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推动 AR 眼镜技术的发展,解决碳化硅光波导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半导体在线11月7日在无锡联合举办“聚焦 AR 眼镜关键:碳化硅光波导技术研讨会”,欢迎参会、参展等合作。据《中国电子报》报道,9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在京组织开展AR眼镜-碳化硅材料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AR眼镜整机、光波导、微显示和碳化硅材料等领域的十余名行业组织和企业代表参加。各方深入交流了碳化硅在AR领域应用的场景需求、瓶颈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参加人员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坚持应用牵引,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供需适配,共同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统上,碳化硅(SiC)被视为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材料,以其在电源管理领域的高效性能而广为人知。然而,在AR眼镜这一新兴应用中,SiC正展现出意想不到的价值,特别是在衍射波导透镜的研发上。衍射波导是一种利用光栅结构引导和传播图像的显示技术,它能在保持大视场角的同时大幅减薄透镜厚度,使AR眼镜外观更接近普通眼镜。SiC在这一环节的优势在于其高达2.6–2.7的折射率,较传统玻璃或树脂材料(1.8–2.0)提升近50%。这意味着,在同样视场角条件下,SiC波导镜片可以设计得更薄、更简洁:单层镜片即可实现70°–80°的超大视场角,厚度仅0.55mm,重量仅2.7g。这不仅从源头上减轻了佩戴负担,还有效解决了衍射光波导长期存在的“彩虹纹”问题,显著提升画面纯净度。根据维深信息wellsennXR数据,2025年二季度全球AR眼镜销量为15.1万台,同比增长40%,预计2025年销量将为85万台,同比增长70%。未来,伴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眼镜硬件的不断升级,AI+AR智能眼镜将进入高速发展期,2030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有望增长至8,000万副,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面对这样的蓝海机遇,国内多家碳化硅头部企业早已嗅到了先机,纷纷加快脚步布局AR眼镜领域,想要在这场新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2025年2月,天科合达与慕德微纳在徐州签署投资合同,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正式开启AR衍射光波导镜片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动AR行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2025年2月,晶盛机电、龙旗科技、XREAL与鲲游光电四家行业领军企业正式签署《AI/AR产业链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光学技术与新材料应用等关键领域资源,以2027年实现L4级智能眼镜技术突破为目标,驱动AI/AR产业链升级,并向全球产业伙伴发出协同创新倡议。SuperSiC浙江晶瑞将提供碳化硅衬底的产能、品质和成本的保障,光学级碳化硅晶片为AR眼镜的普及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25年4月,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广纳四维(广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碳化硅刻蚀衍射光波导产品的研发与量产。2025年7月,天岳先进与舜宇奥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公司的合作是将天岳先进的碳化硅衬底材料与舜宇光学的精密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深度结合,围绕12英寸光学技术,针对AI眼镜所需的碳化硅光波导镜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推进。2025年9月,三安光电董事长林志强在公司线上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在AI/AR眼镜领域,三安光电的MicroLED产品正与国内外终端厂商配合做方案优化,已从技术验证迈向小批量验证阶段。
针对碳化硅材料在AI/AR眼镜领域的应用,三安光电表示,碳化硅光学衬底产品与AI/AR眼镜领域的国内外终端厂商、光学元件厂商紧密合作,已向多家客户小批量交付,正在优化光学参数,未来AI/AR眼镜等领域的新应用将成为其碳化硅业务新的增长点。
当前,AR眼镜逐渐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轻量化、高性能已成为行业明确的发展方向。而碳化硅凭借高折射率、高热导率、高透光性、低损耗、高硬度等核心优势,能有效破解传统材料的性能瓶颈,为AR眼镜的技术升级与消费级普及提供关键支撑。未来,随着碳化硅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企业布局的不断深化,其必将成为AR眼镜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人机交互进入全新阶段。
来源:中国电子报、先进半导体晶体材料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立即报名SiC光波导技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