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抢谁的工作: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信息的分析

Xbot具身知识库 2025-10-20 15:00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抢谁的工作: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信息的分析图1


生成式AI带来的是一种“资历偏向型”技术变革:自2023年起,美国企业在广泛采用AI后,初级岗位的增量被快速抽走(主要体现为“少招新人”而非“多裁人”),而高级岗位继续上行;受冲击最重的是任务可替代、性价比尴尬的中档学历与中低复杂度岗位,行业中以批发/零售尤甚。

1. AI到底有没有在冲击就业?

现象

面板大样本(285k 企业、6200 万劳动者、>1.5 亿招聘记录):2015–2022 年初/高岗同涨;自 2022 年中起出现“剪刀差”,高级岗继续上升、初级岗转为停滞/下滑,2023 年更明显。

在企业×季度层面,事件研究图显示“转折点”与 2022Q4–2023Q1 的 GenAI 爆发期高度贴合。

结论

就业冲击已发生,首当其冲是初级岗;这是广谱性现象,不是少数公司的孤例。

怎么做

个人:盘点自己的工作清单,标出“重复性/流程型/可模板化”的环节,用AI替你做;把精力转去“需要判断/统筹/沟通”的环节。

组织:做一张“岗位×任务复杂度”热力图,识别低复杂度任务,优先导入AI工具链(RAG/自动摘要/客服助手/流程机器人),同步为受影响岗位预设晋升与转岗路径。

2. 怎么证明是AI导致的,不是“时间碰巧”?

现象

采用差分中的差分(DiD),把发布“AI 集成者”岗位的企业做处理组,与未发布者做对照组;在AI 采用前两组走势平行,采用后处理组的初级岗显著相对下滑。

结论

在合理假设下,可将初级岗下滑的净效应归因于AI采用,而非其它共同宏观变化。

怎么做

个人:记录你自己的“AI采用”时间线(第一次把某项任务改为AI辅助的日期),比较前后产能/质量/错误率,形成“证据而非体感”。

组织:建立AI 采用 KPI 面板(如“AI 工具覆盖率、AI 辅助通过率、人工时节省”),季度级复盘采用前后的关键指标,确保“AI 投入 → 可衡量产出”。

3. 如何界定“真的在用AI”的企业?

现象

用招聘文本识别“AI 集成者/LLM/GenAI/Prompt Engineer”等关键词;被命中者视为实质采用。这样的公司约 10.6 万家(3.7%),自 2023Q1 起陡增。

结论

“是否用AI”可被操作化度量,不是靠宣言,而是“招不招 AI 岗”。

怎么做

个人:看目标企业JD 里的 AI 关键词密度,作为判断“入场时机/岗位梯度”的参考;优先投递“AI 采用度高”的团队。

组织:对全公司 JD 做关键词扫描,统一 JD 口径;同步建设AI 岗位族谱(集成者、平台工程、数据治理、评测/合规)和内部培养通道。

4. AI 采用后,初级岗位掉得多不多?

现象

采用后第 6 个季度,处理组相对对照组初级就业约 −7.7%;招聘端更直接:每季度少招 ≈3.7 个初级,大招企业折算**−22%**。

结论

增量消失是主旋律:不是立刻裁,而是以后不怎么招新人,底部梯级被抽细。

怎么

个人:把“能独立扛事”的证据堆厚(端到端项目、客户面交付、跨域统筹),让自己跳出“新增初级岗”短缺的陷阱。

组织:为核心业务线设立“新人孵化配额”与“AI+学徒制”,用低风险真实任务(评测、对比试验、追溯分析)给新人搭台阶,避免人才断层。

5. 是裁员吗?还是“隐形替代”?

现象

把人员变化拆为新招/离职/晋升:主要变化来自新招减少,离职没有显著上升,晋升不是主因。

结论

企业偏好“停招而非裁撤”:更安静、更省成本、更可持续。

怎么做

个人:减少对“被动补位”的期待(等有人离职你来填);主动申请难度更高的任务或横向支援,创造你的“存在理由”。

组织:在年度人力计划中加入“AI 替代—再分配”配额:把省下的“新人预算”转为内部转岗/技能进化/专家带教,写入 OKR。

6. 高级岗位的走向?

现象

高级岗位在采纳企业没有同步下滑,反而更强;高技能 JD 的需求层级上移。

结论

人/钱向高处流:AI 吃掉低复杂度部分,人力预算与机会倾向复杂度/统筹度/责任度更高的工作。

怎么做

个人:构建你的“高杠杆技能包”:体系化建模(Why)、跨域整合、风控/合规思维、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对话的能力。

组织:定义高级岗位的“非替代性画像”(跨域、端到端、决策性),将培训/轮岗/影子计划对齐到该画像,形成可量化的晋升标准。

7. 行业差异:谁最“疼”?

现象

普遍存在,但批发与零售最明显:初级季度招聘量相对未采纳组**将近 −40%**。

因为大量初级工种流程化+文本化(客服、导购、对账、录入)→ 对话式 Agent/RPA/RAG替代效率高。

结论

任务结构决定受冲击强度:越“模板化/文本化/规则化”,越先被替代。

怎么做

个人:在这些行业里,转向“人+AI”的复合型岗位(门店数据运营、内容与社媒转化、会员体系设计、线下活动策划)。

组织:为流程型岗位引入AI 共驾面板(FAQ 命中率、一次解决率、平均处理时长),同时建设“顾客体验/转化/LTV”跨域小组,把人力迁到“增量价值链”。

8. 名校是否“护体”?谁最受伤?

现象

呈U 型:顶尖校(Tier1)受损小(能接复杂任务,值回高薪);普通校(Tier5)受损也小(成本优势);中上档(Tier2–3)受损最大(薪资不低、任务可替代)。

结论

被淘汰的不是文凭,而是“贵但可替代”的岗位匹配。

怎么做

个人(尤其 Tier2–3):把“高薪理由”写明白——复杂度、端到端、增长贡献、难以复制的方法论;避免只做“能被AI/低成本人力替”的工作。

组织:任务—人—薪资三角校准:给高薪岗位配置不可替代任务组合;对可替代任务,搭配AI 工具与低成本人力,别让“贵又可替代”的错配长期化。

9. 证据链是否可靠?可能的误判?

现象

定义清楚(AI 集成者招聘);方法正统(DiD/DDD、事件研究、前趋检验);机制明确(停招);异质性合理(行业/教育)。

潜在误差:隐形采纳、文本识别误差、并发事件(并购/地理迁移)等;多做稳健性测试后,效应大多仍成立。

结论

这是早期但扎实的因果证据;长期效应还需跟踪,但决策已足以参考。

怎么做

个人:用这套框架反省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平行趋势—事件点—后续效应”的自证数据?

组织:把伪处理/错位事件/子样本/剂量-反应做成季度固定评审项,保证“AI 投入—产出”不被叙事绑架。

10. 面向行动:个人与组织怎么走?

现象

初级阶梯变窄,高级阶梯变陡;“中档可替代”最危险。

结论

策略不是避AI,而是借AI上楼梯:把自己/团队的位置从“可替代”迁到“不可替代/高杠杆”。

怎么做

个人(3 步)

a. AI 化你的低复杂度任务:周度列清单→全量接入工具→给出节省工时。

b. 把Why做成资产:沉淀你的判断框架、例外场景、可视化 SOP。

c. 对外部可见:把端到端案例写成文章/演讲/开源模板,形成可招聘、可晋升的“证据”。

组织(3 步)

a. 岗位结构重构:标注“被替代/可增强/需升级”三类任务,配 AI 工具与人才方案。

b. 人才梯子保育:设“AI 学徒制/影子计划/轮岗”,用真实、低风险任务喂新人,保持供给。

c. 治理与评测:建立模型评测/偏差监控/人审兜底机制,确保质量与合规,把“AI 化”从试点变运营。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抢谁的工作: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信息的分析图2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抢谁的工作: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信息的分析图3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人工智能
more
星逻万象:智慧城市守护神,入选《“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集(2025)》
【AI加油站】第六十五部: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复杂问题求解的结构和策略》核心内容(附下载)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抢谁的工作:来自美国简历与招聘信息的分析
申报倒计时!快来围观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机会难得
学会动态丨为“人工智能+医疗”把脉开方,2025CAAI具身智能与智慧医疗前沿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
【报告】人工智能专题一:2025年中国AI行业系列观察报告(附PDF下载)
【教育】熊璋:人工智能教育需覆盖全过程全场景
四川首宗人工智能选区探矿权成功出让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开园 京西添AI产业新地标
梁正教授受邀出席“人工智能与全球发展新态势:中俄战略对话”论坛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