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银研究:
《2025年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报告》
(完整版.pdf ) 以下仅展示部分内容 下载方式见文末
《2025 年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报告》由中银研究发布,系统分析了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BCI)行业的技术格局、产业链生态、金融支持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全球竞争态势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为行业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提供关键参考。
一、行业核心概念与发展背景
(一)定义与分类:从技术原理到类型划分
脑科学核心技术为脑机接口(BCI),通过电极采集大脑神经信号,经算法解码转化为设备指令,同时反向传递刺激调控大脑活动,本质是构建 “大脑 - 机器” 双向信息通道。根据信号采集方式,BCI 分为三类:
- 侵入式
:电极植入大脑皮层(如 Neuralink 柔性电极),信号质量高但手术风险大,适用于高精度医疗场景(如帕金森病治疗); - 半侵入式
:电极植入颅骨下但不穿透皮层(如 Synchron 血管内设备),平衡精度与安全性,多用于神经功能修复; - 非侵入式
:电极贴附头皮(如 EEG 脑电帽),操作便捷但信号易受干扰,适合消费级场景(如注意力训练、睡眠监测)。
相较于传统神经科学技术(如 fMRI 成像),BCI 具备实时交互与主动控制能力;相较于智能穿戴设备,BCI 直接对接神经信号,响应速度与精准度更高,适用场景更深入(如癫痫实时干预)。
(二)发展意义:国家战略与社会价值双重驱动
- 国家战略层面
:BCI 是我国突破尖端技术封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通过产业集群化布局,可推动技术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升级(带动材料、芯片、医疗设备等领域发展),目标在全球脑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 社会价值层面
:医疗领域可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负担(如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渐冻症康复);认知科学领域可深化人类对大脑的认知,推动 AI 与神经科学交叉创新,助力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
(三)政策支持:全球竞合与国内布局
- 国际政策
:美国通过《神经工程系统设计计划》(NESD)投入 6501 万美元研发百万神经元连接芯片;欧盟 “人类大脑计划”、日本《脑 / 心机能利用技术推进战略》、新加坡 “智慧国家计划” 等均将 BCI 列为重点,民间资本(如美国 Neuralink 融资)加速技术落地。 - 国内政策
:我国将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纳入 “十四五” 重大科技项目,2024 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 BCI 为未来产业;2025 年密集出台关键政策 —— 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 “2027 年突破关键技术、2030 年培育 2-3 家全球领军企业”,国家医保局为 BCI 技术单独立项(如侵入式植入费、非侵入式适配费),北京、上海发布地方五年规划(北京目标 2030 年培育 3-5 家全球领军企业,上海目标实现 BCI 产品全面临床应用)。
(四)行业特点:技术密集、多学科融合、高投入高风险
- 技术密集
:依赖光遗传学(精准控制神经元)、无线传输(提升设备便携性)等先进技术,每环节均需尖端技术支撑; - 多学科融合
:涵盖神经科学(理论基础)、电子工程(硬件设计)、计算机科学(算法解码)、材料科学(电极生物相容性)、临床医学(临床转化); - 高投入
:基础研究需购置数千万元设备(如 3T 以上 MRI),临床试验单项目费用可达数亿元; - 数据依赖
:需处理高分辨率神经影像、长时间脑电数据,数据质量与共享标准化直接影响研究准确性; - 伦理严格
:涉及人类大脑隐私与安全,需保障受试者权益,防范数据滥用与技术风险。
二、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链体系
(一)市场规模与区域布局:增速领先,核心区域集聚
- 市场规模
:全球 BCI 核心产业规模 2023 年达 19.8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突破 60 亿美元(CAGR 25%);我国 2024 年市场规模 32.0 亿元,预计 2027 年达 55.8 亿元,2040 年综合市场规模超 1200 亿元(CAGR 26%),医疗是当前主要产业化方向(下游应用企业中医疗占比 56%)。 - 区域布局
:形成 “四大核心集群”,各有侧重:
- 京津冀(北京)
:全球 BCI 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攻关 + 临床转化” 双轮驱动,推出 “北脑一号”“北脑二号” 全链条系统; - 长三角(上海、杭州)
:上海启动全国首个 BCI 未来产业集聚区,杭州依托浙江大学完成国内首例 “闭环脊髓神经接口” 植入手术; -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
:定位未来产业增长引擎,集聚近百家脑科学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 成渝都市圈(重庆、成都)
:重庆以脑虎科技为核心推进产业化,成都依托医疗场景与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 “上游 - 中游 - 下游” 闭环生态。
(二)产业链结构:从上游到下游的生态雏形
我国已形成 “材料 - 设备 - 应用” 的产业链雏形,但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上游(材料与核心零部件):
- 核心环节
:电极(侵入式:Blackrock、Neuralink、脑虎科技;非侵入式:Emotiv、Neurosky、柔灵科技)、芯片(植入式:德州仪器、Neuralink、衷华脑机;非植入式:芯动神州)、传感器、导电胶、生物电池等; - 痛点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国产化水平低(如柔性电极、高通量芯片),上游企业数量不足全球 10%,技术壁垒高。
中游(设备制造与软件 / 算法开发):
- 核心环节
:硬件(脑电采集设备:Neurosky、强脑科技;颅内电极设备:NeuroPace、品驰医疗)、软件(脑电采集平台:Kernel、博睿康;神经解码算法)、外联外控设备(神经假体:傲意科技;机器人:Neuralink、清华大学;VR/XR:Oculus); - 特点
:国内企业参与度高,尤其在半侵入式、非侵入式路径涌现较多企业(多依托高校 / 研究院技术转化),2024 年行业平均毛利率 33.89%,但研发投入高(平均研发费用率 18%),盈利分化显著(上游净利率超 20%,下游不足 10%)。
下游(终端应用):
- 医疗领域
(占比 56%):疾病预警(癫痫)、诊断、治疗(帕金森病、渐冻症)、康复(脑控外骨骼); - 非医疗领域
(占比 44%):教育(个性化学习、注意力训练)、娱乐(沉浸式游戏、VR/AR)、工业(操作员状态监测、人机协作)、科研(神经科学研究); - 痛点
:大规模商业化仍远,消费级产品渗透率不足 3%,教育、娱乐等场景面临市场验证与盈利平衡压力。
(三)上市公司表现:高毛利与高风险并存
2024 年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 33.89%,平均 PB 5.32,但存在显著问题:
- 盈利分化
:上游核心技术企业(如迈普医学,毛利率 79.3%、净利率 28.3%)高毛利但数量少;中游设备商(如翔宇医疗,毛利率 67.4%、净利率 13.8%)受益商业化但成本高;下游应用端(如创新医疗,毛利率 7.8%、净利率 - 11.5%)面临市场扩张压力; - 研发与盈利矛盾
:行业平均研发费用率 18%,翔宇医疗研发投入增长 42% 但净利润下滑 54.68%; - 估值泡沫风险
:部分下游企业(如汤姆猫)PB 近 10 倍,但 BCI 业务营收占比不足 10%; - 核心技术依赖
:芯片等关键技术仍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国内企业技术自主可控待提升。
三、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
(一)金融支持进展:投融资活跃,服务模式创新
- 投融资规模增长
:全球 BCI 领域截至 2025 年 2 月投融资超 1500 起,总额近 100 亿美元;我国超 200 起,总额近 20 亿美元,2024 年融资超 15 亿元(80% 流向侵入式技术),2025 年上海阶梯医疗获 3.5 亿元 B 轮融资(国内植入式 BCI 较大融资); - 政策基金与资本市场联动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脑虎科技、阶梯医疗(7+3 年存续期),天津 10 亿元专项基金领投博睿康 MEMS 芯片项目;红杉资本等领投阶梯医疗,创新医疗拟分拆博灵医疗至科创板; - 银行服务创新
:杭州银行推出 “信用大脑 BRAINS 平台”(整合 3 万 + 特征变量评估技术风险),提供 1500 万元授信;北京银行推出 “研发周期匹配贷”(3-8 年还款期,III 期项目利率下浮 15%);深圳设立 100 亿元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覆盖全生命周期融资。
(二)金融支持痛点:渠道单一、风险分担不足、政策失衡
- 融资渠道单一,长期资本短缺
:银行贷款占比超 60%,但 3-5 年贷款期限与 8-10 年研发周期错配;股权融资年均仅 10 亿元(不足生物医药行业 1/5);科创板包容性不足,2024 年仅 1 家企业港股上市(脑动极光),估值波动剧烈; - 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侵入式 BCI 临床转化成功率不足 15%,现有风控模型无法区分技术路径差异;国内缺乏脑科学研发保险(美国同类保险覆盖 40% 临床失败损失);软知识产权(如算法)估值困难,专利质押率仅 30%(美国达 70%); - 政策支持结构性失衡
:上游核心环节(电极、芯片)研发投入占比 70%,但政府补贴仅 30% 投向该领域;下游消费级企业因渗透率低难以获融资;地方政策碎片化,部分地级市需厂房抵押,融资成本增加 2 个百分点; - 跨境金融滞后
:外汇管制延误技术引进(进口设备购汇审批需 3 个月,新加坡仅 3 个工作日);赴港上市面临 “盈利记录” 要求,脑动极光因亏损采用红筹架构,融资成本增加 15%;外资参与度低(2024 年案例仅占 8%),合资企业受限参与国内临床试验。
四、发展建议:技术、人才、金融、监管、应用、国际合作六路发力
(一)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瓶颈
设立国家级专项研发基金,聚焦高密度柔性电极、低功耗芯片、解码算法;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非侵入式设备信号精度、侵入式设备生物相容性难题; 推动产学研融合,采用 “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结合医疗康复、工业控制等易落地场景,加速技术转化。
(二)优化人才培养,打造专业队伍
支持高校开设 BCI 交叉学科,配套联合实验室,开设 “脑机接口前沿实践”“神经 AI 融合” 等课程; 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育(项目制课程、产业导师),设立 5-10 年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与科研容错机制,延长学术评价周期。
(三)完善金融支持,缓解企业压力
设立国家级 BCI 长线基金,配套研发保险;优化科创板上市通道,按技术成熟度分级投资(早期政府回购、中期产业并购、后期对接上市); 银行探索 “科研设备融资包”(融资租赁、信用采购),针对算力密集场景提供高频小额结算方案,支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四)健全监管标准,保障产业规范
出台 BCI 伦理监管细则,明确输入输出接口、编解码规范;制定数据管理条例,界定脑电数据归属(用户所有)与跨境流动规则;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话语权,推动产业标准化。
(五)拓展应用场景,促进产业落地
挖掘智能家居(脑控家电)、交通(疲劳监测、辅助自动驾驶)、军事等潜在场景; 政府牵头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如 BCI 辅助康复治疗),提升社会认知度与市场接受度。
(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竞争力
参与国际 BCI 科研合作项目(如联合研发),分享成果与经验; 组织国际产业展会、论坛,推动我国 BCI 产品走向国际,吸引跨国资本共建跨境研发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