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 iPhone Air 本周刚刚在国内上市,但据《日经亚洲》报道,苹果正在大幅削减 iPhone Air 的生产订单,将更多资源和重心转向市场表现更好的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系列。

报道指出,苹果此次调整生产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iPhone Air 的市场需求远低于预期。部分供应链消息甚至透露,其削减幅度已接近“停产水平”。
虽然 iPhone Air 在国内发售后数小时内即宣告售罄,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消费者对这款超薄新形态 iPhone 的热情显得相当平淡。

来自 KeyBanc Capital Markets 的一份投资者调查,也显示出市场对 iPhone Air “几乎没有需求”,并且消费者为折叠屏等新形态设备付费的意愿也十分有限。此外,AI 功能尚未对购买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事实上,这并非 iPhone Air 首次传出减产消息。上周,日本瑞穗证券的一份报告就提到,苹果今年计划削减 100 万部 iPhone Air 的产量,并将 iPhone 17 系列的产量增加 200 万部。
iPhone Air 并非唯一面临需求疲软问题的超薄设备。此前三星推出的 S25 Edge 机型也因销量不佳而取消了下一代版本的开发计划。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 iPhone Air 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小编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苹果推出 iPhone Air 的目的可能并不仅仅是追求销量,而是为未来产品做技术储备。

无论是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还是可能出现的 20 周年特别版机型,它们都可能面临内部空间极度受限的情况,而 iPhone Air 的研发经验将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iPhone Air 的出现也是苹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eSIM 的一枚重要棋子,尤其是对苹果至关重要的国内市场。只有当 eSIM 被广泛接受后,苹果未来更具革命性的产品才能顺利销售。从这一角度来看,iPhone Air 并不是失败的产品,而是重要的“先行者”。

当然,这个“先行者”不一定非要是 iPhone Air,但留给苹果的时间只有一年,否则利润更高的折叠屏 iPhone 就可能面临无法销售的困局。在等待其他厂商推动还是自己率先尝试之间,苹果这次选择了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