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报道
【新智元导读】OpenAI的后训练负责人和DeepMind的另一位AI4S大佬,双双离职并成立了一家AI4S公司Periodic Labs,专注于用AI Agent改造传统科研,助力攻克室温超导等世纪难题。目前该公司已获3亿美元融资。
就在今天,OpenAI后训练负责人William Fedus发布推文宣布,与DeepMind的另一位AI4S大佬Ekin Dogus Cubuk合伙创办了AI4S公司Periodic Labs,还挖来了20余名来自OpenAI、Meta、谷歌的顶级研究员。

完整推文可下滑浏览:


Periodic Labs的两位联合创始人William Fedus和Ekin Dogus Cubuk,有着双重履历线:他们既站在当今AI前沿模型的核心构建现场,也长期深入物理与材料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William Fedus是Transformer架构的重要共作者,曾在Google Brain、OpenAI领导核心模型的后训练(Post-Training)方向。

他本科毕业于MIT物理系,后于蒙特利尔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有着物理+计算机的双重背景。

ChatGPT早期版本的强化学习管线正是他主导建立。
他也是Operator(现Agent)的早期开发者,关注点始终聚焦在「如何让语言模型具备实用智能」。

Ekin Dogus Cubuk则是一位物理出身的材料科学家,曾在DeepMind和Google Brain领导材料科学与化学研究。

他是哈佛大学凝聚态与材料物理和计算科学的博士。

他参与了GNoME(DeepMind在材料科学发现领域的旗舰项目),也在Google内部构建了多个自动化合成实验平台,聚焦于如何用AI寻找新材料。
两人的交集最早来自Google内部,一次合力翻轮胎的趣事成为他们相识的契机——但真正把他们聚在一起的,是对AI科学家的共同追求。
他们都意识到:LLM已经在代码、数学和知识问答中展现了强大能力,但如果不让AI与物理世界「做实验」,它就无法生成真正的新知识。
于是,2025年,两人共同宣布离职,成立Periodic Labs,目标是打造「面向物理世界的AI科学家」。
在这家新公司中,我们还找到了今年8月从MSL离职的Rishabh Agarwal。

他以全印度高考第33名的身份——相当于中国的省状元——进入「印度清华」印度理工大学孟买分校就读计算机专业。
本科毕业后进入北美学术界的AI圣地,Yoshua Bengio创立的加拿大魁北克AI研究所Mila,取得了AI博士学位。

他的被引已破万,获得过NeurIPS的最佳论文奖,还从去年9月开始担任麦克吉尔大学的兼职教授。
另外,我们还发现这家新公司还有中科大少年班05级校友Wei Chen。


在加入Periodic Labs前,他在TikTok做技术领导,负责机器学习。


Periodic Labs对科学的理解,带有一种行动主义哲学。他们提出的核心观点是:
互联网文本已经被模型读尽,真正稀缺的是实验数据。
相比于人类语言和代码,物理实验的结果是真实、可验证、不能编的。
而科学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猜想都可以被实验验证或推翻。
Periodic的选择很明确:不再从网络上「榨干」数据,而是走向现实世界,把实验变成模型优化的关键环节。
他们的系统是具备闭环推理能力的AI智能体:从文献中提出假设、调用仿真工具建模、自动规划实验、执行材料合成,再根据结果更新假设、继续搜索更优解。大自然成了RL环境,实验成为Ground Truth(真值)与Reward(奖赏函数)。
Periodic认为,要训练出这样的AI,需要三种信息源紧密耦合:
大模型语言推理能力(预训练+中期训练)
仿真系统(比如第一性原理模拟、晶体建模工具)
高通量实验平台(自动化合成与测量)
这三者互为补充,构成了AI科学家的「感知—认知—行动」闭环。

Periodic的首个科研方向,选定了一个看似遥远却极具象征意义的目标: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
就像OpenAI做AGI前必须先做出玩Atari的智能体、能写代码的助手,我们也必须先做出在一个物理子领域内能跑通完整科研闭环的AI系统。

这个目标具有数个吸引人的特性:
科学上,200K以上的常压超导体尚未被发现,一旦实现,将重塑人类对量子行为的理解;
工程上,超导是一种相变特性,健壮性较强,不容易被微观缺陷干扰,适合用实验+仿真迭代;
自动化上,粉末合成流程较为可控,便于机器人系统高通量探索;
商业上,与能源传输、芯片冷却、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均高度相关。
在实现过程中,系统需要具备的能力远远超出单一任务,包括文献解析、晶体结构生成、热力学建模、实验配方优化等。
而这些能力一旦建立,便可横向迁移至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半导体结构等其他物理域。

Periodic并不只想做科学界的「突破性实验室」。
他们的目标同样是构建在产业中可部署的AI科研助手。
他们要打造嵌入研发流程的Copilot(co-pilot for physical R&D),让材料、半导体、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中的一线工程师和研究员,能用AI更快地分析实验数据、构建设计空间、发现隐藏参数,缩短试验周期。

他们已经与一家半导体公司合作,解决芯片散热问题。
Periodic的系统会读入历史实验数据,调用仿真,结合当前实验条件,输出新的设计方向,并评估可能的物理约束与极限。
从搜索空间压缩到结构生成,从材料预测到合成计划,这类系统将成为工程团队的外置大脑。

Periodic的组织结构与大多数AI公司不同。
其团队大约30人,一半是顶尖的LLM研究者,一半是来自物理、化学与材料工程的一线实验专家。
每周的内部教学课,让模型研究员了解量子力学与晶体生长,让化学家理解强化学习与数据管线。

他们强调「可以问最笨的问题」,也强调「行动比论文更有说服力」。
这是一家以构建为本、以实验为先的研究机构。
同时,Periodic也与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包括设立学术顾问委员会与资助计划,资助那些在学术体系下更适合推进的基础工具研究,构建长期的科研生态。

在宣布公司创立的同时,Periodic也披露了由a16z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参与投资者包括NVIDIA(NVentures)、Felicis、DST、Accel,以及杰夫·贝索斯、Elad Gil、Eric Schmidt、Jeff Dean等个人。
这是一个顶尖AI与顶尖实验系统共同启动、以十年为周期布局科研范式转变的团队。
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重构人类如何发现知识这件事本身。
如果你今天还在思考「AGI会不会取代人类科学家」,Periodic Labs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换一个角度看:科学不是只有智力,更是一个与现实交互、被自然评判的过程。
而真正强大的AI科学家,必须能自己去做实验。
Periodic要做的,是让它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