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迭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培养适应并引领智能时代的未来人才,成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日,“全国中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交流会”在北京举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熊璋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应超越单一课程传授,融入教育全过程、覆盖全教育场景。教师要增强数字意识,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谈及新课标中将“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熊璋教授认为,这一字之变内涵深远。“过去我们讲‘技术’时,侧重于技术训练和重复操作,对其中科学原理的阐释不够深入。”在熊璋教授看来,中小学生既要动手实践,更要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为未来探索创新培养科学潜质。
对于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有效落地,熊璋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教育致力于培养未来人才,它并非一门孤立的课程,而应该贯穿从学前启蒙到大学的全过程,覆盖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场景。同时要打破学科、空间和形式界限,覆盖学习的全场景。
“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的延伸发展,以信息科技、科学课程为基础,是人工智能教育迈出的第一步。信息科技课程和科学课程的教师,是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先发者。”熊璋教授表示,语数理化生史地等人文与自然学科,乃至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各类课外实践,都应与人工智能有机衔接。“让人工智能覆盖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教育。”
面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熊璋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教师都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实现从计算机思维向协同计算思维的转变,推动人与计算机、人与人工智能协同解决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更多地用好数据,用好人工智能。
熊璋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素养建立在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又上升了一级,包含数据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智慧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教师要带领学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这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

来源丨光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
精选报告推荐:
11份清华大学的DeepSeek教程,全都给你打包好了,直接领取:
10份北京大学的DeepSeek教程
8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专题系列教程
4份51CTO的《DeepSeek入门宝典》
5份厦门大学的DeepSeek教程
10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二季专题系列教程
6份浙江大学的DeepSeek公开课第三季专题系列教程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高端社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913572853),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如需投稿请与小助理联系(微信号:AI480908961)
编辑:Ze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