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抱着AI毛绒熊期待着睡前故事
当独居青年对着智能宠物倾诉心事
当子女通过陪伴机器人远程关怀老人
--AI 玩具早已跳出 “儿童专属” 标签
成为承载情感需求的 To C 产品新载体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福布斯2024全球最佳创投人)在 9月12日外滩大会上的判断直指核心:“To C 产品的终极竞争力是用户留存,就像小红书靠内容留存构建生态,AI 时代不缺新鲜功能,缺的是能让用户长期依赖的价值”,而AI玩具的爆发,正始于对 “情感交互” 这一留存关键的深度挖掘。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右一):投资AI项目,要看用户留存率
来源:外滩大会官网
2025年被视为AI玩具元年。轻量化模型技术的突破,推动了 “毛绒玩具+AI对话”产品的快速规模化落地。据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AI玩具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量级,2025-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50%。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AI玩具的线上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400%。

AI玩具市场规模全球与中国数据图
来源: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
行业洞察:
AI玩具从“功能化”向“情感化”跃迁

与传统玩具相比,AI玩具的最大变革在于从被动娱乐转向主动交互。AI 玩具已形成三大价格带与功能分层:
入门级(<300元):以AI毛绒玩具和挂件为主,具备基础语音对话能力,依托云端大模型实现低成本互动;
中端(300-1000元):增加屏幕和多传感器,支持表情识别与多模态交互,主打教育陪伴场景;
高端(>1000元):拟人化机器人或智能宠物,具备情感识别与长期记忆功能。

价格带划分与功能侧重图
来源: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
消费人群的泛化重构了市场边界。AI玩具的目标用户已从儿童扩展至Z世代青年、独居成年人和老年人,形成全年龄陪伴经济新赛道。
Fuzozo(芙崽)是情感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其 AI 毛绒挂件聚焦 Z 世代陪伴需求,没有堆砌复杂硬件,而是聚焦 “轻量化情感交互”:通过 MEM 多情感模型捕捉用户语气中的情绪波动,用 “模拟人类思考节奏的延迟反应” 避免机械感,还能记住用户提及的关键信息(如 “记得我家猫叫糯米”),下次交互时主动回应。这种 “懂细节、有温度” 的设计,让芙崽在 618 预售中 10 分钟销量破千单。印证“情感价值决定用户留存”观点 -- 用户买单的是“能共情的伙伴”。

芙崽交互演示动图
来源:bilibili
技术架构:
端云协同与多模态交互成核心突破点

AI玩具的技术支撑体系正在快速成熟,其核心可分为软件层与硬件层两大板块。
软件层以大模型为核心,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情感计算与内容生成。2025年,轻量化模型的突破使得端侧部署成本大幅降低,DeepSeek等开源模型助力中小厂商快速入场。
硬件层则聚焦于传感器融合与低功耗通信。多麦克风阵列、生物传感器、触觉反馈模块等硬件创新,让AI玩具能够更精准地感知用户状态与环境变化。
端云协同是实现AI功能最优解。端侧负责即时响应,云端处理复杂计算,未来1-2年这一架构仍将主导市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确保情感交互的“实时性”,保障体验流畅度以提升留存,是AI玩具这种To C产品的核心需求之一。

云边端架构示意图
来源:百度
多模态交互成为下一代竞争焦点。单一语音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语音 + 视觉 + 触觉的融合交互将是未来 3-5 年的主流方向。通过触觉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实现 “轻拍安慰”“夜间模式” 等细节功能,实现“沉浸式情感体验”,才能让用户能感知到更多体验细节。
深圳优势:
硬件供应链与快速迭代能力全球领先

深圳AI玩具产业链涵盖芯片、模组、方案、品牌全环节,在成为AI玩具产业的创新引擎之路上具备三大优势:
硬件供应链成熟度全球罕见。从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产品研发到量产周期可缩短至3-6个月。
技术集成能力强。深圳企业擅长将大模型、语音交互、硬件设计快速整合,华强北的“集成创新”模式在AI玩具领域得到延续。
政策支持与创新氛围浓厚。2025年4月,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成立大湾区AI专业委员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跃然创新(Havivi)是深圳AI玩具领域的标杆,于2021年成立于前海深港合作区。其核心产品BubblePal是采用绑带式设计的智能挂件玩具,可适配任意毛绒玩具,搭载自研情绪模型,支持多语言对话、故事共创与长期记忆功能,累计销量突破25万台。CocoMate系列为搭载AI交互模块的毛绒玩具,形态上包括首发奥特曼联名款及原创玩具熊IP“泡泡”,搭载全球首款端到端语音模型,响应速度低于800毫秒。

BubblePal交互演示动图
来源:bilibili

CocoMate交互演示动图
来源:bilibili
未来挑战:
情感深度与商业模式的双重考验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AI玩具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情感交互深度不足是最大痛点。当前产品多停留在“问答式对话”,真正能理解用户情绪并给予恰当反馈的产品寥寥无几。这暴露出 AI 玩具在 “情感记忆” 与 “个性化交互” 上的短板;
文化适配与合规成本是企业出海的最大障碍。海外市场对数据隐私要求严格,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实现精准交互,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难题,也是影响海外用户留存的关键因素;
订阅付费制尚未跑通。云端模型调用成本高企,而用户对持续付费接受度低,导致“硬件+服务”模式难以普及。

AI玩具商业模式演示图
来源: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
日本市场探索出部分可行路径:Groove X 公司的 LOVOT 陪伴机器人是典型案例。其采用“初始购买 + 月度订阅” 模式,用户需额外支付订阅费。订阅服务核心覆盖:软件与情感交互升级、维修保障、配套养护服务三个方面。该模式已被市场验证,LOVOT机器人以“本体售价29800元+订阅费880元/月”的价格,累计售出超1.6万台,长期占据日本陪伴机器人品类销量榜首;此外,LOVOT用户日均互动时常超过60分钟,42%的用户持续订阅超过三年,体现了较高的用户黏性,为订阅制落地提供了实践参考。

LOVOT交互场景动图
来源:bilibili
面对机遇与挑战,深圳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AI玩具发展路径,且始终围绕 “强化情感交互” 这一核心。
强化产业链协同是关键突破口。通过生态协同构建内容壁垒一样,打造 AI 玩具的 To C 产品生态;
突破核心技术是长远之计。需加大对端侧轻量化模型、多模态融合算法等领域的研发支持,争取在情感计算等前沿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构建标准体系是当务之急。行业应牵头制定AI玩具安全认证、隐私保护等行业标准,提升“深圳智造”的整体品质口碑。明确合规边界,消除用户顾虑,为留存打下信任基础,这是 To C 产品赢得用户长期认可的前提,也是 AI 玩具持续发展的保障。
结语

AI玩具关注长期记忆、自主学习、性格养成等能力,不仅是聚焦情感需求的 To C 产品新标杆,更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情感入口。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价格逐步下探、场景不断丰富,谁抓住 AI 玩具的情感交互核心,谁就能在这场新浪潮中再次引领时代,推动千亿赛道持续爆发。
获取《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完整版👇

请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AI玩具"
添加作者微信加入读者群 👇

实习研究员 Hozier
微信:Hozierch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