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565829548,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5年以来,机器人产业链迎来资本化热潮。
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0月16日,年内已有近5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披露IPO新进展,覆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及配套、系统集成等三大核心环节。其中,机器人本体企业26家(含涉及零部件及配套业务)、核心零部件及配套企业15家、系统集成商7家。
从各家企业的最新进展来看,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业成功上市,6家企业终止IPO审核,8家企业排队审核中,24家企业已向港交所递表,1家企业获港交所备案,还有1家企业正筹备赴港IPO。

2025年以来,机器人产业链共有9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板块分布呈现“港股主导、A股补充、美股点缀”的格局。
具体来看,三协机电、思看科技等2家企业在A股上市,博雷顿、极智嘉、挚达科技、三花智控、蓝思科技、云迹科技等6家企业在港股上市,索威尔在美股上市。
而港股之所以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核心在于制度适配性与全球化属性,精准匹配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需求。
相对A股来说,港股对营收规模、盈利记录的要求更灵活,尤其“18C特专科技”规则允许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为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宽松通道。以10月16日(今日)上市的云迹科技为例,作为2025年港股首家通过“18C”上市的企业,2022-2024年,其净利润分别亏损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却凭借机器人服务智能体技术成功登陆。
港股作为国际资本市场,能吸引海外主权基金、对冲基金等长期资本。比如三花智控在港股IPO时,获施罗德、新加坡主权基金(GIC)等17家基石投资者认购44亿港元,募资净额达91.8亿港元,为其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研发与海外产能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A+H”联动便利,对于已在A股上市的三花智控、蓝思科技等,港股上市可实现“两地上市、全球融资”,既降低汇率风险,又提升国际品牌知名度,为后续海外业务拓展铺路。
当然,以上9家企业能突破重重审核关卡,成功敲钟上市,本质是在技术、场景或市场份额上具备不可替代性。
比如思看科技,作为“A股3D扫描第一股”,产品覆盖工业级高精度与专业级高性价比赛道,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此次上市,思看科技募集资金5.69亿元,并将其中的1.97亿元用于3D视觉数字化产品及自动化检测系统产能扩充项目,2.85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基地建设项目。


6家企业“折戟”
业绩与合规成主要“拦路虎”
与成功上市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终止IPO,且全部集中于A股。从终止原因来看,A股对盈利稳定性、财务合规性的严格要求,成为部分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
特别是A股审核高度关注业绩持续性,部分企业因营收下滑、净利润骤降被迫撤回申请。比如控汇股份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6.34%,净利润也从2023年的3736万元骤降至258万元,降幅高达93%。
部分企业因财务数据异常、独立性不足被监管问询,最终选择终止。比如中集天达,2020-2022年应收账款余额占营收比例高达40%-50%,2022年应收账款达33.06亿元,资金回笼风险引发监管深度关注,叠加业务模式独立性存疑,最终终止创业板上市。
再比如长光辰芯,作为国产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2021年扣非净利润1.69亿元却录得净亏损3604万元,财务数据矛盾引发合理性质疑,主动撤回科创板申请。不过,长光辰芯已于今年6月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还有少数企业因自身发展战略变化终止IPO,如楚大智能、汇兴智造等,以“战略调整”或“资本市场规划适配”为由撤回申请,反映出企业对上市时机的理性判断。


8家审核中企业
2家待注册、3家中止、1家问询、2家备案辅导
除已上市与终止企业外,另有8家企业处于IPO“中间状态”,包括2家提交注册(思哲睿、大鹏工业)、3家中止(海康机器人、节卡机器人、易思维)、1家问询(环动科技)、2家辅导备案(长步道、天链机器人)。
思哲睿作为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代表,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3.6亿元,但2023年营收突破千万元,科创板注册申请于2025年1月恢复审核,若成功上市将成“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大鹏工业聚焦工业精密清洗赛道,2022-2024年扣非净利润稳定在3500万元以上,北交所过会后提交注册,拟募资1.54亿元用于智能清洗设备生产研发基地建设。
中止不同于终止,多因财务资料过期、需补充核查,待问题解决后可恢复审核。海康机器人因2025年3月财务资料过期中止创业板审核;节卡机器人上会前一天因“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取消审议,IPO进程中止;易思维则在7月因被抽中现场检查(存在对赌协议风险)中止科创板审核。
正在冲刺科创板IPO的环动科技,主要从事机器人关节高精密减速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上交所网站显示,环动科技在2025年5月6日已将第二轮审核问询回复文件成功挂网。
长步道与天链机器人正在“备战中”。作为国内工业镜头企业,长步道冲击科创板失败后调整战略,于2024年2月启动北交所辅导,目前尚未传出最新进展;天链机器人聚焦人形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于2025年7月启动上市辅导,代表了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早期资本化探索。


26家企业扎堆冲刺港股
“A+H”与“特专科技”成关键词
2025年港股迎来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递表高峰”,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已有26家企业明确冲刺港股IPO。其中,24家已递表,1家获备案、1家处筹备阶段。
高工机器人还注意到,在冲刺港股IPO的企业中,有7家企业为“A+H”两地上市,分别是埃斯顿、先导智能、卧龙电驱、兆威机电、均胜电子、广和通(预计10月22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石头科技。
根据各家企业的募资用途不难发现,A股上市公司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核心逻辑集中于补充融资渠道和提升国际品牌力这两点。
相比港股,A股再融资周期长、额度受限,港股可快速募资。以埃斯顿为例,2024年净亏损8.1亿元,通过赴港上市,拟募资用于偿还贷款、扩充全球产能,缓解资金压力。
在提升国际品牌力方面,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客户多为跨国公司,比如汽车、新能源企业等,通过港股上市可增强海外信任度。比如均胜电子,此次赴港上市募集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扩大海外业务市场占有率,并与整车厂客户合作实现海外扩展。
未曾登陆过资本市场的19家企业选择港股,核心在于制度适配性。除了已上市的云迹科技,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智能、翼菲科技等赴港上市,也均因“18C”规则降低上市门槛。
以翼菲科技为例,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其分别实现营收1.62亿元、2.01亿元和2.68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5,755.3万元、11,060.6万元和7,149.5万元,但却凭借轻工行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优势,已成功递表。
此外,相较于A股的“实质审核”,港股更强调“信息披露”,审核周期更短,适合需要快速融资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特种管网机器人企业博铭维技术于今年8月递表,预计年内完成上市。


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IPO全景,既是行业高速发展的“晴雨表”,也为企业资本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
盈利稳定、技术成熟的企业,比如三协机电、思看科技等适合A股;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成长型企业,比如云迹科技、索威尔等,更适配港股“18C”或美股。
核心竞争力是上市关键,无论是已上市的极智嘉、三花智控,还是待注册的思哲睿,均在技术(比如3D视觉、仿生执行器)或场景(零碳矿山、医疗手术)上具备稀缺性;而业绩波动或技术壁垒不足的企业,比如控汇股份、金康精工等,则易在审核中折戟。
港股递表潮与“A+H”模式的流行,反映出机器人企业需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对接全球技术、资金与市场。尤其在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背景下,全球化资本运作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机器人品类向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拓展,产业链资本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但分化也会加剧。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深耕高价值场景、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才能在IPO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2025年12月15日-16日,由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主办,以“具身觉醒·智变升维”为主题的2025(第十二届)高工机器人年会暨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将在深圳机场凯悦酒店隆重举行。
在闭幕式专场上,机器人行业领袖将围绕“工业机器人企业的上市之路与价值重塑”主题进行深度探讨,比如“如何选择上市最佳窗口期?”、“为什么港股成为2024-2025科技及机器人公司上市的热土?”、“A股、科创板、美股,港股市场的独特优势和挑战”、“什么样的机器人企业更受长期资本青睐?”等等。
欢迎点击链接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