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蛋糕诱人,但小心别踩进这些投资陷阱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各地政府、资本和企业的推波助澜下,迅速站上风口。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到2035年更可能攀升至3.5万亿元。
面对这片万亿级蓝海,许多投资者蜂拥而至,却不知行业表面繁荣下暗礁遍布。

伪需求丛生:这些场景可能是投资陷阱
1. 盲目基建的虚火
当前,全国各地低空基建正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仅广州就计划到2026年建设1200个起降点,深圳已建成250个;浙江某市一个区甚至宣布投资20.5亿元建设全域低空新基建一期项目。
但在这股建设热潮背后,却是市场需求不足的严峻现实。数据显示,全国工业级无人机实际使用率不足40%,部分低空经济产业园空置率高达60% 以上。
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是,许多地方的低空基建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支撑,沦为政绩工程。例如,某地理信息产业园曾规划500条无人机航线,但实际开通的常态化物流航线仅有12条,超80%起降点日均起降次数不足1次。
2. 场景应用的泡沫
低空经济领域催生了许多看似前景广阔、实则缺乏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投资者需仔细甄别:
荒诞场景:无锡某小笼包企业注册无人机公司,宣称要用无人机配送包子以"提升新鲜度感知",实际飞行测试3次后因成本过高放弃。
超前规划:某景区规划"水陆空立体文旅",但该景区2024年游客量仅80万人次,日均载客需求不足100人,却规划兼容载人飞艇泊位。
有价无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即使技术成熟,单次城市内飞行的价格可能仍在千元以上,跨城则需数千元,能否形成足够的付费用户群存在疑问。
3. 技术未熟的先跑
低空经济领域存在大量"技术空转"现象——部分初创企业在尚未突破续航、安全、导航等关键技术前提下就高举"平台化"、"国产eVTOL龙头"等旗帜。
截至2025年7月,全国尚无任何eVTOL机型取得适航证,仅有少数企业进入型号合格审定阶段。这意味着,相关企业离商业化运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厂商在技术未成熟的情况下就签下订单。例如,某厂商在珠海航展签下200架eVTOL订单,但适航证下发需3~5年,买家实为地方政府,飞机最终只能存放仓库"待政策"。

过高门槛隐现:这些障碍不容忽视
1. 监管与安全的挑战
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激增,"黑飞"现象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2025年6月,杭州萧山警方通报了浙江省首例涉及无人机"黑飞"的刑事案件,牵出一条横跨全国20多个省份70多个城市的非法"解禁"产业链。
安全事故也在频频敲响警钟。2025年5月,江苏苏州吴中区一景区发生观光直升机坠落事件,造成4名机上人员受伤,1名地面游客死亡。调查发现,运营公司没有取得运行合格证,却超范围、超资质、超能力运行。
监管缺位使得行业风险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低空空域管理存在"九龙治空"局面,权责不清、协同乏力。飞行计划审批路径繁复、空域划设动态性不足,使常态化运营面临挑战。
2. 基础设施的缺口
低空经济的大规模商业化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但现状却不容乐观:
通用机场不足:截至2024年底,全国通用机场数量仅451个,多数集中在西部或偏远地区,与eVTOL的城市运营需求并不匹配。
空域管理滞后:民航局数据显示,全国低空监视基站覆盖率仅35%,深圳试点区域的无人机事故率仍达0.5次/万架次,安全性存在隐忧。
系统互联不畅:UOM平台和厂商设置的禁飞范围并不完全一致,导致飞手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
3. 人才培训的乱象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但也导致培训市场失序。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目前登记在册的无人机培训机构已超过2600家。
部分培训机构以"25天包就业"等诱人口号招揽学员,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就业保障。更有甚者,在合同中暗藏规避责任的条款,导致学员维权举步维艰。
行业迅猛发展还带来飞行员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通航公司存在"学30个小时就能开飞机"的现象,远远达不到"商业驾驶员执照需500小时飞行经历"的硬性标准。

投资避坑:聚焦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面对低空经济的投资热潮,投资者应保持清醒头脑,聚焦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领域:
1. 关注已经验证的细分市场
近期的真实收益机会集中在已经跑通商业模式的无人机服务和部分低依赖度的B2B应用,比如:
农业植保: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传统人工的数十倍,市场需求稳定;
电力巡检:在基础设施巡检场景中,低空技术可大幅缩短响应时间;
应急救援:云南怒江州试点无人机配送药品替代80%山路运输,浙江安吉森林巡检系统减少火灾损失超2亿元/年。
2. 布局"卖铲人"型企业
在行业早期,投资于低空经济的"使能技术与基础设施"往往更为稳妥:
核心技术与部件:电池技术、无人机交通管理(UTM)软件、先进传感器、复合材料等;
智能管控系统:低空智能管控系统的研发企业,凭借技术壁垒成为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安全监测技术:电子围栏技术研发、AI动态监测系统等安全类项目吸引大量资本注入。
3. 把握分层投资节奏
低空经济的不同应用领域存在明显的成熟时间差,投资者可根据回报周期和风险容忍度进行分层布局:
近期:农业植保、巡检、医疗物流等技术成熟度高、法规相对明确的领域;
中期:零售配送、空中旅游等处于市场教育阶段的业务;
远期:城市空中交通等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
结语
低空经济确实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投资者需穿透概念泡沫,聚焦真实价值。在热潮中保持冷思考,警惕那些没有真实需求支撑的"伪场景"和尚未跨越技术、监管"过高门槛"的项目。
唯有回归商业本质,关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才能在低空经济的"空中盛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避免成为泡沫破灭时的牺牲品。
【资料来源参考】
1. 虎嗅网:《警惕低空经济一哄而上:当"万亿蓝海"遭遇"历史轮回"》
2. 中国新闻周刊:《机场的大敌,国家出手了》
3. 新浪财经:《智见丨低空经济"上新",如何拉满消费"适配感"?》
4. 南通市公安局官网:《"低空经济"是机遇还是骗局?》
5. 新华网:《管不住"黑飛" 低空何以騰飛》
6. 36氪:《千元票价与零适航证:低空"元年"的资本疑虑》
7. 中国青年网:《失序的无人机"飞手"培训市场亟待监管》
8. 中国报告大厅:《2025年低空經濟投資分析及發展趨勢》
9. 工人日报:《莫让"黑飞"折了低空经济的翅膀》
10. 同花顺财经:《低空经济:从"万亿蓝海"到"虚火隐忧"的冷思考》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