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试+”首进高校
电子科大开启成果转化加速模式
政产学研协同发力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
……
10月17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
“中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电子科大专场活动举行
活动吸引了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
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产业园区
企业代表等80人参加
这也是中试平台首次走进高校
通过面对面交流对接
挖掘成果中试和转化合作的新机遇


电子科大开启成果转化加速模式
明确成果转化率15%以上目标
活动现场,电子科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行动计划》。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处长袁俊榆表示,“近年来,电子科大专利存量持续增长,但转化量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有效存量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们亟需提升专利质量,进一步推动转化落地。”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好转、不能转、不会转”问题,电子科大推出改革收益权和评价机制、“阳光行动”、建立成果转化信息库、打造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成立成果转化基金、优化重塑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举措,同时明确责任单位,形成了十大重点任务。
“我们设定了成果转化率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袁俊榆指出,“学校将从产业集聚、企业孵化、平台建设等多维度发力,将电子科大打造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作为此次活动的亮点,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中试平台代表、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进行了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签约。

“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依托网络化协作。每接入一个节点,就为整个转化体系增添一份力量,推动能级提升。本次签约的目的,正是要将更多产业圈层纳入电子科大的转化生态之中。”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总经理徐枫介绍,“电子科大是科技成果的重要源头,科技园作为学校的服务平台,必须与中试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及各产业协会共同发力。未来,园区将依托更多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力量,高效整合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与价值流,构建更加系统、高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为凝聚专业力量,打破“单兵作战”局限,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经理人俱乐部(成华)也在此次活动上组建成立。“它将作为参加技术经理人培训为核心的专业社群组织,立足电子科大科研优势与园区产业资源,架起高校科研与产业创新的桥梁,助力电子科大优势技术落地转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


科研团队轮番登场 碰撞思维火花
中试平台“秀”实力、“促”合作
一边是中试平台的现场推介,一边是电子科大科研团队的项目路演,在现场,作为创新主体的各方,在交流中推动着合作意向的迸发。
在平台推介环节,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成都航天高端通信设备中试平台、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天府ICC)等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进行了服务能力推介。
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服务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马海宾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与不同领域的企业与机构实现了面对面深入交流,它推动着不同创新主体间的联动与发展。”

来自电子科大的4支科研团队轮番登场,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示创新成果。每个团队介绍结束,台下便有多位嘉宾争相举手提问,现场交流热烈。电子科大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云分享了“蒙医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一个可辅助蒙医临床医师完成患者症状收集、辨证、立法及处方生成的智能化系统。
“此次参会是希望向各界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探索合作与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张云表示,“电子科大医药知识工程与智能软件实验室在智能算法研究方面具有扎实基础,但在市场化推广方面相对薄弱,实验室长期聚焦‘人工智能+医药’交叉领域,本次带来的蒙医系统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对接更多临床机构与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次参会,电子科大先进计算实验室博士生王兆坤团队抱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目标而来。在现场,王兆坤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云集智能体”项目,该项目打造的智能体,能够在特定场景下部分替代真人,执行如初步问诊、流程引导与陪伴关怀等任务。
“作为科研团队,我们在技术创新上有一定积累,但在市场化和产品化方面存在短板。”王兆坤坦言,此次活动为学术界与工业界搭建了有效的交流桥梁,希望未来能持续举办,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实际应用。“团队在活动现场已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初步联系,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王兆坤说道。
作为此次参会的技术经理人代表,四川慧途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学成表示,“本次活动构建了有效的对接机制,联动了政府、学界与产业界三方力量。我们作为技术经理人将发挥桥梁作用,以实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反向梳理和匹配具备产业化潜力的技术资源与专家团队,引导更多高校教师参与到专利转化与产业合作中,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进入交易环节,实现创新价值的市场转化。”
据介绍,下一步“中试+”系列活动将持续走进更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化“中试+”服务模式,搭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桥梁,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产业化,为成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注入科创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