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Daily”10月14日北京报道
10月13日,香港联交所披露易页面更新,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601127.SH)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这意味着,这家以问界系列车型声名鹊起的车企,即将叩开港股大门,成为国内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然而,在其向香港资本市场递交的最终“答卷”——聆讯后资料集中,两个核心数据的鲜明对比,勾勒出赛力斯当前战略的复杂图景:一个是对合作伙伴华为空前强调的“61次”,另一个是自身研发投入占比仅“4.7%”的现实。
01 “华为”权重飙升
与初版招股书相比,赛力斯在580页聆讯后资料集里的叙事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华为”二字的出现频率从最初的10次,激增至61次。
这并非无意识的文字堆砌。

在上市前夕,赛力斯正试图向潜在投资者最大限度地强化其与华为的深度绑定。资料集中,赛力斯毫不避讳地将问界汽车的成功归因于此,直言“问界汽车的成功助推业务显著增长且盈利能力提升”,而“与华为的合作是问界汽车成功的重要推动因素”。
这种心态转变的背景,是华为“鸿蒙智行”联盟的快速扩张。从最初的问界,到智界、享界,再到今年4月与上汽集团宣布合作的“尚界”,华为的“界”字辈家族在两年内已从一变四,再扩至五。
尽管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坦言“没有那么多资源”,但“朋友圈”的扩大已成事实。对于赛力斯而言,在华为合作方不再唯一的局面下,向资本市场重申并巩固自身“首发”和“核心”的地位,已成为IPO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02 研发投入“短板”:4.7%的占比与同行的差距
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的同时,赛力斯自身的“内功”修炼情况如何?
聆讯后资料集披露的研发开支数据,揭示了另一面。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赛力斯的研发开支分别约为13.14亿元、16.97亿元及55.86亿元。
截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为28.27亿元和29.30亿元。尽管绝对值在2024年随营收暴增而大幅提升,但其研发费用与收入的占比,仅从2022年的3.9%缓慢爬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7%。

这一数字在以技术为驱动力的新能源赛道中,并不突出。
作为对比,近期同样在筹备IPO的岚图汽车,其2024年研发开支占比已超过10%;行业龙头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占比约为7%;以“技术宅”著称的小鹏汽车,该比例更是常年维持在15%以上。
赛力斯4.7%的投入,尚不足岚图的一半。
尽管赛力斯在资料集中承诺,未来研发费用还将继续大幅增加,以利用最新技术推出新车型。但就目前而言,其研发投入强度与行业头部玩家之间,已然存在一道肉眼可见的鸿沟。
03 双重叙事下的赛力斯:估值靠伙伴,未来看自己?
一边是竭力向资本市场讲述的“华为故事”,以此作为当下销量和盈利的压舱石;另一边是自身研发投入占比偏低,长期技术护城河尚待构建的现实。赛力斯正带着这种双重叙事,走向港股市场的定价台。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估值命题。是应该为赛力斯背靠华为这棵大树所带来的确定性支付溢价,还是应该警惕其在核心技术上投入不足可能埋下的长远隐患?
赛力斯在资料集中明确表示,与华为的合作是“重要推动因素”,但并未言明是“唯一因素”。当问界系列的成功将赛力斯推向聚光灯下,港股IPO将成为其一次价值重估的关键契机。
市场最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将取决于投资者更看重华为赋能的当下,还是赛力斯独立行走的技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