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经产业研究院为助力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了解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特重磅推出《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本报告由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对三元正极材料行业进行多年跟踪研究,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解读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场,深度挖掘行业潜在商机;科学运用研究模型,多维度对行业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后精心研究编制。
三元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用于储存和释放锂离子的关键电极材料,其化学组成以三种金属元素(通常为镍、钴、锰,或镍、钴、铝)为核心,通过与氧结合形成层状或其他晶体结构,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实现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从而完成电能的存储与释放。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连接矿产资源,为中游提供原材料;中游通过技术工艺生产正极材料;下游则将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当前,上游面临资源供应风险,中游产能过剩与技术升级并存,下游需求呈多元化增长,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影响,共同推动行业向高镍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2023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达65万吨,同比增长1.56%。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磷酸铁锂电池持续挤压下的平稳表现。尽管高镍化趋势带动高端产品需求增长,但整体市场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需求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与技术升级并行的阶段,企业更聚焦于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产品的研发与量产。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中国企业在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全球产能占比较高,且部分企业如容百科技在全球市占率领先,不过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日本和韩国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在高端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还重点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结合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总结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专业预判。帮助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竞争态势,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先行把握商机,正确制定投资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本报告数据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本司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获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
报告目录:
第1章 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相关介绍
1.1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分类及工艺流程
1.1.1锂电池正极材料分类
1.1.2三元正极材料的分类
1.1.3不同晶型三元正极材料
1.1.4三元材料原材料用量
1.2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分析
1.2.1锂电池产业链结构
1.2.2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
1.2.3三元正极材料上游分析
1.2.4三元正极材料中游分析
1.2.5三元正极材料下游分析
第2章 2020-2024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矿产资源分析
2.1锂资源
2.2锰资源
2.3钴资源
2.4镍资源
第3章 2020-2024年中国三元前驱体行业发展解析
3.1三元前驱体行业概述
3.1.1三元前驱体产品分类
3.1.2三元前驱体产业链
3.1.3三元前驱体发展特点
3.1.4三元前驱体面临挑战
3.2中国三元前驱体市场供需状况
3.2.1三元前驱体产能规模
3.2.2三元前驱体产量分析
3.2.3三元前驱体出货量
3.2.4三元前驱体市场规模
3.2.5三元前驱体市场结构
3.2.6三元前驱体进出口量
3.2.7三元前驱体价格走势
3.2.8三元前驱体需求前景
3.3中国三元前驱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3.3.1三元前驱体参与主体
3.3.2三元前驱体企业数量
3.3.3企业三元前驱体产能
3.3.4企业三元前驱体产量
3.3.5三元前驱体竞争格局
3.3.6三元前驱体供应格局
3.3.7三元前驱体订单状况
第4章 2020-2024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4.1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运行分析
4.1.1锂电正极材料发展阶段
4.1.2锂电正极材料产量分析
4.1.3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
4.1.4锂电正极材料出货结构
4.1.5锂电正极材料市场规模
4.1.6锂电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4.1.7锂电正极材料技术发展
4.2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发展概况
4.2.1三元正极材料发展历程
4.2.2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政策
4.2.3三元正极材料成本结构
4.2.4三元正极材料产能规划
4.2.5三元和磷酸铁锂材料对比
4.3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供需状况
4.3.1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分布
4.3.2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产量
4.3.3三元正极材料出货规模
4.3.4三元正极材料出货结构
4.3.5三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
4.3.6三元正极材料价格走势
4.3.7三元正极材料进出口量
4.3.8三元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4.4镍钴锰酸锂(NCM)材料市场运行分析
4.4.1全球NCM三元材料出货量
4.4.2NCM三元材料产品结构
4.4.3NCM三元材料市场规模
4.4.4NCM三元材料竞争格局
4.4.5NCM三元材料成本分析
4.4.6NCM三元材料发展趋势
4.5镍钴铝酸锂(NCA)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4.5.1NCA三元材料基本介绍
4.5.2NCA三元前驱体成本
4.5.3NCA前驱体竞争格局
4.5.4NCA三元材料需求预测
第5章 2020-2024年中国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展深度分析
5.1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5.1.1动力电池产量
5.1.2动力电池销量
5.1.3动力电池出货量
5.1.4动力电池装车量
5.1.5动力电池市场规模
5.1.6动力电池企业产能
5.1.7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5.1.8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
5.1.9电池系统能量密度
5.1.10动力电池市场预测
5.2中国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展状况
5.2.1三元锂电池行业政策
5.2.2不同三元锂电池比较
5.2.3三元锂电池成本构成
5.2.4三元锂电池应用现状
5.2.5三元动力电池产销量
5.2.6三元动力电池出货量
5.2.7三元动力电池企业布局
5.3中国NCM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展现状
5.3.1NCM三元电池能量密度
5.3.2NCM三元电池装机量
5.3.3NCM三元电池配套车型
5.3.4NCM三元电池车企需求
5.3.5NCM三元电池企业布局
5.3.6NCM三元电池竞争态势
5.4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对比分析
5.4.1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优缺点
5.4.2三元和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对比
5.4.3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对比
5.4.4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价格对比
5.4.5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厂商选择
5.4.6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应用对比
第6章 中国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相关技术研究
6.1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冶炼技术分析
6.1.1锂矿提锂技术现状
6.1.2盐湖提锂技术路线
6.1.3镍资源开采工艺介绍
6.1.4红土镍矿开采冶炼工艺
6.2三元前驱体制备工艺分析
6.2.1三元前驱体制备条件
6.2.2三元前驱体制备工艺
6.2.3前驱体制备工艺优缺点
6.2.4三元前驱体技术优势
6.3三元正极材料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6.3.1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
6.3.2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工艺
6.3.3三元正极材料技术发展
6.3.4高镍三元材料制备工艺
6.3.5NCM和NCA技术路线对比
6.4三元锂电池技术发展展望
6.4.1动力电池技术变革进程
6.4.2锂电池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6.4.3锂电池封装技术路线变革
6.4.4三元锂电池技术发展路线
6.4.5四元锂电池技术发展前景
第7章 中国三元正极材料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7.1 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2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4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7.5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
7.6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第8章 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投资分析
8.1中国三元前驱体投资效益分析
8.1.1三元前驱体生产成本
8.1.2三元前驱体投资效益
8.1.3前驱体企业投资现状
8.1.4三元前驱体行业壁垒
8.2中国三元正极材料投资建议
8.2.1三元材料产业链投资现状
8.2.2三元正极材料投资策略
8.2.3三元正极材料投资壁垒
8.3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投资机遇分析
8.3.1新能源汽车产业利好政策
8.3.2燃油车企布局新能源汽车
8.3.3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驱动
8.3.4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需求增长
8.3.5消费电子三元电池应用广泛
8.3.6储能领域三元电池需求增加
第9章 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9.1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发展前景分析
9.1.1三元正极材料发展方向
9.1.2三元正极材料发展机遇
9.1.3三元正极材料未来展望
9.1.4三元正极材料高镍化预测
9.2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发展趋势分析
9.2.1三元前驱体行业发展趋势
9.2.2三元正极材料发展趋势
9.2.3三元与磷酸铁锂共存趋势
9.2.4三元正极材料高镍化趋势
9.3 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预测分析
9.3.1 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9.3.2 2025-203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华
经
情
报
网
www.huaon.com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链地图、专精特新申报及市场地位证明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