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工博会

过去几年,工业领域的关键词不断更迭——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如今的“AI+新质生产力”。然而,在这一轮轮技术浪潮推动之下,“安全”这一看似基础的命题,正被重新置于工业演进的核心位置,并逐渐形成一种工业安全“新常态”:安全,从基础合规的配置,演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施迈赛(Schmersal)的角色愈发清晰:这家扎根中国市场二十六年、专注工业安全技术八十多年历史的德国企业,正从传统的开关制造商,蜕变为融合硬件、软件与工程服务的整体安全生态构建者。
2025年工博会现场,我们再次对话施迈赛中国总经理Michele Seassaro先生,探讨站在AI爆发与产业本地化双重拐点上,施迈赛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答案?

1
从产品到方案,构建系统安全能力
施迈赛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1999年,施迈赛在中国设厂,从最基础的工业安全开关起步,发展至今天,其展示的重点已不再是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覆盖安全光幕、安全继电器、安全PLC等一系列电子安全产品的完整矩阵。Michele Seassaro强调:“我们100%致力于安全。安全不是儿戏,它关乎人,也关乎机器。”
这种“专注安全”的使命感,持续推动着施迈赛超越传统工业安全的边界,将安全从一个孤立的技术环节,转化为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融合软硬件与专业服务的系统性能力。而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便来自tec.nicum安全技术服务部门。
tec.nicum并非简单的售后团队,而是一支由通过认证的功能安全工程师组成的全球咨询与安全服务的网络团队,提供从安全评估、工程设计、系统集成到数字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正如Michele Seassaro所描述,当客户找到施迈赛,他们得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零部件产品,而是一整套“交钥匙工程”:从现场风险评估,到最优方案设计,再到最终的落地实施。
tec.nicum的设立,真正让施迈赛在安全领域兑现了“一个供应商满足所有需求”的价值主张。而要支撑这种端到端的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Michele Seassaro透露,公司已制定明确的五年投资计划,未来专注于咨询与项目执行的员工数量将至少增长三倍。
这一决策并非空谈,而是迅速转化为可观的市场成果:过去一年,施迈赛作为可口可乐、斯凯孚(SKF)在安全投入层面的首选供应商,为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提供了覆盖全产线的安全升级“交钥匙工程”。这些标杆案例清晰地勾勒出施迈赛正从产品思维向系统服务思维的实质性跨越。
2
超越硬件,用软件重新定义安全边界
当全球工业界都在谈论AI与数字化时,施迈赛的应对策略显得既务实又前瞻。Michele Seassaro透露,施迈赛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70名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开发能够提升安全效率的数字化工具。“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发软件,用户通过手机或iPad就能监控机器状态,并通过软件获得改进建议。”
这种软硬结合的思路,正在重塑工业安全的边界。采访中,Michele Seassaro特别提到了一款名为stepps的软件,它能够通过工厂现有的摄像头系统,智能识别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的行为。“保护区域不仅可以用围栏,还可以通过软件控制的摄像头系统实现。”这标志着施迈赛正在从“物理隔离”的安全理念,向“智能感知与预警”的新范式演进。
正是这种“软硬兼施”的复合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施迈赛安全解决方案的应用疆界。 在谈及具体行业应用时,Seassaro表示:“我们已经身处这些行业中,因为我们非常了解这些客户。” 从传统优势的电梯、重工业,到迅猛发展的新能源、智能工厂,施迈赛的安全解决方案正在跨越行业边界,成为各种工业场景的“安全底座”。
3
扎根中国,深度本土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市场,施迈赛的另一个核心战略是深度本土化。“本地化不是选项,而是必须。” Michele Seassaro强调。这一判断不仅基于市场竞争的考量,更源于对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的现实需求。为了更敏捷地响应中国本土市场的独特需求,施迈赛通过调整其产品线,将更多的机械和电子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本地,形成更加完整、高效且具有韧性的本地供应链体系。
施迈赛的中国故事正在进入一个新章节。26年的本土化深耕经验、不断扩大的本土团队、日益成熟的解决方案能力,以及面对新技术浪潮的开放心态,共同构成了这家企业在华发展的多维图景。正如Michele Seassaro所言:“中国市场对我们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仍然有很多项目是专注于中国市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客户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