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六大分会之先进电池设计研发与概念验证
2025年10月16-18日
在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指导下,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主办的2025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定于10月16-18日在宝安机场凯悦酒店举办。本次电池集群年度盛会以“聚能向新、智领未来”为主题,设置1个主论坛+6大分会(先进电池设计研发与概念验证、低空经济及电动船舶电池技术、先进电池质量强链与安全评价、新型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电池回收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与电池生态体系构建)+N场特色活动(重磅发布+产业链峰会闭门会+集群年会+集群清新奖颁奖晚会.......)。诚邀先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的企业家、技术团队和科研人员与会指导交流!
其中,分会一(先进电池设计研发与概念验证)由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贺艳兵教授和清研电子董事长王臣牵头组织,将于10月18日开启,邀请了20位先进电池和材料领域权威专家作精彩报告分享,主要关注核心议题如下:
1、高比能固态电池核心关键材料设计和研发;
2、钠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突破瓶颈与产业化实践;
3、干法电极技术产业化验证;
4、基于AI+电池和材料基因组助力先进电池智能化设计和研发;
5、超级电容、本征安全水系电池、锰系电池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验证;
6、集流体、隔膜、电解质等其他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未来发展路线。

分会主席


分会一详细议程
会议时间: 10月18日 09:00~17:30
时间 | 活动主题 | 演讲人 | 职务/职称 | |
主持人:贺艳兵 教授 | ||||
09:00~09:20 | 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 | 慈立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教授 / 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 |
09:20~09:40 主题报告2 | 固态动力锂电池技术和产业化进展 | 许晓雄 | 南方科技大学固态电池及器件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 |
09:40~10:00 主题报告3 |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设计及其产业化进展 | 梁剑文 |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固态电池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副主任 | |
10:00~10:20 主题报告4 | 高安全、长寿命与耐低温固态电池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 | 晏成林 | 常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 |
10:20~10:40 | 茶歇 | |||
主持人:慈立杰 教授 | ||||
10:40~11:00 主题报告5 | 干法电极技术助力全固态电池加速产业化 | 王 臣 | 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
11:00~11:20 主题报告6 | 聚合物基固态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展 | 郭 新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 |
11:20~11:40 主题报告7 | 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彭栋梁 | 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 | |
11:40~12:00 主题报告8 | 钠离子电池创新与实践 | 胡勇胜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 |
12:00~12:20 主题报告9 | 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设计机制探索 | 肖必威 |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 能源材料青年总师 /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 |
12:20~13:30 | 自助午餐 | |||
主持人:王 臣 董事长 | ||||
13:30~13:50 主题报告10 | 算法-数据-知识互利共生赋能电化学储能材料创制与评价 | 施思齐 | 上海大学教授 | |
13:50~14:10 主题报告11 | 高能量密度层状正极材料设计与优化 | 卢 侠 | 中山大学教授 | |
14:10~14:30 主题报告12 | 二次电池材料量子晶体学和能带理论新分析 | 梁叔全 | 中南大学教授 | |
14:30~14:50 主题报告13 | 高功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容型电池材料开发 | 阮殿波 |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宁波大学先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院 院长、教授 | |
14:50~15:10 主题报告14 | 超级电容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 李卫东 | 深圳市今朝时代股份有限公司 CTO | |
15:10-15:30 | 茶歇 | |||
会议主持人:卢 侠 教授 | ||||
15:30~15:50 主题报告15 | 创新引领六氟磷酸锂发展 | 赵永锋 |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 |
15:50~16:10 主题报告16 | 内卷之下,干法隔膜创新突围路径 | 江 辉 | 武汉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官 | |
16:10~16:30 主题报告17 | AI for Science驱动的干湿闭环智能体加速电解质从创新研发到产业落地 | 王晓旭 | 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研发副总裁 | |
16:30~16:50 主题报告18 | AI+能源材料高通量研发平台建设 | 林光证 | 深圳市科晶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 |
16:50~17:10 主题报告19 | 本征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界面调控 | 韩翠平 | 深圳理工大学副教授 | |
17:10~17:30 主题报告20 | 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发展路线 | 潘郑泽 | 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 | |
17:30~17:35 | 闭幕致辞 |

报告嘉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二级教授,深圳鹏城孔雀A类人才。研究方向为下一代储能新材料、新技术(固态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硅碳负极等)。创立的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硅基负极前驱体多孔炭产品、新型硅基负极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量产和行业头部多家客户的验证应用。
硅基负极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必选和未来固态电池核心负极材料。本报告从硅基负极存在的关键问题探讨出发,汇报本团队10多年在此领域的研究积累,并结合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前沿进展,将从多孔炭制备到CVD硅碳沉积技术进行探讨。
曾任职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科学家;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丰田汽车联合实验室任博士后。2011年以“团队行动”计划加盟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7年全职入职江西赣锋锂业集团,领导其团队于 2018 年成功实现高性能锂快离子导体材料的产业化,建成百吨级产能的高品质锂离子导体新材料的产线;于 2019年在国内率先建成年产2亿瓦时固态动力电池产线,并于2020年初顺利投产;2022年1月搭载固态锂电池的电动车正式完成交付。2024年加盟南方科技大学,负责筹建先进电池乌镇研究院。
在高安全性、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材料与技术方向从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已达22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固态电池学术研究和产业化探索的行业专家。领导的团队承担包括科技部“863”项目、中科院纳米先导专项课题、企业合作及省市项目20余项。迄今发表 SCI 论文8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2项、国内专利160余项。组织编写国标/行标3项。目前是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副主编。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规模储能的快速发展, 锂二次电池的应用规模不断增大, 现在其已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固态锂电池尤其是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在化学电源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报告结合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详细解读一代材料技术决定一代电池技术的路线,深入剖析各类技术路线的特点,并探讨其产业化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机遇,旨在为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提供参考。
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卤化物电解质材料),固相离子传导行为,界面及其全固态电池等。迄今为止,在Nat. energy、J. Am. Chem. Soc.、Nat. Commu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超过160余篇SCI论文,引用次数达17000余次,H因子77。申请国际专利6项(已获授权4项),中国专利60余项。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因其宽电化学窗口,对正极稳定以及高安全特性而受到关注。报告人近年来围绕全固态电池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体系及其产业化方向展开研究,提出了固相离子传导的迁移熵效应,构建了卤化物体系结构相图等。本次报告主要围绕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其全固态电池的发展以及报告人近几年来对该体系的理解进行展开,从产业化角度探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设计方案及其在全固态电池方面的应用潜力。
梁叔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能源科学全球终身排名榜科学家;入选科睿唯安全球材料、跨学科高被引科学家。先后承担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近二十项,曾获多项科技奖励,是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成就奖获得者,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工学约翰Monash爵士奖章获得者,以一作/通讯作者在NC,Adv. Mater., Adv. Ener.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ACS Nano, 国家科学评论、科学通报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ESI高被引、热点论文近百篇。论文SCI被引四万余次,总H因子104。2020年以来,有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获批和申请国家专利近三十项。
在二次电池系统中,电子直接参与非常关键的电化学反应,因此,深入理解系统中的电子行为至关重要。与电子相关的量子晶体学分析、计算与表征,为相关的电化学表征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随着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结构复杂材料第一原理高通量计算材料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领域能够通过相关计算获取更多、更科学且更精确的材料电子结构和参数信息,包括电荷密度分布、费米能级、费米能级附近能带的准确结构、电子态密度等。这些关键电子信息对于理解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综合电化学行为将是非常有益的。交流报告重点阐述了相关的量子晶体学分析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实现方法,并以锂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用典型电极材料进行了相关的量子晶体学分析和高通量计算及相关的电化学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发现,基于可靠的高通量计算,可用对电池储能微观机制和综合电化学性能变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这将为理解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电化学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施思齐,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04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陈立泉院士和王鼎盛院士,2004年8月至2013年5月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和布朗大学做博士后。200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电化学储能材料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致力于建立算法-数据-知识互利共生且与实验融合的储能材料设计新范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已在Nat Catal、Natl Sci Rev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他引1.6万余次,H因子64。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围绕锂二次电池基础科学问题,在层状正极和界面方向开展工作,已发表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等SCI论文130余篇,引用万余次,H因子52。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重点)以及作为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高能量密度锂二次电池是目前产学研追逐的热点之一,与国家的双碳战略密切相关。从电池角度来看,具备高能量密度性能的正极主要是层状(富锂)材料,而电池体系则寄望于固态电池。目前,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的研发集中在层状(富锂)正极材料体系,其中突出的科学问题包括材料的脱锂相变机制(亚稳态层状结构之间的转变过程)、高电压下的结构稳定性和阴离子活性,和材料表面修饰作用。这其中有包含了稳定结构/长循环寿命和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两个层面的考量。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直接相关的层状正极阴离子氧化还原是目前重点关注的方向,但是目前在阴离子活性的发生机制、作用过程和是否可逆过程等方面都存疑。阐述层状(富锂)正极在高电压下的关注机制,勾连结构相变/衰退与晶格氧活性的内在机制,提出稳定晶体结构和适度利用晶格氧活性的策略对开发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和体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最终实现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开发和电池的长里程续航。
郭新,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期刊 “Solid State Ionics”、“National Science Open”编委。2012年1月回国前任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Juelich)终身高级研究员,1998-2002,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获美国学术奖Ross Coffin Purdy Award。在主流国际学术会议(如MRS, E-MRS, ECS, SSI, MS&T等)及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瑞士联邦工学院、德国马普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为等)作过百余场邀请报告,在包括“Science”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2012年全职回国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固态离子学实验室”,其研究领域可概括为“固态离子导体与混合导体及其在信息、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领域有: 1.固体电解质和固态电池,2.气体传感器及智能感知,3.类脑芯片与人工智能。
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聚合物基固体电解质材料及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应用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秉持着“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理念,可为消费类电子、储能电站及动力电池提供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为全固态电池时代的到来助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被广泛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加速推进其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进程,研发重点集中于无机电解质、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及聚合物电解质等方向。然而,固态电池仍面临界面接触不良、循环寿命有限及成本高昂等关键挑战,严重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相比成本高、加工复杂的氧化物和硫化物体系,聚合物电解质可通过前驱体溶液注入并在电池内部进行固化,构建低阻抗、超共形的电极/电解质界面。该原位聚合技术高度兼容现有液态电池制造工艺,有望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与低成本兼具的固态电池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系统总结了聚合物基固态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展,深入分析核心技术难题及应对策略,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新一代锂电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参考。
胡勇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4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自2011年以来主要从事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在Science、Nature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总引用61000余次,H-因子131。合作申请8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已授权60余项专利(包括多项美国、日本、欧盟专利)。目前担任ACS Energy Letters杂志资深编辑,合著出版《钠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及《Sodium-Ion Batteries》。荣获第七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中 “2023储能年度人物”、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等;开发的钠离子电池技术入选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2023年入选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及荣获工信部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总决赛金奖、2022年在第一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中荣获“技术创新奖”,开发的兆瓦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两次(2021和2024年)入选首台重大技术装备。
肖必威,中国有研科技集团能源领域青年总师、教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博士生导师,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钠离子电池研发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先后担任博士后和材料科学家。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Angew. Chem.、Nat. Mater.、Adv. Energy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tl. Sci. Rev.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7件。论文共计引用8500余次,H因子48。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杰出青年工程师奖”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等。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 Joule等期刊审稿人、广东省科技厅“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图”编制专家、美国化学会(ACS)2021年春季会议电池分会场承办人。孵化成立“瓦时动力(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钠离子电池在部分应用领域正发展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力补充技术,本报告将从关键正极材料、原位补钠技术以及全电池设计等方面讨论实现高性能、高安全钠离子电池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式,以及关键材料的工程化制备及测试进展。
彭栋梁教授,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材料学院原院长,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学家,享受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自旋电子学、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已在Nature、Adv. Mater.、Nat. Commun.、PNAS、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450余篇。获授权日本发明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项21项。
高性能的正负极材料是开发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关键。报告人团队近几年围绕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团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策略,解决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存在的首次库仑效率低、倍率性能差以及容量和电压衰减严重的问题,初步建立了不同改性策略与电化学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探索出了协同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案,发展了几种简单、高效、可规模化的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最近相关研究工作已被Nature接收发表。
晏成林教授,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国石油与化工高比能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军民融合锂电系统集成中心主任,江苏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专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和耐低温锂电池产品的研发与实际产业应用,共发表SCI论文近300余篇,其中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质量论文超过100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19000余次,H-index为76。多顶研究工作被Science、Nature Review Materials、Science daily等国际核心刊物和知名学术媒体作为亮点报道或评述。荣获多项奖励和表彰,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合体十大科技进展等。
对于世界最科技、最前沿,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电池发展方向,目前有四个关键词,分别是高比能、长寿命、全温区、高安全电池,这四个关键词代表风电、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未来高比能电池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技术开发,高比能电池进一步去提升人的感受,市场渗透率才能进一步提升。另外,漏液安全、起火、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同样至关重要。能源如何存储?关系到高安全、全温区电池技术的突破,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续航里程、低温问题、高温问题、安全性问题是能源行业研究者未来从宏观到微观考量解决的问题。本报告介绍高安全、长寿命与耐低温固态电池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新进展。
阮殿波,宁波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车集团技术专家,宁波大学先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新型储能材料、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超快充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以及储能系统的工程化应用研究。2017年荣获宁波市杰出人才、中国专利金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8年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王臣,团队创始人兼董事长,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现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锂离子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电化学储能器件及新材料产业化研究,专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双高混合电容器、高功率储能电池及干法电极制造等关键技术,推动国内多项“零”突破。
在干法电极制备与工业化方面,带领团队联合企业推出干法电极成型复合一体机,实现电极膜成型与集流体复合一体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国内干法电极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导开发热压成膜技术,实现带温控功能的辊组精准压实干粉颗粒,压辊温差控制在±1℃,确保电极膜厚度与密度稳定;在单面与双面复合工艺中实现辊缝在线调节精度±1μm,双面复合成膜速度达50 m/min,大幅提升产能;通过优化干法混合环节转速、搅拌桨及分散盘转向,实现物料残留率<0.5%,高效纤维化粘结剂形成稳定结构。其研发成果支撑“工艺—材料—性能”全链条创新,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效,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开辟全新路径。目前已搭建国内首条储能电池用干法电极全自动贯通线,并筹建国内首条GWh级全自动干法电极生产线。
科研成果方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国家专利70余项,已授权28项,多项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参与起草多项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并获超级电容器行业标准杰出贡献奖。其科研与产业实践在国家及地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中发挥核心作用,多次荣获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推动国内储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与自主化。
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干法电极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创新,如何推动全固态电池加速实现产业化。当前,全固态电池面临电极制造工艺与固-固界面接触等核心瓶颈,传统湿法工艺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亟需突破性技术路径。
干法电极工艺以无溶剂、低粘结剂含量的方式,依托PTFE粘结剂的纤维化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显著增强电极导电性与界面稳定性。其多级辊压工艺有效提升电极致密性,减少界面阻抗,从而优化电池整体性能,与固态电池材料高度适配。
清研电子作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提供干法电极智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车规级干法电极生产线,并布局多个产业基地,形成材料-工艺-装备全链创新能力。其自主研发的干法专用粘结剂和涂炭集流体,具备优异的纤维化效果与界面附着力;在装备方面,陆续推出多辊连轧、双面成膜一体化设备,实现从实验线到GWh级量产线的技术跨越。
目前,干法电极技术已进入批量验证阶段,与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及车企开展合作。预计到2026年,国内将建成首条3GWh量产线,国际也有双干法电极电池装车计划,标志着该技术正逐步迈向成熟应用。干法电极技术以其环保、高效、适配性强等优势,成为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引擎”,有望引领下一代电池制造技术的变革。
20年高功率电源研发经验,曾任职于华为、艾默生等公司的核心研发岗。中国超级电容联盟专家、广东省能源协会特聘能源专家、南方电网直流电源专委会专家、深圳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库专家。
今朝时代产品聚焦电力调频、数据中心、汽车低压供电三大应用领域:
电力调频领域:核心产品为超级电容+磷酸铁锂混合储能系统(如偏关项目58MW/0.5MWh超级电容+42MW/42MWh磷酸铁锂电池预制舱),瞄准新能源并网下电网调频需求。技术上拥有8大关键创新(如超级电容电位差异化、高耐压高密度粘结剂等),超级电容具备秒级响应、100万次以上循环寿命、-40~65℃宽温域特性,混合系统可实现一次/二次调频理想性价比;资质上,超级电容单体/模组、电容管理系统均获GB/T标准检测报告及CNAS认证,项目获2024年度能源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优于传统火电机组调频(无设备寿命衰减)及单一锂电储能(减少50%充放电次数)。
数据中心领域:依托超级电容瞬态功率补偿能力,解决数据中心负荷波动导致的电能质量问题。超级电容能量效率高、内阻低,可快速平抑功率浪涌,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避免因电压波动造成的故障,填补传统电源响应滞后的短板。
汽车低压供电领域:提供超级电容启停电源及低压供电系统,解决传统铅酸电池低温性能差(-40℃可正常启动)、循环寿命短(100万次寿命,基本免维护)的痛点,且具备主备冗余功能,保障新能源汽车低压系统供电安全,可靠性远超传统电源。
赵永锋,男,1982年3月生,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现任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河南钠锂优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多氟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作多年,熟悉化工、材料、电池、汽车及后市场领域。
深耕新能源领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砂状冰晶石、高分子冰晶石、粒状冰晶石、无水氟化铝、六氟磷酸锂等一系列国家重点新产品,其中冰晶石销量连续十二年稳居全国前列、无水氟化铝销量连续八年稳居全国前列,冰晶石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无水氟化铝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制定了50余项国家标准和2项ISO国际标准。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共有六氟磷酸锂、动力锂离子电池、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等10余项重点项目建设。共申请专利141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授权专利79项。这些专利成果,80%以上已在工业生产线上得到了应用,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碳酸锂等不同维度的产销量、价格走势、市场规律等内容的分析,反映出新能源行业在创新道路上的突破以及技术革新。同时,作为行业龙头的多氟多在创新道路上的发展与规划。
江辉,湖南宁乡人,中国党员,武汉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中科院化学所博士,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和九州大学双博士后,2011年加入ATL,2014年转CATL。2016年CATL离职后历任:桑顿新能源总工程师,雄韬电源EV事业部总经理兼锂电技术总工,恒大新能源兼任固态中心、LFP中心、HEV中心总经理,重庆紫建电子CTO,2023年7月加盟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科技部在库评审专家,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评审专家,武汉市科技局专家库在库专家,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作为项目负责人,曾获2016年度湘潭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入选“武汉英才”,获得“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随着车用(EV)和储能(ESS)动力电芯瓦时(Wh)售价进入二字头(0.2+元/Wh),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一片哀嚎,昔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能源产业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全行业内卷状态,作为锂电四大主材的隔膜,也首当其冲的面临降本增效的巨大压力。本报告以作者在新能源和材料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从增加干法隔膜的技术附加值角度,试图从提高能量密度,提高安全性,匹配整车智能化三个角度,抛砖引玉的做一些技术创新路径的分享。
韩翠平,深圳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优青,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年度榜单、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新锐科学家;主要从事高安全储能材料方向研究,迄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用9500余次,包括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Energy Environ. Sci.、Joule等期刊。担任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Rare Metals、Energy Reviews等期刊青年编委;获聘为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化委员会电池及相关材料领域委员会等。
水系锌离子电池具有本征安全和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在高安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锌离子电池在电极与电解质的固-液两相界面处易形成高活性反应微环境,导致枝晶、腐蚀、析氢、钝化等多重副反应交织共生。报告人围绕高安全、低成本锌离子电池体系构建中的界面失效与调控难题,从负极、电解质、隔膜多维度开展系统性研究,揭示了放电深度(DOD)主导的锌负极失效模式切换规律,将负极失效划分为极化区、短路区和过渡区,发明了基于溶剂化结构的动态界面调控策略,为高稳定锌负极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发明锌负极诱导的原位聚合界面构筑策略,突破凝胶电解质与锌负极界面滑移的技术瓶颈;发明了低成本热压法的MOF/纤维素复合隔膜材料,提出MOF含氮位点动态配位缓冲机制,通过构建“高浓度成核-低浓度生长”双阶段电沉积动力学模型,成功实现锌离子通量的空间再分布调控,有效抑制了界面锌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问题。
王晓旭,深势科技/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智能研发副总裁,负责材料与工艺设计方向,北京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在公司的研究方向主要为AI for Science新研究范式下利用AI及多尺度计算理性研发设计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电池、催化化工、光伏等),电池BDA(Battery Design Automation;电池设计自动化)研发与实践平台-Piloteye负责人,相关学术成果发表JACS、AM、AEM、AFM、JMCA、CEJ等SCI论文30余篇。承担/参与科技部、工信部等重点国家专项和企业研发项目十多项。第一届中国化工学会化工大数据与智能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北京市计算中心,负责新材料计算平台设计、新材料高通量筛选和机器学习优化等工作;以第一责任人获得研发成果获得数博会领先科技成果奖-“新技术”奖、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中国大数据与智能计算技术“创新奖”等行业奖多项。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进入新能源锂电行业17年,从设备开发到电池材料、工艺研发,再到近期的AI4S,不断学习和积累,深耕能源行业材料研发。
2008.09——2012.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师
主要项目:
1、参与动力电池自动生产线除湿环境规划与建设;
2、参与电池相关工艺设备研发设计;
3、参与第一条动力电池自动生产线电气控制设计与调试;
2012.02——至今 深圳市科晶智达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主要项目:
1、主导参与锂电全工艺段科研设备研发与生产;
2、主导参与公司产品研发方向调研与规划;
3、主导参与新能源方向科研实验室整体规划与建设;
4、参与新能源方向产品规划:固态电池、燃料电池、钙钛矿光伏电池;
5、参与新能源行业AI智能实验室规划与设计。
AI赋能能源材料研发的热潮来袭,该报告和大家一起探讨AI+能源材料高通量研发平台建设框架、关键技术、实施细则、以及参考案例。深圳科晶近10年来致力于研发AI+能源材料与器件的高通量实验装备,陆续推出了电解液高通量制备与测试平台,纽扣电池高通量制备与测试平台,固态电解质高通量制备与测试平台、钙钛矿光伏电池材料快筛平台等解决方案,为能源材料AI高通量数据获取奠定了实验平台的基础,进一步通过全面的数据化打通了软硬件,为新能源行业科研的AI化赋能。
潘郑泽,现任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领域相关研究10余年,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SCI文章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含PCT专利1 项),授权2项。
报告将系统梳理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内容包括电解铜箔作为传统负极集流体的基础地位与制备工艺。随后,重点聚焦于为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而产生的新体系(如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及固态电池)对集流体提出的全新挑战与要求。报告将深入分析针对硅材料体积膨胀、锂枝晶抑制以及固-固界面等关键问题所衍生的新型集流体技术(如三维多孔集流体及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揭示集流体创新对推动下一代电池技术演进的关键作用。


报名参会
扫码报名参会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2025第五届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