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今天,启境汽车CEO刘嘉铭通过微博平台宣布,广汽集团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启境”首款车型已完成设计定型。
据他介绍,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和启境团队双方近百人参与了这款新车的造型开发,历经8个月严格打磨,最终确定了造型方案。
无论是启境的年轻员工,还是体验过无数好车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都对这款新车青睐有加。

图源:微博
回溯至2025年9月19日,广汽集团与华为在广州举行了启境品牌启航仪式。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和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共同出席,正式对外宣布“启境”品牌的诞生。
这一合作基于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广汽集团在整车制造、三电技术领域拥有近30年的技术积淀,而华为则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方面有着深入的布局。
冯兴亚在品牌启航仪式上表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广汽选择与华为展开战略合作,将把启境项目置于最高优先级,集中优势资源保障品牌长期发展。”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表态反映出传统车企在面对行业变革时的战略选择。
启境品牌的出现,体现了汽车产业合作模式的重要转变。与传统的“技术供应+制造代工”模式不同,启境项目采用了更为深度的合作方式。
据了解,双方团队自2025年初开始实施“合署办公”机制,华为派驻的产品、营销、财经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与广汽团队共同工作,参与到从产品定义到研发落地的全流程中。
在管理体系方面,广汽引入了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体系。这种深度的组织融合,旨在实现双方优势的充分互补,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图源:微博
技术路线方面,根据双方规划,启境品牌将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技术。
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与广汽在整车制造和三电技术方面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徐直军此前曾表示,希望启境汽车能够打造极致的智能化出行体验。这一表态反映出双方对产品智能化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智能技术将成为启境品牌的重要差异化特征。
而且,产品测试验证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据了解,启境首款车型已在新疆完成夏季测试。
2025年9月,广汽与华为联合团队在吐鲁番火焰山开展启境首款车型的高温验证,该区域日间地表温度常达70℃以上,座舱内极限温度可突破55℃,是行业公认的“量产前终极考验场”。
从行业惯例来看,此类PP阶段(预生产阶段)车型测试直接关联量产节奏,测试通过意味着车辆已完成核心设计冻结,进入量产准备周期。

图源:微博

从数据上看,9月,广汽汽车销量为17.3万辆,同比下降5.17%,本年累计销量为118.36万辆,同比下降11.34%。
其中,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42,565辆,同比下降9.24%;本年累计销量为 26.83万辆,同比下降4.99%;从品牌来看,广汽埃安9月销量同比下降最多,销量27,297辆,同比下降32.37%!要知道这个品牌曾经月销超4万辆。
面对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广汽集团不仅面临合资车型走势每况愈下,同时旗下新能源品牌终端表现不佳,进而影响整个车企经营状况。
而从前不久厂家发布的财报来看: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营收421.66亿元,同比下滑7.88%,归母利润-25.38亿元,同比下滑267.39%。
当比亚迪、吉利、赛力斯等国内同行借助新能源化浪潮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广汽上半年的亏损无疑更加刺眼。
产品缺乏活力,销量锐减,广汽不得不求变。而与华为的合作无疑是企业脱困的一条有效途径,借“启境”品牌开启,或许会很快就能盘活广汽在新能源领域停滞的棋局。
不过,启境也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理想靠家庭定位站稳30万级,蔚来握着换电生态,特斯拉有品牌积淀,启境想突围不能只靠技术。
从行业规律来看,新品牌的成功需要“产品力+时机+运营”的三重支撑:
产品力方面,启境已通过设计定型与测试验证构建基础;
时机方面,30万级纯电市场仍处于增长期,用户对智能车型的需求持续提升;
运营方面,合资公司的独立运作能否平衡双方利益、快速响应市场反馈,将是关键。
无论最终市场表现如何,启境的诞生已成为“科技与制造融合”的典型案例,其探索过程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成败,更将为智能汽车产业的合作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当技术创新与制造积淀找到最佳结合点,或许才能真正推动智能出行时代的落地。
铁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