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要点纵航 Subscribe for More



背景
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航空领域的电动化革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新型中短途空中交通工具,凭借电动零排放、高安全性及高性能等优势,成为全球航空业的研究热点。eVTOL的核心优势在于无需传统跑道即可实现垂直起降,且能通过倾转旋翼等结构完成悬停与平飞的无缝过渡,在城市交通、应急救援等场景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在eVTOL研发过程中,精准掌握其空气动力学特性是构型设计、制造优化及性能提升的关键。然而,eVTOL的气动特性受倾转旋翼角度、多旋翼耦合效应、复杂工况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测试方法难以全面捕捉其动态性能。因此,建立一套针对eVTOL的高效气动性能试验体系,成为推动该领域技术突破的重要支撑。

当前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有飞行器气动性能测试技术主要源于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及传统无人机的试验方法,在适配eVTOL时存在显著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工况覆盖不全面
传统飞行器测试多针对单一飞行状态(如直升机的悬停、固定翼的巡航),而eVTOL需经历起飞、倾转过渡、巡航、降落等多工况连续转换。例如,倾转过渡阶段旋翼角度从90°(垂直升力)逐步调整至0°(水平推力),此过程中气流场呈现强非线性特征,传统测试系统无法模拟这一动态过程。以直升机风洞试验为例,其旋翼角度固定,无法复现eVTOL在倾转时的气动力耦合效应,导致测试数据与实际飞行偏差较大。
2. 多部件协同控制不足
eVTOL通常配备倾转旋翼、升降舵、方向舵等多操控部件,各部件的参数匹配直接影响气动性能。传统测试系统多采用单一部件独立控制模式,例如仅调节旋翼转速而固定舵面角度,无法模拟多部件联动时的复杂气动响应。例如,在巡航工况下,倾转旋翼角度与升降方向舵角度的协同作用对飞行稳定性至关重要,而现有技术难以实现这类多参数同步调控。
3. 数据采集与分析割裂
传统测试中,控制指令发送、状态参数采集与气动性能分析往往分步进行,导致数据时效性差。例如,直升机试验中需先完成一轮测试后导出数据,再调整参数进行下一轮,无法实时根据数据反馈优化试验方案。对于eVTOL而言,倾转过渡等工况的动态特性转瞬即逝,滞后的数据分析可能错过关键气动特征,导致试验效率低下且数据完整性不足。
4. 系统集成度低
现有测试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兼容性差,例如风洞控制系统、飞行器模型控制器与数据采集装置往往来自不同厂商,通信协议不统一。传统系统中控制装置、流场控制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缺乏协同联动,导致参数调节延迟(如风速、攻角调整响应滞后于旋翼角度变化),进而影响测试精度。例如,当eVTOL模型攻角调整至预设值时,风洞风速尚未稳定,此时采集的气动力数据存在较大误差。
5. 动态工况转换效率低下
eVTOL的多工况转换需频繁调整攻角、侧滑角等参数,传统测试中每次转换均需停风、重新校准,导致试验周期冗长。例如,从起飞工况切换至巡航工况时,若攻角从5°调整至10°,传统流程需停风后手动调整模型姿态,再重启风洞,单工况转换耗时可达30分钟以上,而eVTOL的完整测试需覆盖数十种工况组合,整体效率极低。

本文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本方案提出一套涵盖试验方法、装置及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多工况动态模拟、多部件协同控制、实时数据闭环分析,实现eVTOL气动性能的高效精准测试。
3.1
试验方法设计
本方案的核心思路是将eVTOL模型置于可控流场中,通过动态调控关键参数模拟全工况飞行,并实时采集分析气动数据。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关键步骤:

图1 飞行器气动性能的
试验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1. 控制指令接收与解析
试验系统接收包含工况标识及对应参数的控制指令,其中工况标识涵盖起飞、降落、倾转过渡、巡航(如图1中S1)。以倾转过渡工况为例,指令中需明确倾转旋翼的角度序列(如从90°以1°/s的速率降至0°),并关联升降舵面角度(如图2中11-14号襟翼舵机)等协同参数。控制指令通过串口或CAN总线传输至飞行器模型的飞控计算机(如图3中飞控计算机与指令发送PC的连接),确保参数传递的实时性。

图2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风洞试验模型示意图

图3 一种风洞试验测控系统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2. 设备运行参数动态调整
飞控计算机根据控制指令,同步调节模型的关键参数(如图1中S2):
倾转旋翼角度:通过内四电机(2、3、6、7号)的舵机控制,实现0°-90°连续可调;
舵面角度:调节升降方向舵(9、10号)及襟翼舵机(11-14号),范围覆盖-30°至30°;
旋翼转速:独立控制外四电机(1、4、5、8号)与内四电机的转速,实现推力精准调控。
例如,在起飞工况下,控制指令将倾转旋翼固定为90°,同时调节升降方向舵至5°以抵消机身俯仰力矩,确保垂直升力稳定。
3. 状态参数实时采集
通过集成于模型的传感器与外部设备,采集流场中的状态参数(如图1中S3),包括:
气动力数据:六分量全机天平(测量整机受力)与旋翼天平(测量单个旋翼受力);
姿态参数:俯仰角、滚转角、偏航角(通过陀螺仪采集);
环境参数:流场风速、攻角、侧滑角(由风洞控制系统提供)。
数据通过CAN总线传输至数据采集PC(如图3),采样频率达1kHz,确保捕捉倾转过渡等动态过程的细节。
3.2
系统架构与关键装置
本方案的试验系统由流场系统、飞行器模型、控制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四大模块组成,架构如图4所示,各模块功能如下:

图4 风洞测试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1. 流场系统
提供可控气流环境,包括风洞本体及流场控制装置。风洞可模拟0-100m/s的风速,流场控制装置通过调节风洞风扇转速实现风速闭环控制(精度±0.5m/s)。此外,系统支持攻角(-10°至20°)与侧滑角(-15°至15°)的电动调节,调节响应时间小于2s,满足动态工况转换需求。
2. 飞行器模型
采用eVTOL缩比模型(如图2),关键参数如下:
动力系统:8台动力电机(1-8号),其中内四电机(2、3、6、7)为倾转旋翼,外四电机(1、4、5、8)为固定旋翼;
操控系统:4台襟翼舵机(11-14)、2台升降方向舵舵机(9、10),支持舵面角度±30°调节;
传感系统:集成六分量全机天平(机身中部)、4台旋翼天平(对应内四电机),实时测量气动力与力矩。
3. 控制装置
包括指令发送PC与飞控计算机(如图5),核心功能为:

图5 调速齿轮组与外啮合齿轮泵的配合示意图
指令生成:基于预设自定义规则(如Excel宏定义),根据工况标识自动生成控制指令。例如,倾转过渡工况标识对应旋翼角度序列、舵面角度及风速参数的组合指令;
工况切换逻辑:如图6所示,当新工况与当前工况的攻角/侧滑角相同时(如均为5°攻角、0°侧滑角),直接发送新指令;若存在差异,则先发送停风指令,待模型姿态调整到位后再启动测试,减少无效等待时间。

图6 飞行器气动性能的
测试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
4. 数据采集与分析装置
由数据采集PC、参数监控PC及分析模块组成(如图7):

图7 一种eVTOL风洞测试系统的
具体架构示意图
数据采集:通过CAN总线实时接收天平数据(如图8中信号调理器处理流程)、姿态参数及环境参数,采样频率1kHz,存储格式兼容后续气动分析;
实时监控:参数监控PC通过网线连接飞控计算机,实时显示旋翼角度、舵面位置、气动力等关键参数(如图3),确保试验过程符合预期;
性能分析:基于采集数据计算气动力增量(如公式ΔCi=Ci有动力-Ci无动力-Ci旋),分析旋翼间耦合效应(如内四电机2对电机3的气动力影响)及机体对旋翼的干扰(如图9分析流程)。

图8 一种天平数据采集流程示意图

图9 一种分析飞行器气动性能的
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3.3
关键技术创新
1. 多工况动态模拟技术
针对eVTOL全工况测试需求,设计了基于工况标识的动态控制策略。如图10所示,试验流程涵盖工况序列执行、参数匹配判断及动态调整:

图10 一种风洞测试流程示意图
起飞工况:控制内四电机(2、3、6、7)保持90°倾转角,调节外四电机(1、4、5、8)转速实现垂直升力平衡,同时通过升降方向舵(9、10)抑制机身摆动;
倾转过渡工况:按预设角度序列(如90°→60°→30°→0°)调节内四电机倾转角,同步采集不同角度下的气动力数据,捕捉旋翼与机翼间的气流干扰;
巡航工况:固定内四电机0°倾转角,通过襟翼舵机(11-14)调整升力系数,维持平飞姿态。
2. 多参数协同控制算法
通过自定义规则(如图11中S101)建立工况标识与操作序列的映射关系,实现倾转角度、舵面位置、风速等参数的同步调控。例如,在倾转过渡工况中,当内四电机角度从60°调整至30°时,系统自动同步将升降方向舵角度从2°修正为-1°,并维持风速15m/s,确保气流场稳定。该算法通过飞控计算机与风洞控制系统的实时通信(如图4),将参数调节误差控制在±0.5°以内。

图11 飞行器气动性能的
测试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
3. 实时数据闭环分析系统
构建“控制-采集-分析”闭环流程(如图9),实现测试数据的即时反馈与工况优化:
数据采集:通过风洞数采装置(如图3)实时获取全机及旋翼天平数据,解析得到气动力六分量(沿X、Y、Z轴的力与力矩);
动态分析:对比带动力模型(含旋翼)与无动力模型(仅机身)的测试数据,计算旋翼对整机的气动力增量(ΔCi),评估旋翼布局合理性;
工况优化:若分析发现某一倾转角度下机身振动超标,系统自动暂停试验并调整后续角度序列(如增加角度间隔),避免无效测试。
3.4
试验流程与应用案例
冷却组件30包括散热器总成32、冷却泵31及相关流道结构,采用“液冷+风冷”组合模式,实现高效散热。
1. 完整试验流程
以eVTOL倾转过渡工况测试为例,流程如图10所示:
S301-S303:检查系统就绪状态,调节模型攻角至5°、侧滑角至0°;
S304-S305:启动风洞至风速15m/s并稳定30s;
S306:指令发送PC生成倾转角度序列(90°→0°,步长10°)及对应舵面参数,通过串口发送至飞控计算机;
S307-S308:监控参数匹配(如倾转角度、舵面位置误差<1°),开始采集数据;
S309-S312:完成当前角度测试后,判断下一个角度是否需要调整攻角/侧滑角,无需调整则直接发送新指令,减少停风次数。
2. 应用案例
某型eVTOL通过本方案测试发现:在倾转角度60°时,内四电机2与3的旋翼气流相互干扰,导致气动力波动量达12%(超过预设阈值8%)。基于测试数据,研发团队优化了两电机间距(从0.8m增至1.0m),并调整旋翼桨叶扭转角,二次测试显示波动量降至5%,满足设计要求。此外,通过分析全机与单旋翼的气动力差异(如图9中ΔCi计算),确定机体对旋翼的干扰主要源于机翼翼尖涡流,进而改进机翼前缘形状,使巡航效率提升8%。
3.5
系统优势与技术指标
本方案相比传统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
工况覆盖全面:支持起飞、倾转过渡等全工况测试,尤其擅长捕捉动态转换过程的气动特性;
控制精度高:多参数协同调节误差<±0.5°,风速稳定性±0.5m/s;
效率提升显著:通过攻角/侧滑角判断逻辑(图6),减少60%的停风调整时间,单套工况测试周期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
数据完整性强:1kHz采样频率可完整记录倾转瞬间的气动力突变,为气动优化提供精准依据。
技术指标方面,系统可支持倾转角度0°-90°、舵面角度±30°、风速0-50m/s的测试范围,满足现有主流eVTOL的研发需求。
3.6
推力组件与飞行器的应用
1. 推力组件结构
推力组件由上述电机总成与螺旋桨总成组成:螺旋桨的桨毂通过机械联结端101与外转子10连接;桨毂内设有变距电机,其供电与控制通过变距滑环200实现——滑环定子与内定子20固定,滑环转子与变距电机连接,避免了线路缠绕(图1)。
2. 飞行器适配
该推力组件可直接安装于飞行器机体,尤其适用于eVTOL。以四旋翼eVTOL为例,每个旋翼配备一套推力组件,通过统一的冷却控制策略,实现整机热管理优化。相较于传统方案,整机重量减轻8%-10%,续航能力提升12%以上。

结语
本方案通过动态工况模拟、多参数协同控制及实时数据闭环分析,构建了一套针对eVTOL的气动性能试验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在工况覆盖、参数调控及效率方面的局限性。该方案已在实际测试中验证了其有效性,可为eVTOL的构型优化、性能提升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技术成熟与产业化应用。未来,通过引入AI算法优化工况序列设计,有望进一步提升测试效率与数据解析深度,为eVTOL研发提供更强大的技术工具。
如需本专利原文
请联系要点纵航工作人员领取!

要点纵航工作人员微信
来源:公开信息,要点纵航整理
提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免责申明:本文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包含的价格及观点仅供贵方参考,要点纵航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要点纵航专注于低空经济和eVTOL技术的发展,识别并研究行业的关键障碍及相关需求。我们通过提供数据、分析和见解,与行业参与者共同致力于实现安全、可持续、低成本且可及的变革性城市空中出行方式。一公里的地面交通只能带您走一公里,而一公里的空中飞行可以带您到任何地方!
如您想获取更多关于eVTOL技术的最新消息,请添加相关人员或通过电子邮件,把您的要求发送给我们。

18958230600

alfred.shen@cycolpower.com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