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城市天际线即将因eVTOL的崛起而重塑轮廓。这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从科幻概念变为现实,为城市空中交通(UAM)勾勒出更静谧、高效且环保的未来图景。在这场航空业变革中,动力系统作为核心“心脏”,不仅决定飞行器性能上限,更深刻影响着成本结构、商业模式及能否通过适航认证这一“天空通行证”的考验。
当前,全球eVTOL产业正围绕动力路线展开激烈博弈:一方是坚持纯电动的“未来派”,以零排放为终极目标打造“绿色心脏”;另一方是采用混合动力的“务实派”,通过整合燃油或氢能技术突破续航瓶颈。这场争论远非技术偏好之争,而是商业考量、安全理念与工程实践的深度交锋。
本文将系统对比两大技术路线的优劣,解析其对飞行器设计的差异化影响,并重点探讨其对适航认证这一复杂且严苛过程的深远作用。
动力系统为何是
eVTOL的心脏与价值高地


动力系统堪称eVTOL的核心命脉,其重要性贯穿研发、设计至商业运营的全流程,既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高地,也是产业链中价值最突出的环节。

将动力系统比作eVTOL的“心脏”恰如其分。从成本结构看,其占整机比例近四成,远非单一电机可概括——这一复杂体系集电机、电控、电池、高压配电、热管理、冗余架构及故障安全策略于一体。
高成本占比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据行业测算,仅中国中期存量eVTOL动力系统市场规模即达千亿级,全球范围更将突破万亿。对城市空域运营而言,高出勤率与极致安全是核心诉求,而动力系统正是这一目标的基石,堪称飞行器的“底盘”,直接决定整机可靠性与商业运营潜力。

eVTOL对动力系统的性能要求远超传统领域,尤其是电机环节。若将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比作平地竞速,eVTOL电驱系统则如同垂直攀岩——悬停与垂直起降阶段对瞬时功率的需求更为严苛。
具体来看:
eVTOL电机主流产品功率密度达8-9kW/kg;
乘用车电机目标值仅5-6kW/kg。
这一性能代差凸显了eVTOL动力系统的技术难度:既要通过更高连续功率与更快扭矩响应维持飞行稳定性,又需配备更强冷却系统应对持续高功率输出的散热需求。

下表给出核心量化指标与工程含义,便于直观理解eVTOL动力系统的严苛要求。


eVTOL的典型任务场景决定了其功率需求呈现动态且极端的特征。
在垂直起降与悬停阶段,这是功率需求的最高点,所有动力单元必须以全功率或接近全功率状态运行,以此克服重力作用。
进入过渡与巡航阶段,飞行器由垂直飞行转为水平飞行,此时功率需求会大幅降低,其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飞行器的升阻比和推进系统的效率表现。
对于执行短途穿梭任务、需要频繁起降的航线而言,动力系统要承受多次起降循环带来的考验,这对热管理能力以及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寿命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纯电推进与混合动力的对比

面对严苛的性能要求和商业化压力,eVTOL的动力系统演化出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一条是纯粹的电动化,另一条则是油、电或氢、电结合的混合动力。
纯电推进 概览

纯电推进是当前全球eVTOL研发的主流选择,超过80%的机型都采用了这一方案。它以电池为唯一能源,驱动多个电机运行。
优点
结构简单 驱动链短,故障点少,有利于提升系统可靠性。
噪声低 电机运行极为安静,便于在噪声敏感的城市区域取得运营许可。
易于冗余 分布式电推进(DEP)架构可以轻松布置多个电机,实现自然的安全冗余。
维护经济 机械部件少,维护保养工作量和成本都显著降低。
难点
能量密度不足 这是最大的软肋,直接限制了航程与有效载荷。
热与寿命压力 高倍率运行对电池的热管理和循环寿命是巨大考验。
补能效率 充电网络尚在铺设阶段,充电时间长会影响飞机的周转效率和出勤率。
适配场景
城市内的短途通勤、低空旅游、紧急医疗转运等对航程要求不高的短途航线。
混合动力 概览

为突破纯电路线在续航上的局限,混合动力方案顺势登场。它借助能量密度更高的能源,为 eVTOL 赋予更持久的动力支持。
架构类型
增程或串联架构:发动机或涡轮轴机驱动发电机,为电池充电或者直接供电,热机不参与飞行推进。
并联或混联架构:热机在特定飞行阶段(如巡航阶段)可直接参与推进,同时还能为电池充电。
氢电混合架构:以氢燃料电池作为主要能源供给,电池包则作为峰值功率补充及能量回收单元。
方案优点
载能密度出色:燃油或氢能的能量密度大幅超过电池,能让航程拓展至数百公里。
补能迅速:加油或更换氢燃料的速度远快于充电,可扩大运营范围,提升周转效率。
具备双重冗余:天然拥有“第二电源”,在电系统失效的极端情况下,有更宽的容错空间。
实施难点
系统复杂:需集成热机、燃料系统、发电机等部件,导致重量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
安全验证任务重:针对热源、航油或储氢系统的安全隔离与防护,验证工作极为繁重。
噪声与排放问题: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和排放,可能会受到未来城市政策的严格限制。
适配场景
适用于城际通勤、中远程货运,以及航时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特殊任务与应急救援场景。
纯电与混动关键参数对照


运营经济性简表


固态电池门槛与商业化路径


eVTOL的终极目标是达成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在这场激烈角逐中,动力路线的抉择直接关乎谁能更迅速地跨越商业化的“盈亏平衡点”。

业内普遍认为,400 - 500Wh/kg是eVTOL动力电池实现商用化的关键门槛。当电池能量密度达到这一水平,纯电eVTOL的航程将能稳定保持在200 - 300公里,进而真正打开城际交通市场的局面。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航空级电芯的工程化水平普遍处于285 - 320Wh/kg。当前,如何让电池在具备高能量密度的同时,还能拥有高倍率放电能力并达到航空级安全标准,是eVTOL实现落地应用的核心难题。尽管已有高比能新体系电池样品问世,但距离实现稳定、可靠且成本可控的大规模产业化,仍需假以时日。

电池能量密度的进展,将直接重塑纯电与混动的竞争格局。


在实际开展机型开发工作时,选择何种动力路线并非随意为之或基于主观偏好,而是要依据一系列严谨的工程判据来决定。
任务剖面:涵盖任务半径、载荷要求、起降频次以及风场波动情况等因素。
运营环境:包括噪声与排放的边界限制条件,以及地面周转时间要求。
项目约束:涉及适航取证所需的周期,以及可用的资金投入时间范围。
基础设施:考虑充电、加油或加氢等基础设施的获取便利程度。

基于上述判据,可形成一套清晰的阶段性策略。
门槛前(当前阶段):采用混合动力作为保障,优先开拓城际通勤与货运市场,以快速产生现金流。同时,在城市短途出行场景中,优先选用纯电动力,因其低噪声特性更易获得社区运营许可。
门槛后(未来阶段):当电池技术突破关键门槛后,纯电路线将迅速拓展航线网络,成为主流选择。不过,混合动力仍将在长航线、重载荷以及特种任务领域,保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构型 气动 重量
热管理的系统影响

动力系统的选择,绝非一个孤立的技术决策。它像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其影响会层层传递,最终在飞行器的气动布局、重量控制、热管理乃至最关键的适航认证上,掀起巨大的波澜。
气动与推进布局的联动

纯电路线 更容易实现分布式推进,多个小而轻的电机可以灵活布置,这不仅有利于冗余设计和降噪,还能通过差动推力辅助飞行控制。因此,纯电方案与倾转旋翼、复合翼等高巡航效率的构型更加匹配。
混动路线 需要为热机、燃料电池、储油/储氢罐、复杂的进排气系统预留空间。这些部件对机身内部布置、重心管理、舱段通风和整机阻力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量与能量分配

动力系统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全机重量预算的差异。
纯电eVTOL 电池包是最大的重量来源,整机重量分配都围绕电池包展开。设计师需要在航程、载荷和冗余电机数量之间做出艰难的平衡。
混动eVTOL 电池包可以显著缩小,但引入了热机、发电机、燃料系统等额外重量。其核心逻辑是用能量密度极高的燃料,来换回宝贵的任务半径和载荷能力。
下表给出一个简化的质量预算参考。

热管理的三热源协同

纯电系统 热管理相对简单,核心是处理好电池和电机的散热。高倍率放电下的电池温控策略,以及电机与电控的高效冷却结构,是设计的关键。
混动系统 热管理则是一曲复杂的“冰与火之歌”。系统中同时存在三个主要热源,“电池-电机/电控-热机/燃料电池堆”。必须做好热区隔离、可燃介质监测与泄放,并妥善处理发动机带来的噪声、振动与高温排气(NVH)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乘客体验和城市许可。
能量与功率流向示意


能量与功率流向示意

纯电系统 依赖多通道容错控制算法。当有电机失效时,飞控系统能迅速重构控制律,通过调整其余电机的推力来实现减推力降级或安全可控着陆。
混动系统 新增了复杂的能源管理策略。如何控制热机的启停、功率跟随,以及在不同能源模式切换过程中的瞬态稳定性,是飞控与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
适航认证复杂度与路径


所有技术路线的先进性,最终都要在适航认证的“考场”上得到检验。动力系统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这张“考卷”的难度。

纯电路线在适航认证方面路径较为明晰,但面临的挑战高度集中。
电池安全:这是适航审查的重中之重,涵盖热失控的预防机制,以及热失控发生后传播的抑制与隔离措施。
高倍率热工况:需验证在极限起降等极端工况下,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能力是否达标。
系统级安全:要证明分布式推进系统在部分组件失效后,飞行器仍能保持水平可控状态。
EMC与高压安全:需验证在强电磁环境下,系统的兼容性,以及高压系统的绝缘防护性能。
噪声评估:要提供精准的噪声包络数据,以此评估飞行器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混合动力系统在满足纯电系统所有适航要求的基础上,还需应对一系列额外的审查工作。
燃料系统:需开展详细的危害性分析,验证泄漏探测、防火防爆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发动机/燃料电池:要证明其在航空环境中的可靠性、维护间隔时长以及失效模式。
进排气系统:需验证该系统在结冰、鸟撞等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及相应的安全策略。
能源管理系统:需验证其与飞控系统的集成情况,确保在多源耦合条件下功能安全可靠。
故障树分析:由于混合动力系统故障树极为复杂,需要构建更全面的通告体系。



纯电路线 路径相对清晰,取证的节奏更多受制于电池技术的成熟度和验证进度。
混动路线 前期的研发和认证工作量更大,但一旦取证,其在城际运营上能更快地产生正向现金流。对于资金窗口有限的团队,必须在项目初期就明确首款机型的认证路径与目标落地场景。
应用场景的选型与运营经济性

技术路线的抉择,最终需契合商业场景的实际需求。不同场景的特定需求,正引导着eVTOL动力系统朝着各异的方向发展。
核心场景与发展优先级

城市内短途客运:低噪声是首要考量因素,在此场景下纯电动力具有绝对优势。
城际通勤:航程长度与周转效率是关键指标,混合动力方案更为稳妥可靠。
中程货运与物流:载重能力、运行稳定性以及补能效率至关重要,混合动力更为适配。
应急救援:任务时效性和系统冗余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混合动力或氢电混合动力更具竞争力。
典型任务包线估算


成本与收益框架

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最终都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上来考量。
成本剖析
eVTOL的成本构成较为复杂,主要涵盖购置成本、设备折旧费用、保险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电费或者油费)、维护保养成本(包括电池性能衰减带来的更换成本,或是热机大修产生的费用),以及飞行员薪酬、航管费用等运营方面的支出。
收益解析
其收益构成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基于每座公里或每吨公里计算所获得的收入,二是通过提供具有时效性、定制化的特色服务而产生的溢价收入。
运营核心
出勤率和周转时间是决定eVTOL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而这两者背后,反映的是航线网络的合理规划、地面站点布局的科学性,以及整机可靠性的综合水平。
噪声与公众接纳度

噪声问题,是eVTOL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所在。纯电方案在噪声控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更容易达到社区能够接受的噪声阈值。而混合动力方案则必须在进排气消音处理和桨叶声学优化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组合式的治理工作。因为起降场地的噪声包络情况,会直接决定混合动力eVTOL可运营的时段以及运营频率。
供应链与工程抓手


面对复杂的技术路线抉择与工程难题,产业链需精准锁定核心的工程突破口。

核心在于采用高转速永磁同步电机方案,并搭配高效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与此同时,高导热绝缘材料的应用、先进的绕组工艺研发,以及确保电机在震动、湿热、盐雾等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可靠运行,均是亟待攻克的工程难题。

在短中期,技术路线将主要聚焦于高镍液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从长远来看,则会朝着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硅基负极、预锂化等方向迈进。与飞行控制系统深度联动的高压安全架构,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策略,是保障电池与高压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纯电动力还是混合动力,高效的热管理都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集成式液冷技术,或是更为先进的两相冷却技术,是热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混合动力系统而言,热区隔离设计与可燃介质监测是安全设计的关键所在。此外,所有热管理部件的维护便捷性,必须在设计初期就予以充分考虑。

对于整机制造商来说,构建一个能够同时兼容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方案的平台化架构,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最优策略。通过实现能源模块的接口标准化,以及推进舱的标准化设计,不仅可以加速新机型的研发进程,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复用已有的认证成果,稳定供应链体系。
路线的融合与演进

阶段图景

短期 城市短途场景以纯电先行,抢占低噪声、零排放的政策与市场先机。
中期 城际通勤与货运市场以混动铺量,验证商业模式,形成规模效应。
长期 随着高比能电池与氢电技术的成熟,纯电的占比将大幅上升,而混动则会退守并深耕重载与超长距离的利基市场。
策略建议

对于产业参与者,策略应清晰明确。
以场景选路线,以路线定取证。
以体系抓工程,以数据做闭环。
强化飞测与运营一体化验证。
结论

动力系统的路线抉择,不仅紧密关联着产业的发展节奏,更牢牢守护着安全底线。纯电路线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噪声脱颖而出,对城市空域展现出极高的适配性。而混合动力路线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备先天优势,能够实现更大的任务半径与更快的周转效率。
在电池能量密度尚未突破关键门槛之前,混合动力是推动eVTOL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保障城际通勤与中程货运稳定运营的更佳选择。一旦跨越这道门槛,纯电路线将迅速铺开其航线网络。不过,混合动力在重载和远距离运输市场,依然有着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对于工程团队而言,核心的发力点十分清晰。高功率密度、多源热管理、系统冗余设计以及适航认证达标,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才能将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可量产、可运营的商业成果。
对于投资方和供应链来说,平台化、模块化与合规化是支撑产业稳健前行的三大基石。它们既能保障技术路线在并行探索中稳步推进,又能促使最终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有效整合。
技术犹如心脏,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商业如同血液,为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适航则似骨架,支撑起产业的稳健架构。三者协同共进,这颗“飞行之心”方能稳健有力地跳动。
转自:智天策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