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气象数据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14万个应用场景。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全面保障百姓生活,花粉过敏预报、高温预警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百姓欢迎。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已覆盖全国。“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低空经济观察」从发布会获悉,围绕新质生产力保稳,开发巨灾保险、天气衍生品、气候投融资等绿色和普惠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有力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在气象数据要素发展方面,启动了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工作,目前,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制度基本建成,上海、广东、广西、贵州、湖北等地先行先试,探索众创利用、授权运营、数证管理、数商培育和跨境流通,畅通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路径。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数据局共同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围绕气象数据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丰富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
关于气象如何服务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会上介绍,气象因素是威胁低空飞行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空风、能见度、雷电还有强对流天气等都将对低空飞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空域划分、航线设计也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和气候条件分析等气象保障服务。
“十四五”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推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针对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和低空物流、交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在低空标准设计、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了新型服务模式。加快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科技创新,研发了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为低空经济多种场景提供精细风场、能见度等气象服务,保障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安全运行。加强立法对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的支撑作用,广州、深圳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试点工作,比如,上海打造“陆家嘴一江两岸”泛在感知气象观测网;成都和南昌率先建立了低空气象台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粤港澳气象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入地方政府低空经济发展。充分挖掘气象数据价值,“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跑起来”示范场景,应用场景覆盖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低空经济的场景和领域。
据「低空经济观察」了解,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制定出台发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构建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