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AI发展正式进入下半场。
回顾十年发展之路,我国人工智能已从初期的“能力培育”与“场景探索”阶段,全面跃升至“应用赋能”与“价值创造”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提法也从“开展”逐步演变为“持续推进”,直至“深入实施”。这些顶层战略的调整与转变,正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历经激荡十年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其逐步成长为经济新动能的历史印记。
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演进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第三次浪潮——大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大约始于2012年。大数据与以GPU为代表的强大计算能力共同推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迅猛发展,2015年前后,其影响力逐步显现。在这一时期,美英等发达国家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研发计划,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我国也进入了人工智能战略的探索阶段,开始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中提及人工智能。
2015年7月,潘云鹤院士提出了“人工智能2.0”这一全新战略构想,牵头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建议我国启动“中国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的建议书。这一建议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重要批示。随后经研究,我国将“人工智能2.0”定义为官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展现出卓越的前瞻性,其涵盖了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类脑智能、自主智能等多种智能形态,构建起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体系,并由此开启了技术攻关与基础能力培育的密集布局。为深入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国积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双区”共建,并充分利用举国体制优势,布局一批新型特色研发机构,有效形成了“央-地”联动的良好效应,AI基础实力持续增强。
随后,我国人工智能政策逐渐侧重“以应用促研发”。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智能+”概念;同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2年7月科技部联合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又印发《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打出以场景创新推动AI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在这一时期,我国AI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场景创新发展之路”,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技术研发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成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有效模式。
二、大模型:突破人工智能长尾场景落地瓶颈
大数据、并行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路线引发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之后,人工智能突破了部分“大场景”的商业化门槛,但仍面临碎片化长尾场景落地瓶颈。
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交通、安防等大场景一般经费充足,可以支撑AI定制化研发成本,而碎片化长尾场景由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预算无法覆盖研发成本。模型训练难以跨场景通用,导致定制研发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了限制AI规模化落地关键瓶颈。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链中,从特定数据标注,到训练、部署、测试的各个流程都需要根据场景需求进行定制开发,研发工业级应用所需的高性能人工智能模型生产成本极高且训练周期较长,同时AI创新企业还需要承担数据收集、算力基础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拖慢了研发速度也增加了成本。
人工智能如果不能实现长尾场景批量的算法模型生产、部署,那么就永远无法实现规模化落地。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后迎来转机。
首先,Google提出Transformer架构,成为大模型的核心基础。之后,OpenAI发布GPT-1,Google推出BERT,确立“预训练+微调”范式,大模型技术开始快速发展。在2022年ChatGPT发布之后,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体技术依靠预训练+微调、通用化等技术特性,逐渐突破了人工智能长尾场景落地困境,正式拉开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商用化序幕。大模型技术驱动人工智能从“点状创新”转向“规模化应用”。
随着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正式迈入“人工智能+”阶段,政策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抢抓机遇。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明确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更进一步发展。
三、展望“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新趋势
低空智联网主流技术主要有4G/5G、北斗、低轨卫星互联网等,通过对传统无人机自建通信和控制链路进行扩充,实现对低空飞行器通信定位监视、超视距飞行控制与空管服务等。
相较之前的政策,《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赋予了人工智能更为重要的使命,其政策创新之处也凸显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方向。
一是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意见》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工智能要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二是反映了国家推动AI技术普惠发展的决心。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过市场初步检验,处于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意见》的出台旨在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解决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障碍,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普惠”一词在文件中反复出现,包括算力供给的普惠易用、推动城乡智能普惠。《意见》制定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普及率要超90%,这意味着要把人工智能技术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用得上、用得起,要让“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三是“端侧AI与智能体”成为AI落地的重要路径。智能体和端侧 AI 硬件是连接算法与人、链接模型与生态的核心入口。当前,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硬件不断推陈出新,各类智能体已在生产生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意见》将“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作为衡量普及率的重要抓手,并提出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发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
四是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智能原生”概念。《意见》提出,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包括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孵化智能原生企业,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智能原生新业态,不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量,从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上完全重构的新型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推动从“AI赋能”向“AI原生”升级,将破解AI与产业的“浅融合”困境,促进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
五是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共性能力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六大重点行动,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汇聚行业资源和相关产业能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推广应用成果、孵化创新主体、打造开放生态。2025年5月以来,该工作已经启动,已依托多家机构在临床医学科研、消费移动终端、能源电力、普惠金融支付等方向启动新建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项目。
除此之外,《意见》中还鲜明地展现了我国在基础模型、AI芯片、使能软件等人工智能“卡脖子”技术领域持续攻关的坚定决心。同时,围绕“数据供给”“算力统筹”“开源生态”“试错容错”“留才用才”等关键支撑要素,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旨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扫除一切障碍。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张少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