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形机器人专利TOP 10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5-07-02 18:50

详细会议介绍参看往期文章:(点击蓝字跳转)

一文看懂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IRCTC)全景!专家报告、学术征文、青年交流全揭晓!

展览展示|抢位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高曝光商务合作虚位以待,共赴解锁新机遇

9大期刊联合征文|投稿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年底正刊发表!




专利申请情况是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中国已申请超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

其中,高校院所是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的中坚力量,占比达29%,仅次于各类企业(59%)。

人形机器人专利机构属性分布

对13718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进行系统梳理后可见,中国在该领域的高校力量高度集中。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别为:

这些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技术深耕上也颇具历史沉淀。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早在2000年前后即已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专利技术涵盖关节驱动、步态控制、视觉识别、环境感知、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模块。

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Top10高校

1998 年,清华大学设立机器人研究重大项目,类人机器人项目正式启动。2002 年,清华大学研制出具有 32 个自由度的仿人机器人 THBIP-I,这是我国首个具备完整仿人结构的自主机器人系统。清华大学人形机器人足球队成立于2004年,长期参与RoboCup赛事并多次获奖。

TH-MOS机器人足球队在2023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夺得亚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目前,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企中有多个孵化于清华大学,如星动纪元加速进化千寻智能零次方机器人等,在融资和市场关注度上位于前列。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可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当时学校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目前,哈工大孵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乐聚机器人等。

北京理工大学在2000年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仅用两年便完成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其学科性企业“理工华汇”长期致力于人形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研发。如今,经过25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研发,理工华汇已推出八代人形机器人。
图片
汇童机器人研发历程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2002年建设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并选择从一台会“踢球”的小型仿人机器人起步,踏上了一条从原型探索到系统能力构建的进化之路。浙江大学孵化了多个机器人研发企业,如云深处科技慧相科技等。

图片

浙江大学人形机器人研发历程

区域分布上,前十高校全部来自中国东部或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鲜有高校入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地集聚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科研主力军。这一方面得益于发达地区的资金与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源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均衡分布。

从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在近十年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其中,2016年成为重要的“拐点”年份,清华大学当年单年申请量高达44件,远超其他高校。此后,北京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开始在年度申请量上加速追赶,并多次在2020至2024年间跃居前列。

Top10高校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年度趋势

“国际专利分类”来看,中国高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布局呈现出“以作业与运输为核心、智能感知与机械工程并重、应用场景逐步探索”的格局。

Top10高校人形机器人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B类(作业与运输)专利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说明高校普遍聚焦于机器人关节驱动、运动控制等底层执行系统;G类(物理)与F类(机械工程)紧随其后,代表感知系统、控制算法与结构设计等智能与工程能力的双轮驱动;A类(人类生活必需)虽数量较少,但体现了人形机器人向养老陪护、家庭服务等实际应用场景的延伸尝试。

不同高校也形成各自技术侧重:清华大学布局最为全面,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工大在感知与控制方向优势突出,浙江系高校则在结构工程与系统集成方面表现活跃。整体来看,中国高校正从技术支撑向多维突破迈进,逐步构建出具备工程可实现性和应用潜力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

结语:

专利数据是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当前,中国高校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专利输出,不仅是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基石。随着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平台技术和应用场景日趋明朗,高校有望进一步成为新技术转化的重要推手。

下一个关键阶段,将不仅仅是“专利之争”,更是“场景之战”“生态之争”。谁能将纸面技术变为车间工人、养老助手或物流骨干,谁就将占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制高点。

文章来源: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

如需咨询商务合作、宣传推广、转载开白等事宜,请联系:18355423366 (微信同号)对接。


END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亮点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谁领风骚看榜单
孙立宁院士: 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打响机器人概念股退市第一枪的为什么是它?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1期(总第223期)
董凯处长: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研判
北京工业大学石照耀教授:《灵动之枢: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节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仿生机器人技术新突破:向松鼠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越疆科技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科技革命下的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
看点: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打通迎机遇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看点:喜忧参半,洗牌加剧
一文说透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
人形机器人炙热之下,突进与阻力的较量
谁是最靓的仔?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中报看点
53家机器人上市企业财报半年报下载(附PDF)
对话清华大学赵明国: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我们需要的是信心和创新!
2023年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公布!9所985光头!西交华科前三!(附全名单)
史无前例!美国工程师与ChatGPT4合作设计人工智能芯片
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新版《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
人口不足20万!丹麦小镇欧登塞如何成为全球机器人中心?
“商业化元年”开启,人形机器人再添实力新玩家
瑞士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人造肌肉,更轻巧、更安全、更坚固!
欧盟终止亚马逊并购iRobot,昔日扫地机器人巨头何去何从
肌肉组织驱动的双足机器人问世,生物混合机器人突破性进展!
专业人士浅谈机器人即服务模式——自动化的未来
院士报告|潘云鹤: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院士谈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院士谈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西木科技拓宽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角度
院士谈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驱动模型
院士谈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屏幕走进现实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机器人 高校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