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3日,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再起波澜。在荷兰政府于10月初以“治理问题”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Nexperia)后,这场涉及跨国企业控制权的地缘博弈持续发酵,并已演变为一场影响深远的供应链危机。
今日,安世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向客户发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公开信,直指荷兰安世现管理层不仅无视中国实体的合法权益、干扰正常经营,更向客户散布“与事实不符的信息”,无端质疑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合规性、质量标准和技术能力,企图混淆视听,影响客户采购决策。
对此,安世半导体中国实体表示“坚决反对”,并强调将依法采取一切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公开信明确指出:“我司作为运营扎根中国、战略放眼全球的中国企业,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独立运营,并始终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国工厂正常运转 承诺产品质量稳定
公开信进一步澄清,目前安世半导体中国实体各项生产经营正有序推进,董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正全力以赴保障客户供应链稳定。公司承诺:
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要求; 完全满足安世一贯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及品质管控体系; 符合与客户合同的各项约定,并通过严格的出厂检验流程; 后续如有产品供应、工艺或技术标准调整,将按正常流程提前与客户沟通。
“我们期待与贵司继续保持紧密、透明的沟通,请贵司一如既往地给予信任与支持,携手维护供应链的长期稳定与韧性,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信中写道。
荷兰总部反向施压:警告客户“慎用中国芯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媒体报道,荷兰安世总部已于10月22日向部分客户发出警示,声称由于“无法有效控制中国生产基地的生产流程”,对中国工厂所产芯片的质量保障提出质疑,建议客户谨慎采购甚至避免使用相关产品。
这一举动被业内广泛解读为荷兰方面在控制权争夺战中的舆论反制。自荷兰政府于10月1日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以来,中方反制措施迅速跟进——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其成品元器件出口,直接掐住其全球销售命脉。
此后局势不断升级:10月17日,安世中国团队遭遇账号封锁、薪资停发等行政切断;10月19日,中国区管理团队发布声明,宣布仅接受国内指令,拒绝执行外部非法干预。此次荷兰总部发布的“质量警告”,被视为试图通过动摇客户信心来削弱中国实体市场地位的关键一招。
产能现实不容忽视:东莞封测厂承担全球70%封装任务
尽管荷兰方面试图切割中国产能,但现实极为严峻。公开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位于广东东莞的封测工厂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封装基地之一,承担着该公司约70%的全球封装任务,而在国内市场,其产能占比更是高达80%。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此前已发出警告:若安世芯片供应中断,多家欧洲车企将面临停产风险。德国大众已被曝出旗下高尔夫车型可能因缺芯而暂停生产。
讽刺的是,尽管荷兰总部对外宣称“质量失控”,但其内部清楚,中国工厂不仅是安世产能的核心支柱,中国市场也贡献了其全球销售额的近半壁江山。
结算方式变更 中国业务加速本地化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安世中国目前已恢复向国内分销商供货,但交易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所有销售必须以人民币结算,且分销商也被要求仅使用人民币与下游客户交易。
此举被认为是安世中国在当前复杂局势下推动运营独立化的关键步骤,旨在规避外汇管制风险、稳定本土供应链,并强化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绑定。
与此同时,为应对与中国子公司的僵局,Nexperia正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封装合作伙伴,试图减少对中国产能的依赖。然而,短期内要复制东莞工厂的规模与效率几无可能。
结语: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控制权之战
从政府接管、出口管制,到断网断薪、公开互撕,再到质量争议与结算货币变更,安世半导体的中荷之争早已超越企业治理范畴,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地缘重构的缩影。
这场冲突的背后,既是技术主权的争夺,也是供应链安全的博弈。当“质量”成为舆论武器,当“合规”沦为政治工具,最受冲击的仍是全球汽车产业和广大终端用户。
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能否重回谈判桌,但在地缘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将持续震荡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