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质是机构的生命线,安全是飞行的底线。”无人机行业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竞争”,合规机构有望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中获得政策红利。二、2025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发布:无人机训练机构资质申请通道临时关闭,恢复日期待定;同步暂停的还有训练机构合格证协会下户审查全环节:这场监管风暴使全国4000余家存量机构面临史上最严格的合规大考。而中国AOPA于10月14日发布的整顿通知,明确要求,10月31日前未达续证标准的机构将直接注销资质,涉及空域批文过期、专职教员占比不足60%等多项硬性指标:初步估算近千家机构面临资质清零风险。三、2025年10月14日晚间,宗申动力(001696.SZ)公告,控股子公司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宗申航发”)终止IPO进程,此举系“综合考虑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当日,重庆证监局已确认该公司终止上市辅导备案。这标志着其历经5年5轮融资的上市之路戛然而止,相关对赌协议正式触发:母公司为此需直面近6亿元的股权回购压力。四、宗申航发成立于2016年,宗申动力对其直接及间接合计持股95.16%,航发主力产品是轻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主要为无人机,旋翼、固定翼等通航飞机提供动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宗申航发产品在海外占比约3成,销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三十多个国家。2020年8月-2023年5月,宗申航发先后通过5轮融资吸收了22家产业资本,阵容豪华,包括北京国发航空发动机产业投资基金中心、西安曲江普耀空天投资合伙企业、安徽交控招商产业投资基金、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四川天府弘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对赌协议显示,宗申航发需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未成功则投资方有权要求宗申动力进行股权回购,相关资金年利率不低于8%单利。
五、值得一提的是,宗申动力自身业绩表现强劲。2025年10月14日,宗申动力公告称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5亿元~7.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100%;报告期内,通用机械业务和摩托车发动机业务规模增长,以及公司投资联营企业收益提升,公司整体业绩实现同比增长。总的来说,宗申航发终止上市更像是一次战略路径的再平衡,这反映出在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资本环境下,拟上市企业正在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
六、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领域融资事件78起、总金额85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下降15.2%、8%,与2024年“泡沫时代”不同,技术可验证、配套能落地的标的成了资本转向的焦点。中国eVTOL产业正处于"差异化竞争+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拐点,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孕育,有望重塑飞行边界,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但当下低空领域的市场需求依旧不足,应用场景多处于探索阶段,局限在物流运输、公共服务、医疗救助等少数领域。
2025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下大力气防止低空产业领域出现低效重复建设或低端恶性竞争”:强调从实际出发推动产业,不能盲目跟风(部分地方打着低空经济的旗号盲目圈地、重复建设产业园,被直接点名);强调要务求实效,防止低水平竞争;低空经济不是房地产,需要的是硬科技、真场景、强运营。七、2025年7月,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公开指出,低空经济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在亏损,当前低空产业普遍缺乏商业闭环,盈利难是主要瓶颈。八、“高成本、长周期”是低空经济行业突出的壁垒,业内企业年均研发投入高,单次适航认证费用更高,且国内适航标准仍在完善中,如电池安全性、自动驾驶冗余等细分领域暂无明确规范,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时间、资金双重成本,导致行业呈现“头部集中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