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25年9月发布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变革、困境与方向》(AI an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Disruptions, Dilemmas and Directions)论文集,是一部旨在引导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AI)如何深刻重塑教育领域的开创性思想成果。该文集并未提供单一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汇聚全球思想家、教育领袖与变革者的多元视角,深入探讨了AI引发的哲学思辨、伦理困境与教学变革,挑战固有认知,并为实现人机协同的公平教育愿景提供了大胆构想。
《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变革、困境与方向》全面解析
1 文集背景与核心目标
2025年9月2日,UNESCO正式发布了这部题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变革、困境与方向》的论文集。该文集的编纂源于一个紧迫的全球共识: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评估体系和师生角色。UNESCO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Stefania Giannini)曾警示,要避免学生“将思维外包给AI”,导致“人类自主决策权的让渡”。因此,本文集的核心目标在于超越简单的“技术利弊”之争,直指更本质的命题——在AI增强的世界中,人类如何学习、存在与发展,并推动一场跨越学科、地域和世界观的深度对话。
2 主要内容与主题框架
该文集收录了21篇思想文章,系统性地组织了七大主题,涵盖了从最本体的哲学追问到最具体的政策规划的各个方面。
2.1 教育中AI未来的哲学叩问
文集的开篇并未急于讨论技术应用,而是引领读者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学者们提出,AI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动摇教育本体论(关于存在)与认识论(关于知识)根基的力量。
· 重塑教育根基:学者Báyò Akómoláfé提出,应拥抱AI带来的“迷失与断裂”,将其视为探索新感知方式和共存关系的契机,而非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呼吁教育者超越控制、掌控与规模化的语言。
· 东方智慧的启示:Bing Song从和谐哲学与心性修养传统出发,对比强调预测与效率的AI模型,主张将智慧教育置于课程改革核心,重在培养伦理判断、自省与平衡的品质。
· 隐喻的力量:Mary Rice等学者以“水”为隐喻,将水的政治经济学、生态学与AI进行类比,启示人们从维系生命的水系统治理中,汲取构建生成式AI未来的智慧。
2.2 AI的潜力与风险之争
文集并未回避AI在教育领域引发的巨大争议,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 乐观的路线图:来自产业视角的Andreas Horn提出了务实的行动路线图,强调教学法优先、投资教师队伍建设、强制AI素养教育,并设置必要的“防护栏”。
· 批判性的警示:语言学家Emily M. Bender则尖锐批判了主流AI叙事,她指出大语言模型(LLMs)仅是生成统计合理文本的装置,不具备真正的理解、推理或关怀能力。她认为真正的风险在于少数商业巨头对公共教育系统的日益掌控和私有化逻辑的侵蚀。
2.3 AI教学法、评估体系与教育新图景
当AI能够生成高质量课业时,传统的教学与评估方式必然需要变革。
· 批判性教学法:学者Abeba Birhane借鉴保罗·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本质上是具有关系性、动态性、伦理性和政治性的社会实践。她警示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AI系统可能抹杀人类思维的丰富性,并加剧系统性不平等。
· “以人为中心”的路径:Carla Aerts等人指出,算法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可能导致学习者孤立化。他们主张将AI作为辅助性“第三存在”,用以促进共情能力培养、协作学习和社会智能的发展。
· 评估体系的重构:
· 预警观点:Mike Perkins等人认为,生成式AI暴露了传统评估体系的缺陷,同时可能因工具、基础设施及培训资源的获取差异而加剧全球教育不平等。
· 乐观构想:Bill Cope等人则持审慎乐观立场,他们构想AI作为合作伙伴,帮助构建持续性、形成性的评估体系,基于教师设计的量规,增强学习反馈的效能。
2.4 重新定义教师的核心价值
在AI增强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角色的重塑是文集的焦点之一。
· 理论框架:Ching Sing Chai等学者基于马丁·布伯和格特·比斯塔的理论,从关系性、目的性等五个维度分析了AI的影响。他们强调,教育的本质绝非知识灌输,而是培养具有自主性、批判思维的完整人格,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侵蚀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健康。
· 实践方案:Arafeh Karimi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项实践转型方案,如师生参与式协同设计、公平导向的可解释性机制等,将关怀伦理和关系问责制注入AI系统的开发与治理中,将AI重新定位为教育生态的协作进化者而非颠覆者。
2.5 教育领域AI发展的伦理与治理
随着AI系统深度融入教育肌理,治理问题变得异常紧迫。
· “设计即关怀”:Kaśka Porayska-Pomsta等人主张,伦理准则不应在系统部署后被动修补,而应通过优先考虑师生真实需求的参与式包容性设计,从源头嵌入系统架构。
· 警惕“合成治理”:Kalervo N. Gulson等人提出了“合成治理”的概念,指出教育政策正日益被算法系统和机器逻辑所塑造。他们驳斥了“AI在教育政策中保持中立”的假设,呼吁建立以民主参与和权力审视为核心的批判性应对机制。
2.6 直面教育中的算法不平等
文集特别关注了AI可能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并为追求公平包容的AI教育未来提供了社会构想。
· 赋能边缘群体:Kiran Bhatia与Payal Arora大胆重构了AI与全球南方年轻女性的关系。他们批判将女性视为“风险管控对象”的保护主义范式,转而提出以快乐、创造力与变革能动性为核心的AI教育愿景,让边缘群体成为数字未来的共同缔造者。
· 推动全纳教育:Yuchen Wang聚焦全纳教育,呼吁厘清“包容”的伦理内涵,强调关系性、归属感与集体学习优于狭隘的个性化概念,倡导开发能够支持多样化交流模式的AI系统。
2.7 政策方向与循证决策
文集最后强调,AI在教育政策中的战略意义必须得到重视。它呼吁各国教育部长将政策制定视为一个系统变革的过程,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确保AI技术的应用真正服务于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
3 核心的张力与共识
通过对以上主题的梳理,可以发现文集始终围绕着几组核心的张力展开深度辩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关键共识。
3.1 核心张力
· 工具与主体:AI究竟是中立的工具,还是具有塑造能力的能动者?
· 效率与人文:教育应追求算法带来的效率最大化,还是应坚守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 私有与公共:教育AI的发展应由商业利益驱动,还是应置于民主监督之下以维护其公共性?
3.2 关键共识
· 坚守以人为本:AI必须服务于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捍卫师生的主体性和尊严。
· 强化伦理治理:急需建立强有力的伦理框架和监管体系,确保AI技术的教育应用符合人类价值观和公共利益。
· 促进公平包容: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防止AI加剧数字鸿沟和社会不平等,并特别关注边缘群体的需求。
· 赋能教师角色:教师不是将被替代,而是需要被赋能,使其成为AI教育时代的“意向性设计者”。
4 全球响应与关联行动
该文集的发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UNESCO在AI与教育领域一系列重要行动的一部分。在2025年数字学习周期间,UNESCO还发布了题为《AI与教育:保护学习者权利》的报告,进一步从人权角度深化了讨论。此外,一项针对全球400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机构正在使用或开发AI使用指南,这表明全球教育界对系统性规范AI应用的需求极为迫切。
5 总结与展望
UNESCO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未来:变革、困境与方向》是一部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批判性思想汇编。它成功地将讨论从“如何用AI”提升到了“为何而教育”的层面。文集承认AI在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但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反复警示技术不加约束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从侵蚀教育本质到加剧社会不公。
最终,文集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教育的未来不应由技术逻辑单方面决定,而必须通过广泛的公共对话和审慎的政治选择来共同塑造。它呼吁全球社会携手,确保AI增强的教育未来是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并真正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福祉的未来。对于任何关心教育命运的人来说,这部文集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思想导航图。
☟☟☟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913572853),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投稿请与小助理联系(微信号:AI480908961)
编辑: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