸阅读:)
2025年,京东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逐步浮出水面。今年,京东多次入股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企业,包括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等头部玩家。与此同时,京东商城也成为机器人企业开拓消费市场的首选阵地。
图:智元“灵犀X2”机器人
资本之外,京东还在组织和技术层面同步落子:成立具身智能业务部门,聚焦家用场景;京东探索研究院推出高扩展性的具身智能架构,并发布国内首个双臂操作数据集 JD ManiData。资本、技术、渠道三管齐下,意在构建“仓到家”的具身智能闭环。
蚂蚁集团的动作同样迅速。2024年底,蚂蚁注册成立上海蚂蚁灵波,正式切入具身智能,聚焦家庭、养老和医疗场景。2025年初便启动人才扩张,覆盖机器人算法、仿真、结构设计等多个方向。同时,蚂蚁通过投资星海图、星尘智能等公司,将产业链上的医疗与家用场景打通,试图以“三位一体”的研发、投资和技术积累,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
阿里则延续了“以云为底座”的打法。技术端,前达摩院团队孵化的有鹿机器人,与阿里云“通义千问”联合推出了具身智能大模型 LPLM-10B。资本端,杭州灏月入股逐际动力,阿里还投资了源络科技和星动纪元。阿里正通过云、技术和投资“三板斧”,打造覆盖底层算力到应用生态的完整链条。
腾讯的节奏更强调“产品+平台”的双轮驱动。Robotics X 实验室自2018年起已推出五代机器人,2024年的“小五”更是集成轮腿与灵巧手,定位家庭与康养服务。资本与合作层面,腾讯已与智元、越疆、开普勒等多家企业展开合作,并在今年3月领投智元机器人B轮融资,标志着其在具身智能资本市场的正式落子。

图:腾讯“小五”机器人
百度同样在构建自己的具身智能底座。依托昆仑芯片、文心大模型与智能云,百度形成了“算力+模型+仿真+交互”的完整支撑体系。2025年2月,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共建教育科研市场的人形机器人平台。更早之前,优必选的Walker S已接入百度的千帆平台,通过文心大模型实现复杂任务执行。资本端,BV百度风投连续押注维他动力、智元机器人,累计金额接近亿元,形成技术与资本的双重绑定。
美团的打法则高度场景化。2022年成立机器人研究院后,美团持续投资宇树科技与银河通用,并在2025年投向自变量机器人。公开信息显示,美团是宇树与银河通用的第一大外部股东。美团和银河通用的未来合作还将扩展到智慧货仓、零售与城市物流,美团试图把机器人嵌入自身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的庞大网络,让场景成为最大的护城河。

图:银河通用机器人
从京东的仓到家闭环,到蚂蚁的家庭医疗场景,从阿里的云底座,到腾讯、美团的自研与场景化落地,再到百度的技术生态,中国互联网大厂们几乎以“集团作战”的姿态全面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04
结语:中美交锋,谁是最后赢家?
继大模型之后,全球科技版图的竞争焦点正加速转向“具身智能”。美国不仅有特斯拉领跑人形机器人研发,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已纷纷押注具身智能,试图通过软硬结合抢占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战略高地。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也在加快入场速度。京东正式入局具身智能,阿里多线投资初创企业,腾讯Robotics X 专注机器人技术研发,百度则将大模型能力嵌入人形机器人生态。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博弈,最终将决定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走向与产业生态的重构。无论是技术创新、市场推广,还是产业政策与国际合作,未来的科技格局都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交流群

推荐阅读
本体
||||
|||
||
供应链
|
|
|
场景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