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监管方面的世界级优势,新加坡在将脑机接口(BCI)从实验室推向现实世界方面处于独特地位。”

脑机接口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恢复交流、改变康复方式以及实现数字参与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UNSPLASH
想象一下新加坡的未来:那些脑卒中后失去说话能力的人,仅凭意念就能向家人发送信息、有意义地参与工作,或者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
这一下一个前沿领域并非科幻。脑机接口(BCIs)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带来了恢复交流、改变康复方式以及实现数字参与的新可能。
脑机接口通过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数字指令来运作。虽然辅助交流和机器人康复等医疗应用常常是关注的焦点,但这项技术有朝一日可能会增强学习能力、支持心理健康,并为身体健全的人提升生产力。
从打字或滑动屏幕到与数字世界进行直接的、由意图驱动的互动,这一飞跃将具有变革意义,使脑机接口有望成为新加坡社会中平衡机会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本地脑机接口势头的迹象
尽管脑机接口在国际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新加坡的生态系统却十分活跃。
在南洋理工大学脑计算研究中心、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与各大医院的合作项目以及新加坡理工大学的创新中心等实验室中,跨学科的兴趣正日益浓厚。

南洋理工大学脑计算研究中心(CBCR) @NTU
当地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和初创企业正在脑卒中康复、青少年注意力训练以及老年人认知支持领域试点脑机接口(BCIs)技术。新加坡在生物医学研究、监管以及区域合作方面享有盛誉,这使其不仅在脑机接口技术的试验方面占据优势,还有能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大规模推广的解决方案。
技术与市场现状
如今的脑机接口系统主要分为三大类:
非侵入式可穿戴设备,如用于认知训练和康复的脑电图(EEG)头带及传感器。这类设备价格实惠且易于获取,在消费市场和临床市场正逐渐受到青睐。
部分侵入式设备,如植入式支架电极记录阵列(即stentrodes),其神经信号精度更高。目前,这些设备正处于研究阶段,用于运动功能恢复和沟通方面的测试。
完全侵入式植入物,例如Neuralink等公司所使用的微电极阵列。它们能为重度残疾人士提供精准控制,但同时也引发了复杂的临床和监管问题。

脑机接口系统类型 @Brain Communications
凭借高额的知名投资,中国和美国在脑机接口的专利、试点项目以及初步临床应用方面引领全球竞争,而新加坡的监管环境及其“门户”地位则为投资、合作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资金流向何处?脑机接口(BCI)的资金投入、早期押注及更广泛的行业影响
迄今为止,新加坡乃至全球大多数脑机接口初创企业的资金都来自风险投资、政府创新拨款以及大型科技合作项目。
早期的领军者往往集中在生物医学和辅助技术领域;然而,随着平台的成熟,我们可以期待制造业、物流、国防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行业投资者会寻求跨领域应用。
对于寻求早期押注机会的私募股权公司、企业和风险投资者而言,理想的选择可能是那些融合了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数据基础设施和实际应用部署的跨学科脑机接口平台。
除了医疗健康领域,前景广阔的应用领域可能包括工作场所安全(例如,对轮班工人的精神疲劳监测)、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子竞技、供应链与机器人控制,以及教育和技能培养中的强化学习。
新加坡的优势——其人才库、区域连通性和清晰的监管环境——使其成为未来以亚洲为重点的脑机接口投资的理想基地。本地风险投资家和家族办公室应考虑处于试点阶段的初创企业、学术衍生公司以及在医疗健康领域和可扩展的面向消费者或企业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方面的技术联盟。
政策问题与后续步骤
与任何突破性技术一样,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审慎处理隐私、安全以及弱势群体福祉等方面的问题。
新加坡在人工智能和健康科技方面值得信赖的框架可以提供基础,但还需要更广泛的跨行业参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试点项目以及公开的公众讨论,以塑造脑机接口在国家创新中的角色。
新加坡不应将脑机接口视为必然趋势,而应抓住机会,通过试点项目、合作伙伴关系和深思熟虑的投资来设定发展节奏。凭借其包容性的数字遗产和明智的监管,新加坡能够确保脑机接口起到支持而非分化个人和行业的作用。
在规划未来十年时,或许最有意义的遗产并非是各种电子产品,而是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利用技术、释放自身全部潜力的新机会。
作者是奥古斯特全球伙伴公司(August Global Partners, AGP)的创始合伙人。文中观点仅代表其个人。其评论借鉴了AGP在医疗健康与投资交叉领域的前沿工作见解。
*本文翻译自10月11日发表在《The Business Times》的《From AI nation to brainpower hub: How Singapore can fuel th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leap》一文,配图来自原文或网络。本文仅用作资讯分享,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脑机接口行业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